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标签限制的人生

2017-03-29 13:54李松蔚
读者·校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状况标签婆婆

李松蔚

一个来访者给我讲她的故事。她来自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饭都吃不饱。她是家里的老大,为了照顾弟弟妹妹,小小年纪就辍学了,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家里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是她十七八岁以后的事。也是从那时开始,她染上了一种怪病,每天都恹恹的,跟谁都不想说话,常常莫名其妙地流泪。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多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直到结婚以后住进婆婆家,婆婆听说了她的情况,告诉她这一定是营养不良导致的。

婆婆建议她多喝汤。公婆是广东人,每顿饭都要煲汤,吃饭之前先热热地喝一碗汤。这么连着喝了一两个月,姑娘感觉状态大有改善,头不晕了,人精神了,也爱说笑了。

梦魇就这么结束了。又过了好几年,姑娘才第一次听到抑郁症的说法,那些症状跟自己几年前的情况一模一样,她心想,敢情自己得的就是抑郁症啊!她向我咨询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了。一个儿子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她并不理解医生的诊断结果,尝试用当年的经验来帮助儿子。只可惜儿子并不认为自己每天喝汤病情就可以缓解。“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儿子说,“我得的是一种病,不是营养不良。”

母亲反复强调自己也有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经历,儿子摇头:“你那时得的肯定不是抑郁症,抑郁症不可能通过喝汤治好。”母亲发现没法说服孩子,转而向我求证:“我当时只是没上医院,但您说,我当时是不是就是得了抑郁症?”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凭我有限的知识,我猜测,以她当时的状况,换到今天,很可能会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但另一方面,我不会因为有一个案例就主张,抑郁症可以用喝汤、加强营养的方式治愈。

她之所以康复,最简单的解释是巧合。有时候,抑郁症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好转,契机可以是任何事情。而我个人更愿意相信的一种解释是,对于当时的那个姑娘而言,结婚、加入一个温暖的家庭、被关心照顾,这些事情本身就有积极的治愈作用。同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当时还没有抑郁症的概念。

不知道这个名词,人们意识不到这是一种很危险、很痛苦的疾病,总体来说会导致很多风险,但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心态可以很平和。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种状况——有些头疼脑热原本可以容忍,某一天却忽然想,这是不是病,然后越想越怕。身体上的疾病,医生还可以给一些诊疗意见;要是心理上的病,有时就连医生也给不出让人心安的说法。有的父母看孩子不跟外人说话,担心是社交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或许是多动症;每天按固定的方式排列玩具,有强迫症的影子;更不用说很多孩子都有的做事磨蹭的现象,多半是拖延症的前兆。不管医生怎么说,父母还是会提心吊胆,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病的概念。

当我们给自己或者别人贴上了一个标签,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时刻警惕任何跟它有關的征兆。警惕的另一面,其实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面害怕出问题,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想证明“并没有这个病”还是“真的有这个病”,究其本质,“这个病”已经成立了。我们不知不觉沉浸在病的语境中谈事情——标签固化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

“补充营养对病情好转会有一点儿帮助吧?”母亲始终执着于此。

儿子愤怒地看着她:“可是我不缺乏营养!”

“我知道。我只是想试一试……”但她并没有意识到,她和儿子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喝一碗汤的意义大不相同:20年前是慈爱和关照,20年后则是徒劳的迷信。这是如此明显的事实,然而贴上“抑郁症”这个标签之后,她看到的就只有后者了。“喝汤曾经治好过我,万一它对治疗儿子的病有作用呢?”如果稍微多看一点,她也许可以看到儿子的内心,而不只是喝汤和治病。

猜你喜欢
状况标签婆婆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安全感,你有吗?
如此婆婆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标签新闻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