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医者与善心

2017-03-13 12:04刘兰
廉政瞭望 2017年2期
关键词:感动中国病友畸形

刘兰

“我今天就要出院了!”

2月 13日这天,距离徐州女孩杨红雪住进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有1年。去年刚来时,她是一名脊柱弯曲140°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经过该院骨科主任梁益建的诊治,如今,她的腰板挺直了。

杨红雪的病房离梁益建的办公室不远,但她走时,梁医生没来送行。在那条不足50米长的过道里,总有慕名而来的患者排着长队等待就诊,梁医生要迎接他的新病人。在这迎来送往中,梁益建与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打交道已快9年。

这些年来,由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上千例,其中包括脊柱呈三维360°螺旋状的手术,被业界公认为“世界最难”。攻克了难关也收获了荣誉,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近日揭晓,梁益建名列其中,成为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唯一代表。

“出名”之后

“先吃几颗花生,胃酸!”送走当天最后一名就诊者,53岁的梁益建才觉得胃有些难受。这时,已是晚上7点,偌大的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人。难以想象,就在1小时前,这间办公室还站满了人。

自从2月8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播出以来,梁医生的名气更大了。早上7点骨科护士交接班时,就有人在排队,并不宽敞的走廊里挤满了人,有来自青海的、湖南的、甘肃的、重庆的、山西的……

“看到这么多人来,我们既高兴又担心,挺矛盾的。”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邢志军告诉记者,“节目播出那天,我和病友们都在病房里看,梁医生拿起奖杯那一刻,我们都替他开心。之后这几天,全国各地的患者蜂拥而至,把梁医生他们累坏了,我们看着又很心疼。”

有一个数据可以佐证梁医生的名气提升得有多快。邢志军和病友们加入了一个名为“梁益建脊柱侧弯咨询群”的QQ群,当初他们刚入群时,只有400多人,节目播出5天后,人数已达1200多人,还在持续增加中。

其实这并不是梁益建第一次“出名”,早在8年多前,他的名字就已经在脊柱畸形患者圈中广为流传。

梁益建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做了他职业生涯中第一例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

2008年2月,梁益建在四川盐源县泸沽湖附近做医疗支援时,遇到一个胸口几乎贴着大腿的人,走路时眼睛只能看着地面,他叫伍才林。“当了多年骨科医生,还是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梁益建仔细观察后,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伍才林起初不信,梁益建又拿出纸笔,跟他讲解原理,伍才林才答应做手术。

同年5月,梁益建把伍才林接到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原本身高不到1.3米的小伙子康复后长高到1.78米,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为了铭记这一人生的转折,他将名字改成“伍才立”。

伍才立手术成功后,梁益建的名声大振,全国各地的其他脊柱畸形患者很快找上门来求医。从此以后,梁益建与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不断实践中,梁益建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并将手术时间从平均的十几个小时缩短到五六个小时。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矫正脊柱畸形的牵引设备——头盆环,于2011年开始使用,并在全国推广。戴上这种设备的患者有个可爱的名字——“天线宝宝”。

梁益建另一次“出名”有些“意外”。

2013年5月,一名身着手术服、穿着拖鞋,连口罩都忘摘的医生侧卧在两把小凳子上睡熟了。当时的手术室护士长见状,偷拍了一张。照片被传到网上之后,感动了不少人。这名医生就是梁益建。据悉,梁医生当天做了两台手术,手术结束后,病人腿部的麻醉效果还没结束,自己就在旁边等,一等就睡着了。

骨科护士长陈澜说,这种情况对梁医生而言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些高难度的手术甚至需要7个小时,他稍作休息之后,还会亲自去查房。

“出名”之后,梁益建的工作节奏并未被打乱。当记者问他做手术的频率有多高时,梁医生回答:“每周5臺左右。”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他上午做了1台手术,下午接着就诊、开业务讨论会,一切照旧。

笑声

每天,14岁的罗芝瑶都要爬楼8次。为了锻炼肺活量,梁益建要求“天线宝宝”6分钟爬15层楼。这天,罗芝瑶邀上好姐妹陈碧辉一起爬楼,这次用时5分50秒,及格。

两人笑了笑,又相约去“升架子”。每周一,“天线宝宝”会聚集在骨科一间大办公室里由梁益建帮他们调试头盆环,也叫“升架子”。梁医生手拿特制的扳手、螺帽、螺母等工具,调试松紧,校准高低,一副“修理工”的架势。

在旁边等候的“天线宝宝”唠起了家常。18岁的广西女孩黄虎琴向同伴叙述前几天刚做完手术的一名病友的状况,33岁的河北姑娘周圣美又在讨论谁家妈妈起得最早。“我们住院的这90多个病友就像住在四合院一样,经常串门,平时也相互照应。”周圣美告诉记者,大家平时喜欢把梁医生叫做“梁博”,谁想找他了,只要在QQ群里喊一声,立马会有人回应“梁博在我们病房”“刚给我做完检查”“才从我们门前经过”……俨然是梁医生行踪的现场播报。

