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现实

2017-02-05 14:58王琳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

王琳

【摘 要】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有一定数量的科幻电影,由于香港自身历史的特殊性在这篇文章中就不过多地去阐述,而内地的科幻电影也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现状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内地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科幻电影;内地科幻电影;好莱坞科幻片;类型电影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23-02

一、凤毛麟角的内地科幻电影

(一)探索时期 杂乱无章。80年代之前内地的科幻电影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这一时期电影中崭露头角的是片中的科幻元素,虽然并不是完美的科幻电影,但是电影人却充分发挥了自己无限的想象力,并用一切所能想到的技巧来达到视觉听觉上的真实和完美。1938年杨小仲导演的《六十年后的上海滩》,让当时的观众看到了未来上海是如何在发达的科技下生活的。建国后内地第一部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是五十年代中期的少儿科幻电影《小太阳》。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金山导演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影片政治色彩非常浓厚,但是在影片结尾时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期待。当然80年代之前的内地科幻电影并不是仅有上面提到的三部,但是这三部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这一时期电影在中国刚刚开始起步,科幻电影更是风格各异,杂乱无章,几乎找不到规律,和美国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当时的中国电影创作者已经开始有了发展科幻电影的意识。

(二)发展时期 科普宣传。整个80年代是内地科幻电影的发展时期,特别是80年代后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作,并且有很多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都是从这一时期诞生的。1980年根据童恩正科幻小说改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81年郭宝昌、黄玲导演的《潜影》,1987年黄建新导演的《错位》,影片将虚构想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出现了工程师以及机器人等,用一种寓言式的风格,讽刺了某些社会现象,引起思索。1988年的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等都是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科幻电影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科幻电影并没有像美国好莱坞一样作为一种类型发展起来,是因为在内地科幻电影自始至终没有独立存在过,都只是作为依附品,80年代中国的科幻电影主要被当作爱国主义精神、科普知识以及教育手段的宣传而出现,并没有把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和艺术发展,而同时期的美国却迎来了科幻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香港科幻电影也有自己原创的卫斯理系列,但是由于中国内地电影工作者缺乏经验,再加上中国电影当时的制作水平就不高,出现一些问题情有可原。

(三)成熟时期 类型融合。整个90年代内地的科幻电影虽然数量上不是很多,但是电影创作者们却已经开始注意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科幻片中传达出警告意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灾难和忧患并没有因此消失,这一时期的影片将主题都落到了未来毁灭人类的凶手就是自己!1990年冯小宁导演的《大气层消失》,1991年张子恩导演的《隐身博士》,1992年的陈兴中导演的《毒吻》,1997年崔小芹、孟卫兵导演的儿童科幻电影《疯狂的兔子》和《霹雳贝贝》等都是典型代表作。我们不能自己毁灭自己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更不能肆意地利用科技,人类所发明的新技术和新能源都有可能使人类自身灭亡。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幻片和其他类型的影片互相融合,科幻片和儿童片、灾难片甚至恐怖片的融合。

二、内地科幻电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整个中国内地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地科幻电影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内地乃至整个中国拥有一流水平的科幻小说和文学作品,但遗憾的是很少有能够发现并利用好这些资源的人。第二,中国内地科幻电影的创作者缺少对科学尊重的态度,很多科幻电影经不起技术和逻辑上的推敲,甚至脱离实际凭空幻想。第三,在内地所有的类型电影中,科幻电影并没有走向类型的成熟,目前还只是处于一个鱼龙混杂的局面,数量众多,但是风格多样,自成一派。第四,香港的科幻电影,天马行空,玄幻离奇;而内地的科幻电影缺乏想象力,非常保守,导演们一定要在其影片中传达出“歌颂”的主题,导致观众一直把中国的科幻电影理解成政治宣传工具,说教过多,结果让观众反感。第五,内地科幻片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缺点就是,凡是涉及科学的,总是会安排一批身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出现,并不是缺少了他们,影片就没有科学性了。一味地把科学家作为救世主的创作方法拉开了大众和影片的距离。第六,内地并不缺少好的电影剧本,不缺好的导演和演员,甚至也不缺资金,真正缺的是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幻电影之中,并有能力将以上几种元素整合在一起的好的制片人员。

三、内地科幻电影的未来之路

第一,应该提高科幻电影制作者和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和相关基础知识提高了,电影制作者才能在遵循科学规律和真实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电影;民众对科幻的不理解,不关心和不支持,导致中国的科幻电影市场薄弱,如果全体民众的科学知识普及了,对科幻有兴趣的观众增加了,那么科幻片的市场也就扩大了。另外还应该重视科幻电影编剧的培养,从还在大学进行编剧学习的学生抓起,加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

第二,内地应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道路,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和观众的兴趣进行创作。美国科幻片基本上都是紧密结合当前比较前沿的科技成果,或者是正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新技术,有很多的内容首先是来自于科学家们作出的可能性描述,其次才是艺术家们的加工。所以借鉴美国成功的例子,我们内地也应该在科幻片中巧妙地处理幻想成分与现实基础的关系。

第三,美国的科幻片在技术手段和故事情节上一贯忠实于摄影真实感,更愿意把科学幻想片打扮得像真的一样。像《2001:太空漫游》这部影片,库布里克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着力营造一个30年后、不久将来太空旅行的真实影像。虽然科幻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新的技术所营造出来的新场面与形象,但是事实证明,对于中国内地的科幻片来说技术已经不是一个限制其发展的瓶颈了,我们内地科幻片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去追求“摄影真实感”,特技代表的虽然是电影中高新的科技能力,但是它的制作目标却是最基本的摄影效果,因此在科幻片的制作过程中既要依赖电脑制作,但又不能过分依赖,电脑制作并不是万能的,科技也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忽视影片本身的拍摄问题。

在中国特别是在内地,一提到科幻片很多人都在疑惑中国有科幻片吗?那些影片能称得上是科幻片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不仅有科幻片,而且早在1938年就已经有了第一部杨小仲导演的《六十年后的上海滩》,影片就已经很超前地运用了穿越和梦境。并且之后断断续续出现了一些风格各异的具有科幻性质的影片,对于这部分影片,有人认为是科幻片,也一部分人认为不是。直到八十年代科幻电影在内地才逐渐走向成熟,有了一些经典并被公认的科幻电影,而且以儿童科幻片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幻电影为主。致使很多人对内地科幻片造成误解的原因可能是近几年中内地科幻片数量太少,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我们曾经为发展科幻片这种类型电影所作出的努力。

目前中国科幻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科幻四五十年代黄金时代大体相当,但这种滞后性可以使我们通过浓缩的方式借鉴国外科幻发展的经验,达到跳跃发展。内地电影一直依靠自身的优势来发展,曾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永远难忘,而纵观内地电影百年历史,科幻电影的发展是极其薄弱的,其发展脉络不足以构成一部“内地科幻电影史”。但是科幻电影对于内地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著.美国电影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6):285.

[2]香港电影的创作特点、属性和现状[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4(02).

[3]北京新闻广播.新闻天天谈《话题相对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大片》[J].2006-11-28.

[4]译自:IMAGO,《Making Pictures:Century of European Cinematography》,Harry N.Abrams,INC,P298.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里的液化机器人要来啦?
科幻电影“俗套”中暗含的立场与前提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流浪地球》能否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浅析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字幕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