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三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产业链与高职专业对接与融合

2017-04-29 14:12敖凌航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产业链专业

摘 要: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链要素具有内在关联性,深入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链与专业内在关联性,探讨产业链与专业对接的策略和途径,提出双链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实现产业链与专业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可以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机制。高职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对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链 专业

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与经济存在着天然的特别密切的联系,具有直接制约或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独特功能,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

产业链与专业虽然分属不同研究范畴,但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天然联系,使产业链与专业群以及产业链之间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形成了一种逻辑关系,使职业教育的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进行对接和融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需求,也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了视野,即根据产业链的类型、特点构建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与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就是数字化制造、3D打印、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度融合而导致的社会变革,彼此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将使人类社会步入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为适应前两次工业革命集中化、规模化企业模式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安排脱离了当前的经济和环境危机。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冲击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冲击与影响是挑战旧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制度和教师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教学行为,这势必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的变革会以新的方式影响人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体制僵化、培养模式单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冲击,特别是对教育的挑战,需要转变观念、改革培养体制、转变传统教师角色,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工业革命爆发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都创造出了与以往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其影响也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消除传统制造业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积弊的巨大推动力。通过分析人类所经历的几次工业革命,我们很容易发现,虽然每次工业革命最终会外化为产业结构的剧烈变革,但是技术结构作为维持产业结构体系运行的功能性结构,发挥了工业革命催化剂的作用。反映在就业结构上,就是高技能劳动力所占的就业比重和收入比重不断扩大。工业化时代,劳动者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即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于新环境中,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职业的要求。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现,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更要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中的技能结构,要求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旨归,它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得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三、产业链和专业关系对比分析。

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特点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链与产业链进行对接与融合。产业链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同一企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协作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组与产业链相关的概念,包括了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辅助活动等,这些功能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生产活动构成了一条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链,即价值链。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从事产业链中游的生产,制造业规模大,利潤率却很低,因此,中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升级,就必须促进产业由中游向附加值更高的世界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转变,提高产业水平和价值竞争力。产业链与专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结性,这种内在的关联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客观反映,也使产业链与职业教育专业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逻辑必然性。但是对接与融合的过程中,各自地位和角色是不同的,产业链处于主导地位,专业必须适应产业链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产业链的开发和发展也必然会支持和促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而且,专业的超前发展,会调节和引领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产业链与高职专业对接与融合的策略与途径

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模式,使高职院校和地区企业群结成了紧密的纽带,高职教育专业与产业链的对接和融合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将产业链与专业进行对接和融合,主要是将产业链要素和高职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产业链与高职教育专业的对接与融合。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研究专业建设的产业因素,按照产业链构成的逻辑关系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定位和设置必须体现产业结构的特征,围绕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打造专业链。专业及专业群的设置要瞄准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按照二者融合的节点设置专业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专业建设的改造要切忌盲目和随意,要对专业建设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深入分析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方面,按照产业链要素的关联关系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产业链各要素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和经济关联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关系,即产业链要素的逻辑顺序和空间分布制约着产业的性质和发展。知识是产业链的重要构成要素,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及知识沿产业链的流动、扩散、溢出决定着产业的进步和升级。要求按照产业性质和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开发,根据行业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真实工作场所下开展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第三,产业链的产品因素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分工和协同效应,其变化也将影响企业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催生后者发生变化,因此,积极发挥融合的聚集效应,培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服务环境在同一产业链中集聚了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而促进产业链与高职教育专业对接和融合可以放大这种集聚效应。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和改造传统专业要聚焦产品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集聚在同一产业链下,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以集团、联盟的形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平台共享和机制共享从而降低转换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产业升级与专业建设的耦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邹群峰;;浅论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8年03期.

[2]王先育;;高職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06期.

[3]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年24期.

[4]刘红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年24.

[5]徐天杰;;基于“双元双证、四开放”人才培养模式的国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年24期.

[6]张家胜;;专业认知、就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偏差——基于武汉纺织大学国贸专业的调查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Z1期.

[7]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年10期.

作者简介:敖凌航,湖北恩施人。民族:土家族。法学硕士。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产业链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产业链春之奏鸣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