在“天线宝宝”身边,见得最多的是微笑,听得最多的是笑声。但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很乐观,有的人甚至是抱着求生的最后一丝希望过来的。比如,河北患者于建红辗转多地求医无果,最后一名北京的医生告诉他,成都的梁益建医生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为了活命,于建红吸着氧气坐火车到成都,最终得到梁医生的救治。如今恢复情况良好,他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

“病情一天天好转,容貌一天天变化,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邢志军告诉记者,自接受治疗以来,他已经长高了6公分,外观的改善让他找回了自信,也更愿意配合治疗。

在辅助锻炼上,梁医生除了布置爬楼任务外,还让他们吹气球、做扩胸运动,甚至自掏腰包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

对“天使宝宝”的关爱还体现在生活上。今年大年初一,梁医生为每个“天使宝宝”送上了热腾腾的汤圆。“去年春节送的是汉堡和薯条,除了春节,过端午、中秋节时,梁博也会送礼物,一定要亲自送到我们手里。”杨红雪回忆。

梁医生的乐观幽默,也传递给他们。已出院两年的邵明双从新疆赶来复查,梁医生会开玩笑地说:“我不认识你,我只认识驼背,认不到美女,你又不是驼背。”一名15岁的新患者被治疗方案吓哭了,梁医生会拍拍她的后背,宠溺地说:“你的病情又不重,我治得好你。那么大姑娘了还哭鼻子,不怕羞啊?”女孩儿最后破涕为笑。

在医务人员看来,梁医生不仅幽默,还很认真。在骨科医生赵登眼中,梁医生凡事以患者为重,就连患者做手术时趴的垫子,他都要亲自趴上去试试合不合适;在护士周春瑶眼中,梁医生很会调节患者情绪,每次查房都能和病人谈心,疏导病人及病人家属情绪。梁医生的身体力行也感染了身边的医务人员,使他们对患者付出同样的真心。

梁益建颇为自豪地评价:“我们这个群体是个有爱的群体,医生和患者之间,病友和病友之间,关系都很融洽。”他就像黏合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也把大家的笑声串在一起。

公益人

脱下白大褂,穿上外套,梁益建准备下班了。离开医院前,他习惯再去看看“天线宝宝”。白天看病的大办公室晚上变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室,七八个病友正在运动、聊天。梁医生一进门,他们都围拢来。“徐凤莲,还吃,不是叫你减肥吗?”“我没长胖!”……

聊完天,梁医生把办公室的水果分给他们,用沙哑的声音道别。很多“天线宝宝”以为,这副嗓音是天生的,其实并不是。“是2008年地震之后变成这样的,一直没能恢复过来。”梁益建告诉记者。

2008年5月17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赵聪忙着指挥将900多名病人转移到空地,可梁益建当时找到赵聪,要求做手术。赵聪说还会有余震,能否推到第二天。但梁益建回答:“今天不做,病人可能瘫一辈子。”他赴手术台前,还给妻子打电话,让她带着儿子找个空地,不要回家。后来,梁益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为了尽可能帮助贫困患者,梁益建不仅自己捐钱,还发动身边的朋友资助。在帮凉山州患者刘仁富筹集治疗费时,他发动了朋友王海兵,王海兵用毛笔写下一封倡议书贴在自家茶楼中,为刘仁富募捐,单次筹款超过1万元。当记者问梁医生这些年自己捐出多少钱时,他淡淡地说出一句话:“我给了好多钱不得说,说出来没意义。”

2013年,梁益建及其團队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开展合作,该公益基金会至今已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定点捐助了220名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捐助金额达到880万元。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每年都会来成都三四次,他经常看到梁益建做完手术后还要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患者更是直接称其为“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拜,‘爸爸两字是叫不出口的。”苗强深受感动。

除了在医院做手术,梁益建每年都会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2015年去了西藏那曲。据一名当年和梁益建一起参与义诊的人士回忆,那曲海拔有4300米,高原反应严重,同行的三个人一直在吸氧,而梁医生从早到晚坚持了一整天,并收治了几名病人,现场协调免费到成都治疗。到了晚上,梁医生连话都说不出来。“第二天离开的时候,很多藏族老乡都不让他走。”

今年,梁益建还会继续参加义诊,“预计是在6月份和10月份,去两次。如果找到合适的患者,也会尽量免费收治。”他告诉记者。

聊及职业目标或计划,梁益建用沙哑的声音回答:“‘小人物有什么目标和计划,做好当下工作最重要,还有好多病人等着我呢!”

猜你喜欢
感动中国病友畸形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感动中国”,“感动”语文课堂
“神经”病友
“感动中国”候选老兵究竟是“口误”还是“造假”
“感动中国”候选人陷“造假门”伤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