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探讨

2017-03-27 16:21吴昀霖
法制与社会 2017年7期
关键词:校园贷危害高校

摘 要 随着因校园贷而引发的一系列极端事件的不断披露,加快大学生校园贷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校园贷不仅诱导大学生错误的金钱观、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对大学生的学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而言,校园贷事件的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政府和高校在其中的责任。所以,大学生校园贷的治理在从大学生自身入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监管和高校的引导与教育功能的跟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校园贷 危害

作者简介:吴昀霖,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42

近年来,随着金融借贷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大学生为贷款对象的高校大学生校园贷业务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扩张。高校大学生校园贷在给大学生日常消费带来一系列便利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危害也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而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2016年因大学生校园贷而产生的“裸条”事件、多起因校园借贷而导致的自杀事件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如何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认识到校园贷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

校园贷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的资金困境,但是它所带来的更多的是危害,概括而言校园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诱导大学生错误的金钱观念

校园贷容易诱导大学生错误的金钱观念。从高中紧张的学习进入到大学这个高度自由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大学生都脱离了父母的管理范围,开始自我管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其中就包括日常的花费。相比于高中,大学生的花费内容更加复杂,涉及范围更加广泛。但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自己尚且不能够实现经济上的独立,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因此,面对相对庞大的消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父母所供给的生活费难以满足其日常需求,尤其是具有攀比心理和平时就有恶习的大学生而言,经济上更为紧张。相比之下,校园贷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就可以轻松得到数额不等的贷款。这种轻松得来的金钱很容易使大学生得到“钱来得容易”的暗示,从而刺激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长此以往,必然使大学生树立起错误的金钱观。

(二)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贷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贷虽然属于金融借贷的一种,但是其实质上而言是一种高利贷性质的借贷,部分校园贷甚至把年化利率做到了高达70%。 如此高的贷款利率,作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在贷款到期之后很难有能力按时偿还,欠款愈来愈多。此时,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这不仅会对良好的校园秩序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会使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上留下巨大的阴影。同时,有些校园贷为了迫使大学生及时还贷,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追讨行为,导致大学生每天的生活陷入被追讨、被威胁的恐惧之中,甚至发生跳楼自杀和精神失常等极端情况。

(三)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

校园贷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降。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校园贷都采取的利滚利的形式,逾期不能按时偿还借贷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因此,借贷的大学生为了能够及时或早日偿还超期的借贷,往往从事大量的兼职不僅使自己身心疲惫,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甚至部分大学生为了偿还借贷而逃课去兼职,导致学业被严重荒废。同时,由于被催讨借款,很多借款大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影响,每天都在想如何去偿还借款,难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造成学习成绩大大下滑,甚至挂科的产生。

二、高校大学生校园贷事件多发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校园贷事件的多发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与借贷主体追逐经济利益有关外,更主要的在于大学生自身自制力差、政府监管缺失和高校管理不到位。

(一)大学生自身自制力差是根本原因

大学生校园贷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消费的自制能力差。虽然大学生作为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生活上依然要依靠父母来支撑,但是无论家庭环境的好坏,没有任何一位父母会故意克扣大学生的基本花费,迫使其去借校园贷。尽管有些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差,但是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绿色通道的开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然而,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水平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导致自己日常生活开支的增加,超出了家庭的所提供的日常消费金额。据调查显示,仅有近10%的大学生能够做到理性消费,而消费随意性较强的大学生占比高达40.5%,在口袋没钱后,四成90后大学生会采用“金融手段”,其中18.6%的大学生会选择分期付款,13.0%选择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或产品。 因此,为了满足自己日常超额的花费,大学生开始转向校园贷。不容否认,这其中有校园贷在宣传过程中的误导和虚假宣传,但是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自制力差,不能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日常消费,从根本上为校园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政府金融监管的滞后失是主要原因

