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2017-04-10 04:21隋欣航卞文忠
经济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管理意识课堂改革社会实践

隋欣航+卞文忠

摘 要:在我国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在这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治理的推进与公共精神的培育二者之间存在内在契合性,大学生作为社会治理重要参与主体,对其公共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就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社会治理、公共精神、大学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应当从课堂教学、信息公开、社会实践三个方向入手,推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关键词:社会治理 大学生 公共精神 课堂改革 管理意识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46-02

一、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关系剖析

1.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点。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在我国第一次提出是在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施政纲领中出现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个概念。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并不相同,社会管理所呈现出更多是政府的单向性或强制性的政治行为。而社会治理指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应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等等多种方式,通过打击、教育、防范、建设等的各项工作,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问题的治理和解决。所以社会治理的实质不仅是公权力的延伸,更多的还有对民主权利的重视,个人权利的保护,通过“善治”的方式来调节社会各方面的生活。

社会治理是与我国现代基本国情相适应而推出的一项治理模式,其具有系统性、有序性、公正性的特点。系统性,指的是在进行自我管理等相关社会治理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对社会整体性的把握。有序性,指的是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人民自发参与为主的,但是依旧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一切事物的有序进行。公正性,指的是社会治理过程中要认真对待不回避每一个主体的合法权利。

从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点中,可以看出社会治理制度的实施并不是独立推行,这一过程需要有赖于各种制度的配合,最需要的就是得到民众的认可,因此公民主体的相关意识就尤为重要。而公共精神作为一种社会主体共同的思想资源,对公共精神的把握就尤为重要。

2.公共精神的核心价值。公共精神是指指人们关心和促进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行为,是人类生活本身所特有的。公共精神的核心价值包括三个方面:政治平等,参与和责任,信任和宽容。{1}政治平等,指的是社会中的所有公民都平等的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社会治理越采取自治的形式,就越接近社会成员之间的互惠基础,公民也就越具有公共精神。参与和责任,指的是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基础上,参与公共事务,对其进行管理,担负必要的社会责任。信任和宽容,指的是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之间应当在处理事务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彼此尊重彼此信任。丧失信任与宽容,将会使利他主义横行,机会主义泛滥,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例如近些年的“谋利型上访”案件不断滋生。

从公共精神的特点来看,它对社会治理的推进富有积极作用,二者在内部具有高度契合性,有效开发利用公共精神,是社会治理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治理推进中的公共精神要素。在对各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了解之后,笔者认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是比较成功的典范。虽然也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问题,但还是有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他们社会治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民情。这里的民情,是指民族整体的道德与精神风貌,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公共精神。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精神一种历史养成的传统,是责任与义务。他们的民情,是扎根于历史上形成的乡镇自治模式。每个公民都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平等权力,可以说自治模式形成了民情,民情孕育了公共精神,而公共精神不断的形成促使大家更积极地投身于社会治理中去,形成一个良性均衡发展的状态,推动社会治理的日趋成熟与完善。而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经过长达20年的实证研究,同样认定了公共精神与治理绩效之间存在决定性的正相关性。

社会治理模式的推行目的,是最终达到一种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均衡状态。我国一些地方目前还难以达到这种良性均衡发展,是因为参与治理的主体缺乏这种公共精神。只有相关主体真正地关心自己的社区、所在乡镇农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才有投身于参与各项事务管理的热情,将个人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大学生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的模式逐步转变,大学生因其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政治素养高的优势,将会成为未来社会各项工作的建设者,那么他们的公共精神培育就尤为重要。近些年,我国“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行,将会向偏远及农村地区输送更多的事业建设生力军,大学生将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

