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及其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2017-03-27 20:13赵伟陈远秀张哲于志华
法制与社会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民族院校大学生

赵伟+陈远秀+张哲+于志华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500名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现状进行调查,考察其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及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水平呈正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2.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情緒调节方式存在正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3.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相关性较弱;4.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在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大学生 心理弹性 社会适应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CX15028)。

作者简介:赵伟,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陈远秀、张哲、于志华,中南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15

民族院校在很多方面存在特殊性,有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心理疾病;有些缺乏对情感认识与把握能力的学生,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寻找对象,当和对象发生争吵或是分手时,因情绪低落而心理失控,易产生轻生或报复行为;有些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和缺乏择业经验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致使他们产生迷茫、焦虑和无助感。总体来看,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如何处理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很重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被试的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性三方面的数据,试图探讨心理弹性、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

(一)心理弹性的概述

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早期研究将心理弹性描述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再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一种人格特质的观点不能满足当前研究需要 ,开始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指个体对于重大生活逆境的积极应对 ,包括处于危险环境中的个体通过克服逆境获得良好发展;个体在经历心理创伤后得到很好恢复 。在心理弹性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危害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前者包括那些增加不良适应结果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后者包括能够降低或减少心理或行为等不良适应出现的积极因素 。

总体来说,心理弹性研究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过程。现有研究都认同心理弹性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个体遭遇逆境;二是个体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故笔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遭遇逆境时的良好适应。随着研究的发展,心理弹性被看作是个体健康发展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并能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 。

(二)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

1.情绪调节的概述:

国外对情绪调节的研究范围很广,国内大多数有关情绪调节的研究都以青少年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 ,有学者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与调节身心健康的关键机制 ,孟昭兰 (2005年)在《情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情绪调节是适应外部情景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随着人类理性的高度发展,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人类应对消极情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每个人习惯性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不一样的,而且针对不同的个体习惯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是不同的。

2.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

情绪是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正负情绪、情绪调节方式如何对心理弹性产生影响,也越来越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关注。

国内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相关,高水平心理弹性的个体通过情绪调节,能够根据现实情境的需要作出更加恰当的情绪响应 。同时,国外的研究也关注情绪调节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在面对消极刺激时,个体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可以减少心理和生理上的情绪反应和变化 。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弹性较高的人能在复杂的压力和逆境中识别各种情境,调节情绪并做出良好的应对。

(三)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

1.社会适应性的界定:

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最先对社会适应性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利兰( Leland),他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 。

2.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

国内不少学者对社会适应性展开了研究。大多数都是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也都是心理弹性在社会适应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

二、问题提出

(一)已有研究不足

经检索发现,国内关于情绪和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是积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对情绪调节具有一定影响,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下,可能会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而心理弹性的外部保护性因素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说明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不论是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还是消极情绪调节策略,都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之间的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那么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是否也存在相关关系?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若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那么情绪调节方式在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是否也存在中介效应?还有待我们去验证。

(二)本研究设计的创新

本文在探讨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性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在民族和宗教信仰方面的现状展开了调查,发现目前尚无研究者研究心理弹性与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关系,但有部分学者针对民族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拥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学生在多元环境中可能由于不适应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问题 。同时发现表述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相对非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要多,民族类院校里的文化更加多元化,但有宗教信仰的少数学生并不多,也不能排除非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个体遇到积极或者消极事件时对个体的应对方式可能会有影响,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可能会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事件。从总体上看,民族类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弹性良好,但在多元环境下,他们的心理问题又呈现很多不同。

三、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被试的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性三方面的数据,试图探讨心理弹性、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若三者之间均存在两两相关,我们将通过中介检验程序,分析情绪调节方式在心理弹性到社会适应上的中介效应,其理论模型见图1 。

(一)被试

选取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500名,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310人,平均年龄为19.25(SD=0.95),女生180人,平均年龄为19.59(SD=0.69)。

(二)研究工具

1.情绪调节问卷:

