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在吟唱

2017-05-16 00:09姬喆杨子
党建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漠敦煌图案

姬喆+杨子

她静静地坐在沙发上。86岁高龄气质依旧端庄优雅,一头银发蓬松在脑后,充满回忆的目光凝望着西北方向——

啊,那里有浩瀚的沙海,如血的残阳;有千年的古道,不倒的城墙……随风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爸爸说那是九层楼的风铃响。

九层楼,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一座矗立在敦煌的雄伟艺术殿堂。那儿是她和父亲两代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眼前这张令人怦然心动的照片,出自中国美术馆“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

常沙娜是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她承载父亲遗志,以纯粹的艺术态度、隽雅的艺术格调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倾其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展览以“守望”、“凝萃”、“传承”为三大主题词,展示了她一往情深的艺术担当。

她就像沙漠中生长的花一样坚韧顽强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

1931年3月26日,常沙娜生于法国里昂。她的父亲常书鸿、母亲陈芝秀都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留法艺术家。她的名字来自于当地一条河流,后译为中文“沙娜”,冥冥中似乎有一种隐喻和暗示,“沙娜”即沙漠与婀娜多姿之意。后来她真的跟随父亲走进了茫茫沙漠。

那是在1935年一个落叶纷飞的日子,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当他好奇地打开,顿时震惊了:这些来自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古画,竟然如此气魄雄伟,是西方绘画从古至今都无可比拟的!

数典忘祖啊,祖国有这么伟大的艺术,自己却漂洋过海来学习西洋画。他感到很惭愧,下定决心离开巴黎,回国寻访敦煌石窟。

1943年深秋,常书鸿全家4口向西一路颠簸,从重庆迁居敦煌。当时,常沙娜12岁。

“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一望无际的黄沙里可以做路标的,唯有死人惨白的枯骨。

常沙娜就像沙漠中生长的花一样坚韧顽强。她每天兴致勃勃地登着蜈蚣梯,爬进洞窟临摹壁画。“早晨的阳光直射进来,照亮满墙色彩斑斓的画面。那建于五代时期的窟檐斗拱上鲜艳的梁柱花纹,那隋代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那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人物衣纹勾勒,那吴道子般舞带当风的盛唐飞天,那金碧辉煌的李思训般的用色……满目佛像庄严,莲花圣洁,飞天飘逸,我如醉如痴地沉浸其中,画得投入极了,兴致上来,就放开嗓子唱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随着太阳转移,洞里的光线越来越暗,而我意犹未尽,难以住笔。”

大漠的白天孤独、寂寞,叫人无法排遣;大漠的夜晚阴森、死寂,叫人毛骨悚然。若干年后,曾经和常书鸿患难与共的诸多同仁,先后离开;就连以身相许的结发妻子,也一去不返。曾几何时,偌大的莫高窟除了两位工人,只剩下常书鸿和一双儿女。

常书鸿和种在千佛洞前的参天杨一起,把根深深扎在大漠。直到1982年,年近八旬的他不得已迁居北京。他觉得是来做客,眷恋敦煌就像眷恋自己分离的骨肉。他在家中挂了好几个风铃,听到铃响就仿佛回到了敦煌。敦煌已融入他的生命,不可离分。

1994年6月24日,常书鸿辞别人世。他魂归敦煌,长眠在九层楼对面的高坡上,永远与莫高窟相依相望。

“我的血液里也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当年,常沙娜一边照顾弟弟,一边在石窟里临摹壁画。展览中她的30余件临摹作品,无论是《舞人》飞扬的线条、《女供养人》炫目的衣饰、《八臂十一面观音》恬静的面庞,还是巨幅临摹作品《观无量寿经变》庞大的神仙群体和繁复的装饰图案,都让人难以想象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她14岁至17岁之间。她因此被称为“敦煌少女”。

她用敦煌艺术元素装点民族艺术的大花园

“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这是展览的第二部分展出的常书鸿写给女儿的亲笔信。

肩负父亲交予的艺术使命,常沙娜用敦煌艺术元素装点民族艺术的大花园,散发着属于自己独有的芬芳。

自上世紀50年代以来,她先后参与完成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等国家重点建筑的装饰设计。她凝聚敦煌艺术的精粹,开创了具有典范意义的设计新风:既兼顾古典的韵味、又体现时代的气度;既具有民族性特质、又体现国际化视野。

1997年,她受命主持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其所有艺术元素均以“敦煌图案”为蓝本。紫荆花永不凋谢地开放在香港海滨广场,成为当代中国设计的重要艺术形象。

她还是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敦煌斑驳的壁画中隐藏着大量的人物发饰、配饰、服饰,以及建筑华盖、花砖、莲座等多样化图案,忠实地呈现着不同时代工艺美术领域的成果。她从中凝萃、提炼、挖掘,抽离出多样的图案单元。此外,那些潜藏于纷繁画面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在她的画笔下纷纷以独立的形式展示着灵动的生命姿态。

2003年,她带领学生完成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繁重的整理、编绘工作;又于2014年出版了《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续编)》,不仅诠释出古典艺术的繁华气度,更使后人从图案与设计角度重新审视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她在快要走到人生边上时许了一个愿

一沙一天国,一花一世界。

展览的第三部分展出的是常沙娜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描绘的花卉作品。仙人掌、向日葵、黄鸢尾、凤眼莲、小红果、花椒树……

这些婉约清丽、动人心扉的写生,寄托着她对生命的憧憬和礼赞,也饱含着她对生命的追念与感怀。

1989年,常沙娜的丈夫年仅62岁就离她而去,他们的儿子才13岁就没有了父亲。

2008年,她被确诊患了乳腺癌。之后,幼年失去母爱,由她呵护长大的弟弟也与她阴阳两隔。

岁月无情。生和死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在展览结尾处,我们读到了她的心声:“在我快要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还有那么多该做的事、想画的画在等着我,如果今天让我在吹熄蜡烛之前许一个愿,我的愿望就是:让我好好为祖国、为党、为人生做完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有遗憾地走完今生幸运的路。”

她的一生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缩影。为给历史一份交代,她花费5年心血,叙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回忆《黄沙与蓝天》。

她的画作是传承与活化敦煌艺术的珍品。为给历史一份留存,她特意为本次展览重新绘制了敦煌中唐窟《文殊变》彩墨画,连同其艺术生涯中24幅经典之作一并捐赠国家。

这就是常沙娜历经八十余载风雨始终不变的艺术情怀!

狂风是大漠的主宰。它能让沙飞石跑,能把一个个沙丘幽灵般移动。但它却吹不走大漠铭刻的记忆,亘古不灭的记忆:没有众多像常书鸿这样的“守护神”,就没有敦煌艺术屹立东方光耀世界的今天!

胡杨树挺拔着不朽的身躯向他们致敬;鸣沙山回荡着天地奇响为他们吟唱!

猜你喜欢
大漠敦煌图案
万里阳光映大漠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作品二
大漠落日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敦煌 敦煌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