感悟“窗口”的结晶

2016-12-23 09:45朱珊珊
上海企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上海站铁路

朱珊珊

收到《窗含春华》这本书,杨兆龙瘦小的身影顿时在我面前逐渐变得高大起来。我仿佛看到他苍老疲倦的面庞上露出笑容,灰白的头发披向脑后,双目凝神,胸中似有万千丘壑。可以想象他第一次出版文集后的惬意。

杨兆龙一直是我关注的铁路作者,这不仅因为他爱好写作并乐此不疲令我敬仰,还因为他对铁路“窗口”的那份热爱让我感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上海站工作时,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人民铁道》、《劳动报》、《上海铁道》和《窗口》等报刊上发表大量反映铁路、车站的通讯、特写、言论、散文等数干篇作品,近百万字。后来,他作为上海站的一名退休干部,又以其才其情以及对祖国对铁路对车站对职工的爱,抒写出的这些讴歌改革开放、讴歌伟大时代的篇章,这是很值得赞赏的。

《窗含春华》是一本饱含杨兆龙奋斗经过、情感历程和诗意作品的文集,是作者整整40多年辛勤笔耕的成果。共收文稿145篇,分为特写、散文、札记、趣闻、游记、美食、杂文、随笔等八辑,书中内容丰富,举凡做人、做事、为官、学习、观念、管理、品牌、市场、科技、建设和发展等等,均有涉猎。有真实快捷的新闻通讯、有短小精悍的人物特写、有抒发胸怀的杂文随笔、有鲜活生动的趣味掌故、有描写大好河山的游记散文,也有一些记录屐痕旅迹的,虽然只是一些杂感,但由于作者独到的观察,放飞的情思,生花的妙笔,还是让我们看到作者的一颗拳拳之心,感受到了这类文字的独特魅力……读之令人感触良多,深受启迪。可以说,不少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与感情的真实倾诉,并化为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思,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起码也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我和杨兆龙相识已有五十多年了。1963年春天,我从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机车乘务班安排到上海机务段沪杭车队实习,专门跑上海至杭州的货物列车。当时杨兆龙正是该车队的机车司炉,虽然我们不在一台火车头上,但由于他比我年长、又入路早,加上技术比我好,理应也是我的师傅。休息时,我们经常在杭州的望江门公寓碰头,一起参加乘务员大课学习,还一同到杭州西湖边游逛。因为他知道我喜欢文学,在《上海文学》、《青年报》和《上海铁道》上发表过诗歌,所以也常常欣喜若狂地将自己发表在《上海铁道》上的新作拿给我看,让我分享他的快乐。每次拜读,虽说都是“豆腐块”,但我还是惊喜交集,一是对在机务段沪杭车队也有个喜欢文学写作的师傅感到非常高兴,就好比遇到知音一样;二是也忍不住要为他写作的执著和勤奋喝彩,为他文章里——“我们驾驶着列车,在春色无边的祖国的大地上行进。我们在编织着祖国的春天!”这样精彩的句子拍手叫好。我以为,蒸汽火车司炉的工作是重体力劳动,每次出乘都要挥舞双臂往炉膛里添煤,少说一个往返也有几十吨的煤要投进炉膛,熊熊烈火烘烤着胸膛,汗水湿透了衣衫,非常辛苦。可他,却总是笑眯眯地说,回首遥望载着三干多吨货物的六十几节车皮,骄傲和自豪感会油然而生,那激情犹如蒸汽机车锅炉里的水在沸腾!杨兆龙的笔耕精神着实让我感动,也进而激发起我对诗歌创作的极大兴趣和写作热情,并在毕业分配到南翔机务段之后,始终忠于“诗是生活”这个原则,坚持感应时代脉搏,老老实实地写自己的诗,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到现在。

杨兆龙见诸于全国各大报刊的有关铁路和上海站的通讯报道有数千篇,而收进《窗含春华》文集里的《悠悠“窗口”情》、《坚持一流标准》、《十年春秋铸辉煌》、《鲜红的热情》、《情系上海站》、《永恒的承诺》、《千针万线织深情》、《爱心赢得旅客赞》等篇,则仅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一叶知秋,滴水观海。但我已经能从中看出杨兆龙毕生对铁路新闻报道方面的贡献;也窥见了几十年来上海铁路的飞速发展和铁路工人的时代风采!