首先,大学生是党务建设的中坚力量。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相应社会治理岗位的毕业生多数均为党员,具备高的政治素养与能力,能够在社区与农村的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党员的素质,同时协助支部书记推动党务工作的发展。引导基层中的党员们进行合理的建言献策,树立党员形象,使得农民与基层人员更加相信党的领导,信任党,依靠党,利于政策的推广实施。其次,大学生是文明建设的使者。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要高于一般社会群体。走向基层之后,将会对农村农民与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予以丰富,从精神文明方面对其加强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农民与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不被歪风邪气所影响,带动他们积极接触新思想与新事物。最后,大学生是社会治理的前哨。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转变。大学生逐步融入到基层中,积极寻找工作。在基层工作,大学生将会常年与村民、居民打交道,化解纠纷。让基层的工作从无序到有序,社会治理的前哨工作将会由大学生担任。

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在现行社会与未来社会中,将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各项政策在基层的推行辅助者,作为保证基层群众生活有序的积极调适者,作为基层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先行引导者,大学生将会承担重要的角色。社会治理与公共精神紧密联系,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对其公共精神的培育工作,高校应当加以重视并积极开展,只有大学生具有公共精神,才能在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中,表现出关爱、互助、同情和救难的品质和行为。公共精神的人性属性提供了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逻辑基点。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途径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整合相关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直接来源就是课堂教学,因此针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的方面入手。一方面,对高校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针对公共精神,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或者单独设立一门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将其作为核心课程独立。在进行公共精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对公共精神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把公共精神教学、道德培育、德育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并且与传统文化的弘扬相接洽。在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是能承担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最恰當的载体,那么应当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编排,让这门课程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首先承担起这个重任,做到思想道德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在高校进行课程整合的同时,要加强公共精神与现有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重点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等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其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揭示事物本质,所以人文社科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是与公共精神的培育相契合的。那么,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时候,就要针对性地转变教学方式与内容,其不仅旨在于传授专业课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接受与公共精神相关情意的培养。

2.提高信息公开化程度,培养大学生的参与管理意识。公共精神要求大学生关心集体,参与到集体事务的管理中来。那么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的参与管理的意识尤为重要,这种意识的养成,将在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时发挥重要作用。在校期间,高校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化程度。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为学生捍卫利益参与集体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是催发公共舆论的重要载体。在这一制度中,高校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如网络信息公开、年度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在公开的内容上,要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切实相关的内容进行全面透明公开,针对相对公开的内容要予以说明,并规定可以通过依规申请公开的方式进行。总之,要赋予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权利,在一些与学生相关系的校园管理决策上,要提前公开草案意见稿,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让大学生感受到民主精神的存在,学会运用权利,履行义务。在接受了公共精神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领悟,更为深刻地了解何为公共精神。

3.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与公共精神的培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二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公共精神主张整体利益,提倡奉献精神,这也是社会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所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提倡奉献、博爱、仁心。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不仅仅是学习培养上的要求,更是对其德育教育的开展。那么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青年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修养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其自身的行动感染社会上更多的人,是一种公共精神的传播途径,唤醒社会群体的公共精神与相关意识。最后,社会志愿服务是学习公共精神的重要载体。社会公共领域是公共精神得以存在和生长的根源与现实基础,在与社会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大学生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逐渐明白了何为公共秩序与公共规则,逐步提升自我修养,形成公共精神。因此,高校应当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相关志愿活动。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宣传,弘扬奉献精神。宣传工作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讲述,对奉献精神有一个具体的详细的介绍,这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德育教育的最直接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举办优秀学生志愿者经验交流会,宣传志愿者的相关事迹,以此来激励感染高校学生们,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氛围。其次,在学校中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机构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分为多项种类。有在校内的图书馆管理员的辅助工作、档案馆管理员辅助工作等,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参与到公共服务与管理中来。还可以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在保证学生的安全基础之上,由校外企事业、社会福利机构、其他单位派发薪酬,学生在勤工俭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业知识回馈社会。第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整体制度设计。学校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志愿活动形成一个整体规划,从制度设计、学生安全问题、经费预算、指导教师、成果验收等整体流程都加以设计,让社会实践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体系,最大程度上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注释:

{1}潘恩强.论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3.11.5(11).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5.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隋欣航(1996—),女,辽宁鞍山人,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卞文忠(1963—),男,辽宁兴城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法学和社会学研究]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管理意识课堂改革社会实践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