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使用情况分析

2017-05-15 03:37孟佳佳王丹丹
当代临床医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那敏利嗪氯雷

孟佳佳 张 雯 曹 珍 王丹丹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2015年我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使用情况分析

孟佳佳 张 雯 曹 珍 王丹丹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目的 了解我院2015年门诊口服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并加以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门诊口服抗组胺药相关信息,包括药物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指标。结果 左西替利嗪销售金额最高,构成比达68.94%,其次为依巴斯汀和氯雷他定,氯苯那敏销售金额最低;DDDS中左西替利嗪排列第一,氯雷他定排第二;DDC中依巴斯汀最贵,氯苯那敏最为便宜。结论 口服抗组胺药在我院门诊使用基本合理,治疗时应掌握其应用范围。

抗组胺药;使用分析

抗组胺药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临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线用药,被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反应疾病[1]。临床通常依据抗组胺药对中枢系统抑制程度和是否经肝代谢,分为3代:第1代抗组胺药是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药物,第2代抗组胺药如依巴斯汀及氯雷他定等为代表药,第3代抗组胺药以左西替利嗪为代表药物。为了解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对我院门诊2015年口服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合理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我院药库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2015年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出库记录,包括药品名称、规格、价格、销售数量等。

1.2 方法

1.2.1 限定日剂量(DDD)计算 根据WHO推荐的日用剂量及《新编药物学》(17版)和药品说明书来确定各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

1.2.2 用药频度(DDDs)计算 DDDs=药品总消耗量/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使用频度高。

1.2.3 日均费用(DDD)计算 DDC=药品零售金额/该药DDDs,,表示患者使用一种药物的平均每日费用,DDC越大,表示平均日费用越高,患者经济负担越重。

2 结果

2.1 我院2015年门诊口服抗组胺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2015年我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2.2 我院2015年门诊口服抗组胺药DDDs及DDC。见表2

表2 我院2015年门诊口服抗组胺药DDDs及DDC

3 讨论

由表1可以看出,我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共有4种,均为片剂。左西替利嗪销售金额最高,为11.23万元,构成比达68.94%,其次为依巴斯汀和氯雷他定,氯苯那敏销售金额最低。由表2可以看出,左西替利嗪的DDDS排列第一,氯雷他定排第二;DDC中依巴斯汀最贵,日均3.39元,氯苯那敏最为便宜。

左西替利嗪为第3代抗组胺药,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小,对受体的选择性较强,其靶位作用明确,可以在体内快速代谢,发生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左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对映异构体,药物的抗组胺作用强,一般在药物使用24h内就会起效。口服后可以快速被吸收,最大浓度为0.9h,进入到肾上腺素、肝脏、视网膜的药量较少,而进入到靶组织的浓度较高。且药物对细胞、组织的剂量依赖性毒性较小,个体差异较小[2]。左西替利嗪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过敏性鼻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过敏相关症状。

依巴斯汀为中长效、第2代选择性组胺H1受体阻断药,也可抑制白三烯C4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但持续时间较短。无中枢镇静作用,也不影响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口服1~4h起效,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3~6h。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在体内主要代谢为卡瑞斯汀,其药理活性更强。食物不影响其及代谢物的血药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半衰期为10~16h,主要经肾排泄。临床用于多种过敏性疾病,如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也可用于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及预防虫咬性皮炎。

氯雷他定为三环类长效抗组胺药,对外周组胺H1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拮抗作用,对中枢组胺H1受体的亲和性很低,对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α1受体作用极小,因此不具有中枢镇静作用,也无明显的抗胆碱作用。本品口服后迅速自胃肠黏膜吸收,1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半衰期约为10h,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大部分在肝中被代谢,代谢产物去羧乙氧基氯雷他定仍具有抗组胺活性。氯雷他定及其代谢物均自尿和粪便排出,t1/2约20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可出现于乳。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急性或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

氯苯那敏为烃胺类抗组胺药,主要作用为(1)抗组胺作用:为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能阻断组胺与变态反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结合,但并不影响组胺的代谢,也不阻止体内组胺的释放。(2)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与其他类型的传统抗组胺药相比,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较轻。口服吸收快而完全,但首过效应强,生物利用度低,仅为25~50%。血浆蛋白结合率72%,药物可通过胎盘,也可分泌入乳汁。主要经肝脏代谢,中间代谢产物无药理活性,24h内随尿液、粪便及汗液排泄,血浆半衰期为12~15h。临床应用于皮肤过敏症,对过敏性鼻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充血有效,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合可治疗感冒。

[1] 刘保国,李志英,李宗珊,等.抗组胺药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85-86.

[2]屈珺.酮替芬、左西替利嗪和安慰剂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12(6):61-62.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2.068

2095—9559(2017)02—2989—02

2016-04-06

猜你喜欢
那敏利嗪氯雷
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测定饲料中氯苯那敏和溴苯那敏含量
氯雷他定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孟鲁司特钠配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湿疹的效果分析
氯雷他定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荷移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氯雷他定糖浆佐治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观察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退热凝胶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