杨兆龙文章的鲜明特点,就是善于深入事物内层去抒发铁路工人的美好情怀和高尚情操。他在铁路这个社会大“窗口”,看到了祖国的迅猛变化、铁路的跨越腾飞、人民的小康生活,也看到了广大职工那种独有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风格和职业精神,并一一在他的笔端升华了。在他笔下,“窗口”不是为了索取,不是为了享乐,而是“心灵的窗口、人生的舞台”,铁路职工在那里有“瑰丽的人生、执着的追求”,留下的是“奋斗的痕迹”。在他笔下,上海站帮旅客搬送行李提供优质服务的“红帽子”,也是“一朵朵报春的梅花”,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平添了几分春意”。这些,都是他作品中的精彩之笔。

作者长期工作在窗口单位的客运服务部门,也在路风办公室工作过。几十年年的基层工作与生活,不仅给作者提供了写作源泉,也磨砺了他的意志、修炼了他为人处事的品行、坚定了他的理想信念,更没有离开积极的人生追求,这一点是极为可贵的。如:作者在《福耶?祸耶》一文中,始终想着的是“一个人在逆境时不可自暴自弃,在顺境时更不可忘乎所以。”并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杨兆龙是个重信义、讲情谊的人,跟他在一起,会被他的快乐所感染。他天生乐观的性格,加之在六岁入私塾,初中后辍学转学中医,当过保健医生,又在铁路上干过工务、机务,在车站当客运员,广泛接触各种人物,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对人生练达的思考,使他的语言生动、丰富,“调皮话”张口就来,“幽默句”脱口而出,让你忍俊不禁。我多次接受他的邀请参加应酬或外出采风,每次都是共座同行,大家倾心交谈,听他绘声绘色地用江苏泰州方言讲故事,听他海阔天空地聊各种见闻,听他慷慨激昂地发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论,我经常被逗得开怀大笑,真是快乐。

杨兆龙是个好学的人。这个集子所收入的,有新闻报道,有人物特写,有随笔漫谈,还有游记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这是他虚心好学,勤于思考,观察社会,品味人生的结晶。杨兆龙不是新闻、中文的科班出身,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他是个有心人,参加各类通讯员研讨班、培训班,他善于吸取人家的长处,从当“二传手”开始,老老实实地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古语云:“如有志于学,虽草庐中应可知天下事”。杨兆龙就是以这种态度孜孜不倦地学习,所以他的新闻嗅觉、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的步伐而不断有所长进。

该书收集的145篇散文,每一篇都体现于一个“真”:真情、真事、真感受。作者试图用朴实而自然的文体记住一段历史,记住一段情缘,记住自己的足迹。作者认为,真实是最大的美,真诚是最大的享受。注满真情的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无不闪烁着快乐的美感。我在阅读过程中,时时能感受到它的“厚重”,因为书中不仅倾注了作者对党对祖国对铁路对旅客对周围职工的炽热情感;同时,也让人看见了作者生命中的一行行让人敬佩的足迹。

杨兆龙的文章,不是挤出来的,是从生活中流淌出来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铁路这个大“窗口”的挚爱之情。文如其人,做人做到如此,难怪他写文章任其自然,写出的作品也是任其自然。春华秋实,创作丰收。看来,作者要写出好文,心态还得要好,这也是我读这本文集而意外得到的收获。

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好学的人,一定是一个生活得很充实的人。退休多年的杨兆龙能如此精神,笑看天日,快乐人生,走笔文墨,热爱自然,我是很敬服的。坚持写下去,他脚下的路连接着夕阳的辉煌……

猜你喜欢
上海站铁路
上海站开行动车组货运的探讨
海底铁路
ACME打造色彩斑斓的狂欢舞台
小丁首秀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2016 House of Vans上海站完美落幕
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