该问卷由黄敏儿等编制,共有24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很少”到“总是”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其情绪调节能力越强。情绪调节问卷包含6种情绪类型(快乐、兴趣、悲伤、愤怒、厌恶、恐惧),4种情绪调节方式(重视、抑制、忽略、宣泄),问卷内部一致系数为0.73 。

2.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大学生和处于青春发育前中期的青少年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层面有着相似之处,因此笔者采用由胡月琴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共有27个项目,包括积极认知、目标专注、情绪调控、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等5个因素,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其中部分题项采取反向计分的方式,然后计算出各因素总分的题项均分,得分越高者说明其心理弹性状况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0.85之间 。

3.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该量表共有14个项目,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交、身体状况4个因素,采用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其社会适应性水平越高,其信度为0.78 。

(三)研究假设

1.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水平呈正相关。

2.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方式存在正相关。

3.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存在正相关。

4.基于假设(1)(2)(3),提出情绪调节方式在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四)结果

1.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的描述性结果: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平均分为88.67,说明大学生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家庭支持得分最高,积极认知得分最低。而在社会适应性上,工作学习和社交方面得分明显高于身体状况和家庭生活两个维度的得分(见表1)。

2.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目标专注的得分上,p<0.01,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即女大学生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见表2)。

3.心理弹性、情绪调节方式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心理弹性、情绪调节方式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的相关系数为0.013,p<0.05,呈正相关,这说明心理弹性越高,情绪调节能力越强(见表3);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037,p<0.05,呈弱正相关;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系数为0.05,呈弱的正相关(见表3和表4)。

4.心理弹性、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回归分析:

从上述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但相关性都不高。根据中介检验程序 ,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以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性为效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1:Y=cX+e1;再以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情绪调节方式为效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2:M=aX+e2;最后以情绪调节方式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性为效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3:Y=cX+bM+e3,模型各路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见图2。

由表5可知,心理弹性对社会适应性不产生影响 ( =-0.11,p>0.05);因此情绪调节方式在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

四、分析

(一)心理彈性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呈弱正相关(r=0.013,p<0.05),说明心理弹性越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心理弹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 。和谐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因素的良性发展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

(二)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

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037,p<0.05),这说明心理弹性越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一些研究也显示,高水平心理弹性个体,其情绪调节的能力很强 。

(三)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较弱(r=0.05),而国内关于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很少。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水平呈正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2.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方式存在正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

3.情绪调节方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相关性很弱。

4.情绪调节方式在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二)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对与心理咨询中心相关的场所有着排斥心理,害怕别人知道,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并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让班主任和辅导员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2.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学校应该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如摆手舞、竹竿舞等民族运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并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让学生在运动中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民族意识。

注释:

王滨、罗伟.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7(5).127-130.

Luthar S S, Cicchetti D, Becker B.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2000, 71(3).543.

Olsson C A, Bond L, Burns J M, et al.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3, 26(1).1.

姚小燕. 心理弹性理论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3).38-41.

张萍、汪海彬.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神经质、外倾性和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 29(2).139-144.

夏凌翔、高昕、夏欣.人际自立特质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作用的纵向研究.心理科学.2015(1).116-122.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心理研究.2011, 4(6).37- 43.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谭晟.考研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

Jackson D C, Malmstadt J R, Larson C L, et al. Suppression and enhancement of emotional responses to unpleasant pictures. Psychophysiology, 2000, 37(4).515-522.

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 29(5).1171-1173.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 30(5).1199-1201.

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学术月刊.2010(10).6-7.

胡丹凤.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20 12,1(5).11-13.

唐海波、周敏. 大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22(3).441-443.

尚靖君.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77-180.

黄敏儿、郭德俊.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6).438-441.

胡月琴、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2008, 40(8).902- 912.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

温忠麟、张雷、侯泰杰,等.中介效應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 620.

徐礼平、田宗远、邝宏达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相关性.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7) .701-703.

Tugade M M, Fredrickson B L, Barrett L 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4, 72(6).1161-1190.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民族院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