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2017-01-25 10:32
中国财政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财政管理财政全省

2016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37.88亿元,比上年下降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3.04亿元,下降4.6%;第二产业增加值8504.84亿元,下降7.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60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436.3亿元,下降6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14.1亿元,增长4.9%。全年进出口总额865.21亿美元,下降9.8%。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40元,增长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76元,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1元,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0.5亿元,增长3.4%。分项目看:税收收入1687.5亿元,增长2.2%;非税收入513亿元,增长7.6%。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577.5亿元,增长2.1%。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各市、县的各类转移支付补助1516.5亿元,增长12.2%。

一、狠抓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

(一)完成财政收入预期目标。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扩大减税降费力度以及调整增值税等收入分配体制造成减收的困难,紧紧围绕财政收入预期目标,加强对重点税源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分析,配合税务部门强化收入征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均衡入库。

(二)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制发《关于加强支出预算管理进一步压减预算支出的若干规定》,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追加支出。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加快结转结余资金支出进度,全省收回存量资金40.3亿元,形成实际支出39.4亿元,占比达97.8%,避免出现“二次沉淀”。

(三)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东北振兴有关文件精神。围绕转移支付补助、县级财政运行困难、厂办大集体改革、中央下放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等问题,经有效对接、积极反映和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对辽宁省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大幅增加,省财政将增量财力的绝大部分用于对下分配,要求各市优先重点用于困难地区“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对确保全省财政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各类风险总体可控

(一)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出台《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推进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筹建省预算管理和化债及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应急处置预案等,使全省债务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处置闲置资产、加强债务还本付息预算管理等措施,化解政府性债务1692.9亿元。全省发行置换债券2707.8亿元,有效化解了当期债务支付风险,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140亿元以上;发行新增债券109.3亿元,有力支援了稳增长、调结构。

(二)防范县级财政支付风险。出台《关于加强县级财政管理的若干意见》,督促各市县积极落实有关要求,切实防范县级财政支付风险。积极争取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重点用于弥补县级“三保”支出缺口,省财政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273.3亿元,增长53.5%,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加强省市县财政库款监测分析,有效调度国库资金,保障市县“三保”支出需求。

(三)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省财政筹措60亿元,各市财政筹措40亿元,共100亿元,用于充实省养老保险风险基金。同时,强化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深化财税改革,财政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税制改革政策。在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实施“营改增”改革,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全部行业,全年减轻所有试点行业相关纳税人税收负担近130亿元。合理确定改革范围和适用税率,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

(二)继续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为贯彻落实国家“营改增”后收入划分调整过渡方案精神,比照中央做法制定了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调整过渡方案。为进一步理顺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引导市级政府积极承担市管县职责,从2016年起停止执行对绥中县和昌图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将两县体制重新并入相关市对下财政管理体制统一管理。

(三)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将省本级一般公共、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险基金四部预决算全部上报省人大审议。出台《辽宁省本级预算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省本级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监督等内容,强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规程。出台《辽宁省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省本级、14个市本级和县区均公开政府预决算信息,应公开的省直部门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财政运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扩大重点项目绩效评价覆盖面,强化绩效评价质量控制和结果应用。

(四)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印发省直机关经费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省直机关预算、收入和支出等管理。推动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政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防控财政管理风险。严格政府采购计划审批,规范预算资金使用管理,省本级全年实现政府采购规模80.65亿元,节支率达10.3%。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开展居家养老、残疾人服务等重点项目试点,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开展非税收入收缴、预算单位存量资金、“三保”支出、预决算公开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省财政厅守信红榜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推进财政“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

(一)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全省教育支出634亿元,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及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推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支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政策,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

(二)支持养老和社会保障工作。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5.5亿元,企业和城乡居民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889.6亿元,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2300元,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月522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年3903元。连续12年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年均增长15%左右。各项社保提标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省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07.3亿元,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410.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城乡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年人均标准提高到420元,城、乡大病保险筹资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30元和25元。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

(四)支持脱贫攻坚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改革资金分配机制,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大力支持脱贫攻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村内道路6051公里,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0个。

五、落实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为全省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一)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营改增”政策、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共减免企业及相关纳税人各项税费850多亿元,全省已无地方设立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

(二)支持创新创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筹措100亿元设立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并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重点项目,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广运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进教育拨款制度,规范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增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转移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省科学技术支出61.6亿元,用于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整合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缺)工作。支持钢铁和煤炭去产能,化解煤炭产能1361万吨、钢铁产能602万吨。支持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相关工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全省农林水支出480.7亿元,落实了惠农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为全省粮食“十三连丰”提供了有力支撑。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支持改善生态环境。全省节能环保支出87.2亿元,支持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建设,推进大气、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辽河凌河保护区河道治理、大伙房水源区退耕还草、森林抚育、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做好财政支持软环境建设等工作。制定了财政支持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全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等环境。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融资担保支持,缓解了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猜你喜欢
财政管理财政全省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财政管理困境与路径探析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探析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