政府对金融借贷领域监管的滞后,为大学生校园贷的成长提供了空间。政府对金融活动负有监管责任,以确保其合法经营。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随后银行迅速撤离了这一领域。银行的撤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此后民间借贷得到快速发展,并开始向高校拓展业务。然而,与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相比,政府的监管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各地银监、金融、工商等部门在校园借贷的监管上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职责划分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大量存在。在监管内容上,各政府部门仍然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等金融主体的监督,对校园网络借贷缺乏监管的意识和监管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网络金融平台的非法借贷提供了空间,导致某些网络借贷平台敢于通过非法手段从事校园借贷活动。

(三)学校管理的缺失是外部原因

高校对大学生管理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校园贷事件的外部原因。高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担负着管理的职责,有责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和引导。但是,在当前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往往只注重对日常教学的管理,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上,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作为刚入的大学生对银行业务、金融知识了解不够,防备心理不强,很容易给不法校园贷网络平台提供机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通认为只要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人身安全不出问题,至于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问题是大学生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应该加以干涉。

三、高校解决大学生校园贷事件的对策探讨

面对愈演愈烈的大学生校园贷事件,治理大学生校园贷已经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可以说大学生校园贷事件的发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从目前来看遏制大学生校园贷危害的蔓延需要大学生、政府和高校三方共同努力。

(一)大学生要提高自制力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校园贷危害的解决从根本上而言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制能力即自我约束与制约的能力,这对于刚刚脱离父母管理的大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必须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能够用理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面对物质的诱惑要能够有拒绝的勇气和决心,更要能够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对于日常消费而言,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必须做到理性消费。生活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适度消费,杜绝消费过程中的盲目攀比、跟风消费行为,更要拒绝过分的超前消费,不以物质消费来衡量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二)加强政府对校园贷的监管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校园贷的治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大学生校园贷的监管。政府应打破以往监管过程中各部门各自为站的情况,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在监督过程中,不注重对市场经济主体的监督,同时也要将大学生校园借贷纳入到监管的重点之中。具体而言,首先,各地银监、金融、工商等部门应加强对网贷业务的监管和整治,把好放贷人资质资信审查关,加强检查审计力度,加强对网贷业务的监管和整治,通信主管部门也应加强网贷平台对入驻网贷公司的管理和监控,严格落实网站实名制,做好网络监控预警。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应进加强对校园借贷主体的贷款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查,既要规范业务流程,杜绝仅凭身份证、学生证和照片就能办理贷款业务等问题,也要对借贷利率做出严格的监管,禁止高利贷的出现。再次,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统一完善的征信体系,防止学生同时在多个金融平台进行贷款行为,或进程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借贷行为,严格限制学生无指定用途贷款的额度。

(三)高校要加強对大学生的引导和管理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的相关教育和管理。高校应转变不出事就是好管理的管理思维,认识到高校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受业,更要知道如何育人,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对学生做好对校园贷的风险和危害进行专项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能够认识到校园贷的实质,使大学尽可能避免盲目的借贷行为。在高校日常管理中,一方面,高校要从点滴做起,对于那些粘贴在校园内的校园贷广告要及时的清除,对从事校园贷推广活动的相关学术要及时的沟通和劝诫;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还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对于那些已经产生借贷行为的大学生要及时的跟踪和帮助,使其能够及早的脱离校园贷,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总之,大学生校园贷尽管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这种方便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言益处不大。相反,由于国家监管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大学生校园贷运行中的灰色地带不断迅速扩展,给借贷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大学生校园贷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的重视,否则其必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危害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注释:

韩希宇.期限短金额低 校园贷却把实际年化利率做到了70%.搜狐网.http://mt.sohu. com/20160607/n453332940.shtml.

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青研智库.2016-01-18.

参考文献:

[1]谭保罗.校园贷有“毒”.南风窗.2016(26).

[2]郑春梅、贾珊珊.博弈视角下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机制设计.对外经贸.2016(9).

[3]郭红敏.爱恨交加“校园贷”.检察风云.2016(9).

[4]候赛、天涯.警惕校园贷案背后的风险.检察风云.2016(9).

[5]肖岳.失控的校园贷.法人.2016(5).

猜你喜欢
校园贷危害高校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