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中的美育

2017-03-09 13:08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六中刘娟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3期
关键词:爱斯梅拉后妈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六中 刘娟娟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肇庆附属学校 王 瑾

目前,当代美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玉能先生在其主编的《美学教程》一书中对于丑的定义的阐述在我国有着广泛的认同。他指出,“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如果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丑就是被异化、被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如果说美对人而言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它在情感上使人振奋、愉悦、欢快、幸福,那么丑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鄙弃、反感、痛苦。如果说美是形式上的和谐、比例、匀称、秩序,那么丑就是形式上的不和谐、失比例、不匀称、无秩序。如果说美是善的形象显现,那么丑就是恶的形象显现。总之,丑就是美的反面和对立面,是美的错位。”

统观语文教材,部分作品是通过直接塑造反面的艺术形象,描摹不健全的环境,来表现丑陋的现实的。还有许多作品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生动形象、个性突出的丑形象,通过美丑的对照使审美对象更具典型性。笔者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为例,对教材中出现的审美因素进行分类,发现丑的因素所占比重相当之大,特别是环境因素。

然而长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却几乎忘记了这一点。总是一味关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无视丑的教育;总是反复强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漠视对学生进行丑的发掘,从而导致不少孩子陷入丑的陷阱,遭遇到不必要的伤害。

当前社会,人们对于丑文化的热衷和追逐,特别是网络文化中一些带有策划目的的或者不经意者将丑的现象公布于众反倒引起火爆热捧。丑文化受热捧一方面表明审丑的压抑,同时不也得不警惕这种病态的审美价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具体的审“丑”呢?根据审美对象表现形式和内在品质的关系,可以将丑分为三种类型。

一、形美质丑型

指的是外在形式上表现出美的特征,但本质上具有丑的特征的审美对象。针对这种类型的丑,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以丑待美”。所谓“以丑待美”是指以看待丑的眼光、以发掘丑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美的外在。也就是透过美的表面深究丑的本质。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片段: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王熙凤对待黛玉的态度可谓是热情周到、十分可亲,可是当我们了解了王熙凤这个人的性格后,读这段文字总是有种怪怪的感觉,王熙凤虚假逢迎的丑恶嘴脸在印象里挥之不去。如果我们不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入分析,就会被她表面的热情亲切所蒙蔽。

二、形丑质美型

针对这种类型的丑,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抑丑扬美”和“以丑衬美”。所谓“抑丑扬美”是指在审美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形式上的丑引起的不快感加以抑制,主动忽略其产生的不良反应,把全部注意力聚焦在美的本质上,从而达到扬美的目的。在抑丑扬美的过程当中,注重的不是抑制丑的形式,而是注重抑制丑的内涵;褒扬的也不是美的形式,而主要在于美的内涵。

“以丑衬美”的方法需要借助另外的形象进行美丑对照。把丑与美相互联系、相互讨论,从而突出各自的特征,使美在与丑的衬托下中更显其美,同样,也使得丑在美中更显其丑。《巴黎圣母院》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很成功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本文仅以人物形象加西莫多和克洛德的对比为例。

弗罗洛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便想将她置于死地。他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散布对波希米亚人的偏见,伙同检察官残害人民。他是宗教伪善和恶势力的代表。然而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即把他看做是罪人同时又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爱慕爱斯梅拉达,但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和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

三、形丑质丑型

指的是不仅外在形式上表现出丑的特征,其本质上更具有丑的属性的审美对象。针对这种类型的丑,常用的方法是“就丑揭丑”。目的是归纳丑的规律、揭示丑的根源,从而发挥警醒的力量,培养宽厚、博大的胸怀。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绝对的丑,对这类形象进行批判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进行多角度的评论。例如,对于《灰姑娘》一文中,“后妈”这一形象的理解,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持批判的态度,几乎没有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过司考。然而美国的教师却在引导孩子们细读文本时发现了后妈也有其美好的一面。她十分疼爱自己的两个女儿,为了亲生女儿们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她剥夺了灰姑娘参加舞会的权利,甚至为了两个女儿能够穿得上水晶鞋无情地建议她们“削骨”。最是无情最是深情。“后妈”正是出于对自己女儿们深沉的爱才会表现出种种丑恶的行径。母亲对子女的爱是世间最动人的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后妈”也具有“人性美”。然而她的方式是荒诞的、滑稽的、令人厌恶的丑。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全面分析,从这一形象我们不仅得到了警醒的力量——爱要采取正确的方式,爱不能自私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还获得了宽容、博爱的品质。

审丑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与我们经常提到的审美教育是一脉相承、本质相同的,他们都是情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审丑教育是审美教育形式上的有益补充。

猜你喜欢
爱斯梅拉后妈
卡梅拉的鸡蛋
把钱袋子给她
后妈
后妈变“亲妈”,这是世间最真挚的母子情
爱斯梅拉达形象的另一面
我的后妈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
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题目功过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