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

2017-01-25 10:32
中国财政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财政

2016年,河南省实现生产总值40160.01亿元,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6.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055.44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818.27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753.93亿元,增长13.7%。全年进出口总额4714.7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18.35亿元,增长11.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9%。

全省财政总收入4707.1亿元,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53.5亿元,增长8%,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达到68.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53.7亿元,增长9.3%,圆满完成人大批准的收支预算。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48.9亿元,增长30.8%。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924.2亿元,增长28.5%。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5亿元,增长6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3.2亿元,增长8.6倍。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104亿元,增长10%。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829.1亿元,增长8.9%。

一、调控经济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支持“去降补”工作。调整专项资金安排用向,2亿元支持省属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24.8亿元支持化解煤炭钢铁过剩产能,促使煤炭消减2300万吨产能,钢铁消减240万吨产能。在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等方面出台了针对性政策措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落实“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全年共为企业减税124.6亿元。资源税改革顺利实施,税费平移的总体目标得到较好落实。加大涉企收费清理工作检查力度,确保清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业集聚区及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安排各项奖励资金31.5亿元,调动了市县支持科学发展载体建设的积极性。采取因素法分配下达新型城镇化转移支付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补助资金50亿元,支持了市县新型城镇化快速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落地1390亿元,设立1000亿元规模的“邮银豫资一带一路(河南)发展基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在严控债务风险的前提下,研究制定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投融资方案,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试点,为后续工程实施积累经验、创造条件。支持郑州市成功纳入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三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按照省政府安排,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100亿元的国新启迪基金和600亿元的中远物流基金两支子基金正式签约。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确定9个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额达5.8亿元,并与四个省辖市合作设立子基金。在支持国企改革方面,筹措63.8亿元支持做好中央下放企业和省属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四是促进投资增长。成功发行政府债券1903.9亿元,其中仅置换债券每年即可节约政府财务成本91.6亿元。筹措基建资金207.8亿元,支持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也较好地降低了政府成本。统筹安排资金246.2亿元,支持米字形铁路、干线公路、内河航运等项目,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结转结余资金清理长效机制,省级收回2015年结转结余资金48.2亿元,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支出。五是加快推进PPP模式推广应用。坚持把PPP模式作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抓好项目筛选,做好项目推介,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形成了全省上下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财政部对河南省推广PPP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级入库的推介项目达到847个、总投资规模10208.3亿元;确定社会资本方项目145个、涉及总投资2437.3亿元。特别是财政部第三批示范项目河南省入选24个、涉及总投资391.3亿元。持续深化与中国PPP基金公司的合作,首批7个项目投向河南省5个,投资金额20.5亿元。中国政企基金第一支子基金20亿元已落户河南省,是全国10支子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六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研究制定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推动示范区普惠性政策实施和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营造“双创”的良好氛围。中原科创风险投资基金完成投资1.2亿元,为部分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七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安排5亿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882亿元、市县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10.2亿元,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八是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筹措资金102.9亿元,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粮田)工程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足额兑付农业支持保护补贴107.4亿元、农机购置补贴20.2亿元,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取消全省104个国家级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保险县级保费补贴配套,出台地方特色险奖励政策,提高各险种赔偿标准,增加风险保障能力。研究制订了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探索实施“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新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

二、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一是支持脱贫攻坚。研究制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办法,在全省53个贫困县全部开展统筹整合,将省级相关资金纳入整合范围,2016年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131亿元,试点范围和资金统筹整合规模均在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健全了从资金安排到绩效考评全过程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河南省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实现融资30.11亿元,与所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县签订了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全面满足相关县扶贫搬迁资金需求。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与河南省合作设立央企扶贫河南开发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省级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1亿元,增长37%,实施了一批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1067.4亿元,增长12.9%。继续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制定出台《河南省政府购买基层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支持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道路救助基金运行模式初步建立,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较好地发挥了帮助困难群众的作用。三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事业支出1343.8亿元,增长5.7%。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以职教攻坚二期工程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赢得了高校的好评。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支出778亿元,增长8.4%。实施省属医院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按病床周转率、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满意度等因素核定省属医院补助经费,与医院人员编制脱钩,引导省属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和财政补助水平。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支持实施居民健康签约服务,扩大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五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7.3亿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广电传媒控股集团,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继续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支持省属文化企事业单位提高服务水平。注册完成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六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保障支出268.6亿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实现棚户区改造融资516亿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38万套。七是支持美丽河南建设。省级安排资金15.8亿元,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投入11.8亿元实施121个美丽乡村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安排资金18.1亿元,支持启动山区造林、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切实保护“绿水青山”。

三、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把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作为完善预算编制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成省级2017—2019年财政规划滚动编制工作,将未来三年省委省政府重大项目支出纳入资金保障范围,预算编制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省本级项目细化率大幅提升,提高了财政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呈请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市县政府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指导市县加快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二是预算管理流程优化和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将预算管理流程优化作为“放管服”改革的有效举措,集思广益、深化研究,形成预算管理流程优化方案,明确了流程各节点的岗位职责,制定了业务办理要件清单,编制流程管理手册和操作规范,为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梳理流程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按照提升平台、统一管理、纵横贯通、大数据应用、安全稳定五个理念,全面推进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形成财政经济大数据融合中心建设方案,正式启动财政内生数据和信息资源梳理,完成省本级系统整合暨一体化信息系统升级项目建设立项论证。财政大数据工程已初步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项目规划。三是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完善。按照“平稳过渡,减少震动,简便易行”的原则,制定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省与市县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保障市县财政平稳运行。四是专项资金管理继续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专项资金的取消、调整、统筹归并力度,省级专项资金数量又压减91项,专项资金目录向社会全面公开。五是政府购买服务扎实推进。研究制定《河南省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指南(试行)》,对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实施购买、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事项进行规范。组织开展按部门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四、财政管理监督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依法理财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完善省财政厅《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等6项基础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河南省税收保障办法》正式实施,为加强税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研究制定《河南省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为加强国有资源资产管理奠定了基础。形成“1+N”基金化改革制度管理体系,保障基金化改革顺利运行。二是综合治税工作稳步推进。建立综合治税联席会议机制,研究确定了重点目标和分阶段任务,“政府领导、财税牵头、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国税、地税和工商三部门数据已实现与省财政的互联共享、实时查询。三是“双基”建设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机关运转等8项专项风险防控办法,结合流程优化,制定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初步构建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风险防控机制。及时修订《河南省省直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和《河南省省级会议费管理办法》,保障公务活动顺利开展。会计领军成为河南省会计人才培养品牌工程,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入驻河南,会计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摸清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底数。正式启动实施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财政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四是政府采购监管效能不断提高。探索“互联网+政府采购”新模式,搭建河南省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引入电商参与网上商城交易,既减少了省直单位开展政府采购的复杂程度,也减轻了财政部门的负担。首次编制全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明确集中采购机构、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范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1260亿元,较上年增长10%,节支率达12%。五是投资评审职能不断强化。开展中期财政规划项目评审,全省评审项目4.61万个,送审投资2541亿元,审减340亿元,审减率13.4%。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省直机关办公用房装修改造项目支出预算标准印发实施,制定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六是财政监督检查质量继续提升。先后组织开展了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情况专项检查、财政资金安全检查等11项检查工作,开展会计监督检查和预算绩效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一批存在的问题,强化检查结果的运用,促进了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

猜你喜欢
财政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会计控制与财政运行关系考略*——以唐宋应在账为中心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算好民生账 财政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