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灵动

2017-03-09 13:08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第一小学王力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3期
关键词:书声琅琅现象课文

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第一小学 王力娟

从教几十年,经历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各种所谓“课改”,十几年前,因工作需要,兼任教导处主任,在与老师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时,经常听许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我们越来越不会教了!”终于,迎来了新课程改革,老师们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更重视学以致用、语文实践,更重视情感体验,回归母语学习的本质。因此,语文教师在这种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更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静下心来思考,巧妙结合,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让语文课堂教学更为灵动。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书声琅琅”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占鳌头’。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课堂上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喜人景象。他们将名师的好点子、好方法移植于自己的课堂,可却常常使“淮南的柑橘成了淮北的苦枳”。在听我校一位教师的评价课《小珊迪》时,上课伊始,该教师就宣布:该课文对话较多,老师打算通过朗读来学习这篇课文。接下来一会儿自由读、开火车读,一会儿表情读、分角色读,一会儿轮读、对读、齐读等,一节课用了十多种读法,读书声不断,学生却没有静心思考的时间,课堂成了“朗读”的舞台。课后,我询问了学生,他们表示学得很快乐。但当我问他们:学习这篇课文,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学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可以说这节课的朗读指导没有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没有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融合。

语文教学是要翻来覆去的读,但要把握一个“度”。指导朗读不在于热热闹闹,要注重实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试问,没有了静思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能咀嚼品味吗?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入境悟情,外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所以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正好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

二、“踊跃发言”与“学会倾听”

踊跃发言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表现。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表现才华的空间。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情绪高昂,小手举得高高,教师目不暇接,发言声此起彼伏,课堂上精彩纷呈,教师春风满面。可是,在踊跃发言的同时,有两种现象也在悄悄地出现。

现象一: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场面,特别是低年级,当教师一现出问题,孩子们不假思索,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在喊着:我,我,我……当其中一个同学争得发言的机会时,其他举手的孩子们马上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的放下了手,嘴里在嘀咕着:哎呀,真没劲……一部分同学发着牢骚,一部分同学举着小手继续争取发言的机会,甚至有的个别同学打断发言同学的话,抢着说。我在教低年级时经常也碰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当一个同学发言结束时,我马上叫另外一个学生再重复一遍,站起来的学生根本答不出来。因为他光顾想发言,没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现象二:在听或者教高年级的语文课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场面,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特别是稍难的问题,总是部分优秀的学生在支撑着课堂,大部分学生是忠实的“听众”。

这两种现象正好是两个极端:第一种热闹现象背后,学生“独我”的意识在滋生,不会倾听,不会尊重别人的不良行为在形成;第二种现象背后,一部分学生的“惰性”在养成,光听不动脑,谈何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面对这两种现象,作为一线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民主教学”与“严格要求”

每次在课堂听教师讲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室里数次响起了掌声。我坐在一个小男孩的旁边,听到他说:“又要鼓掌,真是烦人。”下课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鼓掌。他说:有时候,自己脑子里正想着为什么这么好的时候,老师说鼓掌,我还没有回过神;有时候觉得不怎么样,可老师却说要鼓掌,我觉得真麻烦。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示意学生鼓掌,这并不是民主而是命令。过分廉价的表扬让学生反感,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我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学生觉得老师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又如,一位教师上《林海》一课,当研究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有位模样英俊的男孩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接口道:“你也美得不空洞呀,不光人长得帅,还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高兴得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空洞”一词的含义进行了延展,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教师,要富有教学智慧,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巧妙评价,严格要求。有的时候为了体现民主,有的教师对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捉弄同学等不良现象也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甚至视而不见,直接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宽容善待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放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静下心来思考,巧妙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通向本真的语文课堂生活,让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让语文阅读教学更灵动。

猜你喜欢
书声琅琅现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后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背课文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再谈“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奇异现象传真
好词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