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任务环境下油料应急保障需求分析

2017-05-17 08:56邵大帅晏雪
中国储运 2017年5期
关键词:油料立体化部队

文/邵大帅 晏雪

复杂任务环境下油料应急保障需求分析

文/邵大帅 晏雪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武器强度不断提高,兵力规模不断扩大,任务地域不断延伸,这都需要创新后勤保障模式,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将保障力转化为战斗力。

复杂任务;油料应急保障;需求

从近些年任务部队执行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油料保障实际情况来看,投送数量不足、投送能力不够、立体能力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开发空投油料保障模式具有鲜明的现实必要性。

一、任务复杂性提出了油料应急保障数量的需求

油料保障的质量与油料保障的数量和油品的质量有关,鉴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环境下油源筹措的多元性,只有在油品质量有保证的大前提下,讨论油料应急保障能力问题才是有意义的。而在此情况下,任务复杂性首先提出了油料应急保障数量的现实需求。

抢险救援行动。以汶川地震救援、舟曲泥石流救援、2016年南方洪涝灾害救援行动实践为例,部队油料需求主要分为部队机动转移、工程装备抢险作业和部队基本生活保障用油需求三个部分。一方面,救援环境下,任务部队需要不停的转移,用油装备多,机动距离远,油料消耗量大。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后勤保障线中断、油料前送困难、油料断供的较为普遍,影响了部队机动转移的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工程抢险装备,如挖掘机、推土机、吊车、舟桥工程车船装备、清障工程车辆等,担负的任务最为艰巨,工程量大、作业时间长、耗油率高。恶劣的地形条件差、气候条件以及次生灾害环境下,油料断供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限制了工程装备的作业能力,也限制了工程装备转移的能力。油料应急保障数量的欠缺直接导致装备工程作业能力的减损,影响抢险救援战斗进程,这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战斗力减员”。

反恐处突行动。以新疆地区反恐行动中,参战单位多,持续时间长。在复杂地域内,部队超强的全地域机动到达能力是我方占领有利地形、掌握战斗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反恐分队配发高机动、全地域到达能力的作战车辆以及直升机力量。应急“供、保”的经验不足,保障不能及时到位,驻高山峡谷的设卡、潜伏分队,只能依托直升机投送给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作战任务的完成。任务部(分)队迫切需要编配沙漠运兵车、自行式炊事车和全地形山地车等越野车辆,满足复杂地形条件作战需要。那么,要机动力就等于要驱动力,作战能力问题就转化为后勤保障能力问题,与此相对应就自然提出了装备用油数量的现实需求。

二、任务复杂性提出了油料应急投送能力的需求

复杂任务环境下,如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反恐处突行动,油料需求量剧增,国家层面会优先满足部队的油料需求量。然而油料应急保障能力却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体现在任务部队自身的油料投送能力和友邻部队支援保障能力方面。

自身的油料投送能力有限性。在“统一分配、定量包干”的油料供应制度下,武警部队实物油料主要来自于部队驻地的军队战略油库。一方面,鉴于武警部队维持性用油总量大,如执勤用油、训练用油、生活勤务用油等,可供应急投送保障的油料总量在任务前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武警部队地面油料运输能力是一定的,主要体现在车辆数量与车辆机动能力上,尽管军队油库、武警基层单位间可简化油料供应的业务手续,现有地面车辆的富余运力仍不能迅速地将应急油料投送至任务前线。而对于武警部队现有能力而言,采取铁路、水路投送油料的可能性更小,这就无法全面满足急剧变化的任务环境对高消耗的油料需求。

友邻部队支援保障能力有限性。“总部—总队(师)—支队(团)”三级纵向保障模式自身具有内在局限与不足;后勤横向保障模式如属地支援保障模式还受限于任务环境下油料总量缺、自然条件差、指挥层次多、隶属关系乱等客观现实。任务部队通常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任务背景,各单位的油料准备情况、油料保障模式、自我保障能力区别较大。支队(团)及以下部队所列装的运加油车、加油枪、连接管的数量和型号区别较大,标准不够统一。各单位应急油料保障器材携带情况、操作熟练程度不尽相同,缺乏协同性保障训练的经验与基础。差异性也直接限制了任务部队间互相支援保障的效率,降低了支援投送保障的可能性。

三、任务复杂性提出了立体化油料保障模式的需求

立体化油料保障模式是发展趋势。《当代军事后勤新论》一书中指出,应努力建设以固定翼运输机、直升机为空中平台,可实施精确空投的物资应急保障模式[1]。《我军后勤建设发展的科学指南》一书中指出,在地面公路手段无法有效输送的情况下,应考虑加大垂直补给、立体投送的手段[2]。任连生指出,需要要建立立体化的、联合行动的综合保障模式,才能确保作战行动的高效运转,才能确保作战能力的持续发挥[3]。

油料保障模式发展趋势方面。战争理念的转变是后勤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立体化油料保障模式主要是指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空中和管线通道模式实施油料保障。立体化油料保障模式开发成本高、技术要求复杂,同时保障平台多元、手段选择性大、保障效率高、节约人力资源,代表了当前军内外油料应急保障的发展趋势。其中,铁路、公路、水路、管线油料保障技术、产品已经形成保障力。空中模式主要是指空中直接加注油料或者飞行器空投储油容器实施地面定点加注油料。当前,军内外空中直接加油技术发展起点早、技术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是软管、硬管加油技术。立体化保障模式建设的核心在于立体化保障理念创新、立体化保障装备体系建设以及立体化保障平台建设。对于武警部队而言,就是要发展空投油料装备,建成直升机平台的空投油料保障模式,完善立体保障体系。

外军战场油料保障实践方面。以美军、俄军、英军为例,近些年可供参考的局部战争后勤保障实践中,以英阿马岛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车臣战争为例。战争环境下,敌我双方对抗激烈,保障人员的数量、技能素养和结构,对手的火力打击以及社会上的反战势力,都是影响后勤保障的不确定因素。采取公路长距离运输油料时,运输线常常遭受火力打击,道路、桥梁成为破坏的对象。单一的地面公路运输保障模式风险更高、效率更低,优势一方通常采取固定翼运输机高空投送油料、直升机低空投送油料以及铺设地面管道运输油料等油料应急保障模式,开设野战临时油库,维持油料的持续保障,油料立体化保障模式的优势逐步显现。

任务牵引需求。随着非战争军事行动模式的升级,任务复杂性已经提出了建设立体化油料保障模式的现实需求,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加大立体化保障理念创新,推动油料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二是探寻立体化保障模式的精神实质,推动油料装备体系论证。三是整合立体化保障模式的物资基础,推动硬件基础建设。四是提升立体化保障军事需求质量,推动军事需求方案落地生根。五是破解专用油料装备技术需求,推动专用油料装备精确保障能力建设。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

[1]张小平.当代军事后勤新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37~38

[2]沈志男.我军后勤建设的科学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232~237

[3]任连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35~39

猜你喜欢
油料立体化部队
俄部队军演
“曲曲通”立体化声乐教材建设实践探索
儿在部队又立功
战时复杂不确定条件下的油料配送鲁棒优化问题研究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基于排队论的油料装备维修保障人员需求分析
老部队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