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出有趣的空壳

2017-03-29 13:56倪一宁
读者·校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酱油刘邦

倪一宁

我们总喜欢那些有偏差的人和事,就像广东人吃荔枝会蘸酱油一样,因为口感的反差,反而凸显出片段的甜。甜味如沙砾埋金,一闪而过,把它析出,可以弥补之前之后的涩味。所以我们喜欢浪子的真心、强盗的温和、无赖的郑重、大人物的脆弱。

随便举个例子,同样是草根皇帝,同样杀戮功臣,刘邦的人缘就比朱元璋的人缘好很多,他的性格层次更丰富,个人特质更昭彰、更有趣。

很多次读史,都觉得这哥们儿不太像皇帝,更不像开国皇帝。譬如鸿门宴,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稀里糊涂地就收了场,刘邦大大咧咧地前去赴宴,还能全身而退,与其说是布置周到,不如说是他一贯举重若轻的个性使然。刘邦说话过分实在,未央宫建成后跟他爹说:“你以前说我无赖,不治产业,我现在的家业比老大牛吧?”这人还有点诙谐,听两个妃子笑话不得意的女友,就日行一善,把那个女友临幸了一回,生了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皇子,便是后来的汉文帝。

翻看刘邦的言行录,会笑个不停,直到我读到关于雍齿的记载。

雍齿原是刘邦的老乡,刘邦还只是区区一个亭长时,雍齿便是当地豪强,后来刘邦斩白蛇起义,雍齿也追随他,属于革命队伍中的发小、起义商会里的老乡。

我们常以为故人是天然的同盟,可以形成一张透明结实的关系网,其实全然不是。就像两个同学被分到了同一个部门,过几年,一个原地踏步,另一个被提拔了,还是那一个的顶头上司,失意者看着对方在台上指手画脚,心里却想的是:当年你还抄过我的试卷呢!

而另一个呢,也未必能心平气和。正意气风发时,一眼瞥见下面那跷起的二郎腿加上一张似笑非笑的脸,记起自己的“微时”,顿时兴致减了大半。知根知底的人要憎恨起来终归容易些,如同下人一抬头,就先看到主人家的鼻孔。

雍齒似乎不懂这个道理,成日阴阳怪气的不说,关键时刻还让刘邦的后院起火。那一年刘邦出门打仗,让雍齿驻守丰城,魏军来犯,一劝降,雍齿就利落地倒戈了。

混战年月,分分合合是常事,但雍齿这么做,让刘邦难以理解。他投降的原因并不是利益使然,也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无法忍受在故人手下当兵。后来雍齿又投降回来,还立了大功,但刘邦一看到这个人就不舒服,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他不是一个擅长掩饰情绪的人,他手下的那帮人又都那么贼,如此一来,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知道,雍齿是刘邦最讨厌的人了。

开国后,将军元老们纷纷骚动,生怕刘邦不给封地、不给钱,更怕他翻旧账,怕自己因为从前的过失而被猜疑乃至遭到诛杀,就聚集到一块打算造反。为了安定人心,刘邦做出一个举动——大摆筵席,把雍齿封为什邡侯,酒宴结束后,大臣们个个欢天喜地,说:“连雍齿都封侯了,我们还怕什么?”

这是刘邦一生中难得的郑重时刻。单看刘邦语录,便知他是性情中人,基本上想哪说哪、指哪打哪。但看他做事,却是另外一套风格,他把大我和小我分得很清楚,大我是一国之君,小我则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男人,他的小我看似张扬,内里却随时准备为大我让路。

对韩信、彭越他们,他应该是有感情的,听到韩信的死讯,他且喜且怜之,但不会终结这场杀戮,因为他们触犯的是他的大我,使他隐隐感到不安全,这是利益之争;雍齿冒犯的则是刘邦的小我,一个普通人被人尊敬看重的需求,这是意气之争。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自然会把利益放在意气之上,他虽然说得夸张,却并不真的拿口号当策略,所谓的刻骨仇恨他既能高高地举起,又能轻轻地放下。

你看,即使如刘邦,在关乎大计的问题上,也不敢耍个性,明君良相,不过是忽略掉内心的躁动和情绪,审慎地按照最佳剧本走。小事糊涂如顾维钧,娶过不省事的黄蕙兰,只是难逃八卦闲笔;大事不靠谱如张学良,就沉沦在“两字任人呼不肖,一生误我是聪明”的惶恐命运中。

所以,酱油荔枝的甜,就在于它浸泡的时间够短,短到酱油还没有渗透果肉,还来得及萃取甜意,就像许多代价并不高昂的叛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奋不顾身的恋爱,或者从一个没什么前途的岗位辞职,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这些成本低廉、后劲不足的“任性”,都是提升你的人生质感、让你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是“生活”而非“活着”的有力佐证,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趣的人的过程中,一张花花绿绿的糖纸。

猜你喜欢
酱油刘邦
“打”来“打”去花样多
多多益
朽木颂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酱油朱
买酱油
买酱油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机器人打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