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2017-03-27 20:17张莹
法制与社会 2017年7期
关键词:同性恋态度大学生

摘 要 目的: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状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消除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本研究采用涂沅澄和陈学志编写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对南充市大学生进行调查,随机发放问卷500份。由此可知: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越来越宽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生源地差异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同性恋 态度 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莹,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17

一、问题提出

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同性恋是指以同性为恋爱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群体是指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人(男人或女人) 。同性恋由古至今一种及其特殊的现象,在人类的进展史中存在于各种文化中且不同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都趋于一致。近年来有关中心城市公众对同性恋态度调查越来越多,并且发现媒体对同性恋的负面报道屡有出现,公众对同性恋仍持有负面、消极的态度 ,而公众的态度直接影响同性恋的生活状况以及其该享有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是一群高文化素质的人群,较容易接受新文化、新观念,其对同性恋的看法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群体的认知和态度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 。因此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有利于了解社会群体对于同性恋人群的态度。届时为高校开展同性恋的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南充市几所高校随机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以及在性取向上选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被试,获得有效问卷464份。

(二)研究工具

采用由台湾地区学者涂沅澄和陈学志编写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该量表包括18个问题,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分量表。采用6级评分,1-6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很不符合”、“稍微不符合”、“稍微符合”、“很符合”、“非常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对同性恋态度越消极。在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上,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分量表的a分别为0.85、0.81、0.8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93,信效度良好。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认识的总体情况

通过表1可知,大学生总体对同性恋持较宽容的态度,能够接纳不极度排斥(总分均值介于37-54份之间)。从三个分量表可知,大学生不管在认知、情感还是行为上对同性恋都能够合理的接纳、持包容的态度,不怎么排斥(各分量表均值均介于13-18分之间)。

(二)对比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性别的差异

通过对比男女大学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各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在认知、行为情感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行为分量表上接近显著差异(P=0.054)。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同性戀态度差异

对比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各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结果可知:无论理科大学生还是文科大学生在情感、行为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认知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然而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通过更多的二渠道认识同性恋并且接受同性恋。

(四)大学生生源地差异性对同性恋态度对同性恋态度的比较

比较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可知:在认知、情感、行为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得分上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态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五)不同学历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

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的得分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可知: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上不同类别大学生的态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说明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可知,无论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分量表和总分得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得分上专科生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高于研究生(M[专科生-本科生]=2.597,P<0.001;M[专科生-研究生]=3.176,P<0.001;M[本科生-研究生]=3.991,P<0.05);即表明专科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比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更为消极,本科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比研究生更为消极。

四、讨论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总体情况的分析

分析数据可知对同性恋的态度大学生总体上能够合理接纳、态度宽容,不怎么排斥。随着经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对信息的获取有了更多的渠道,变得更为便利,大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能够通过这些渠道获得更多关于同性恋的信息和知识,因此相较于其他群体对同性恋更为宽容能够合理接纳;特别是近年许多国家同性恋婚姻合理化、合法化之后,对我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两者都能合理的接纳同性恋,不排斥,这与张笑笑等人的结果不一致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如下:1.现代中国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注重男女一致,特别是现在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强调男女之间是没有差异的,因此男女观念越来越趋近一致。2.2005年复旦大学首次向本科生开设同性恋公选课,课程反响热烈,之后许多高校陆续开设此类课程。这说明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性教育和婚恋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此类教育之后对同性恋的看法越来越趋近一致。3.当今社会公众的性别观以及社会文化也是趋近一致,因此高校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在认知分量表上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分量表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看文科大学生比理科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宽容并能合理接纳。文科类的大学生较理科类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同性恋和了解同性恋的相关信息,特别是英语系的学生他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和接触到国外关于同性恋的电视和文学作品。在生活中文科学生的情感比理科学生更加细腻,遇到不幸的事儿或者处理问题时文科更为感性,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做决定。大多数文科女生受耽美小说和漫画影响更深,文科女性是其受众,对其男男爱情达到痴迷的态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科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在总体上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现在不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而且由于获取知识的方法日益增多,在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之外涉猎面广,专业差异就会越来越小 ,因此文科生和理科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生源地差异对同性恋态度不存在显著的影响,这与张笑笑等其他人的结果不一致 。我国推行城乡一体化已有多年,农村和城市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农村几乎家家户户互联网都开通,因此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触到新鲜事物和新奇的观点,对同性恋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机会也是平等的。特别是不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他们的身边都不乏同性恋,甚至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同性恋的朋友,在通过交往之后认识到其实同性恋并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么可怕,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差异。

(五)不同学历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分析

高校大学生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学历越高对同性恋的态度越宽容,能合理的接受。纠其原因可能如下:1.学历越高的大学生的阅历和社会经验相较于学历较低的大学生来说更为丰富,能够接受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所以对同性恋的知识了解更多,不会对同性恋产生误解和偏见。2.学历越高的大学生遇見事情能够理性的处理,不会感情用事,更加不会遇事儿就产生从众行为,对事儿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看法。

注释: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

谢天勇.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的新特征及形成原因.江淮论坛.2013,16(4).158-162.

苏承、宋振、许志隆,等.异性恋医学生对男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 13,34(9).1039-1041.

梁斌、亢旭东.成都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12(2).211- 212.

傅晓龙、苏宁穆其尔、刘安琪、范恒瑞、叶兴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及实质研究.中国性科学.2012(1).22-28+51.

瞿艳、杨瑶、周文刚、沈凌、唐松源.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5(1).107-110.

刘晓倩.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4.

刘璟璇、孙琳. 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1).1700-1704.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10(2).71-73.

猜你喜欢
同性恋态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大学生之歌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态度决定一切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