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直面死亡 感受存在

2017-06-11 15:43徐晓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悟存在死亡

徐晓萌

摘 要:影片《入殓师》讲述了一个与死亡有关的职业和话题,展现出主人公小林大悟的作为一个入殓师成长的心路历程,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死亡的各种场景和各式人群,精心组织并截取鱼选择死亡的故事、澡堂的故事、石头的故事等片段,传递出面对死亡的心理感受和哲学思考,在存在视阈中感悟爱情、亲情和人间的温情,死亡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关键词:《入殓师》;大悟;死亡;存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108-02

一、前言

电影《入殓师》斩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大奖,这是日本时隔54年的等待后,再次获得此项殊荣。这部名字听起来让人感觉有些奇怪的影片,其实并不是什么恐怖片,虽然它在讲述一个与死亡有关的职业和话题,可整部影片传递出主人公在面对入殓师的特殊职业,面对死亡的人,引起观众对存在的思考,感受人间的温情。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东京某个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可是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上座率持续降低,乐队领导人最终无奈宣布解散这只乐队。无奈之下,大悟回到老家山形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这样一则招聘广告,“年龄不限,高薪保证!旅行的助手,NK代理商!”,等他过去应聘的时候才明白,这是一个给死人化妆的职业,NK是日语“入殓”(NouKon)的缩写。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入殓师的成长经历。看似平淡的叙事,一个特殊而又好奇的职业,直面死亡的心理感受,爱情、亲情、人间的温情逐一在生存状态下展现出来。

二、死亡:是安稳的旅程,是自然定理,是一道门

既然影片中要体现主人公的职业是一个入殓师,就不可避免地面对死亡,而且这种面对是最为直接的,大悟在跟随社长佐佐木入殓师的工作时,遇到过各式各样的死者人群:异装癖青年男子、美籍女高中生、离女儿而出的母亲、渴望拥有泡泡袜的老奶奶、满脸唇印的老爷爷……大悟见证到不少死者的亲属们在生离死别的场景中各种表现和状态,渐渐体会到入殓师的职责所在,更理解了死亡的真正意义。

在一开始大悟应聘的时候,社长佐佐木就告诉他入殓师和死亡的关系:入殓,是“帮组他人踏上安稳的旅程”。在日本民族对待死亡的传统风俗看来,死亡,并不是一场结束,人还是没有走完他最后的旅程,只有入土才能为安。在最后选择棺材,选择归宿的时候,影片直白的告诉观众,“人这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所以死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和其他人相互关联,就像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诗中所说,“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在最后的旅程中,已经不是死亡的人所能决定和选择的道路在走,而是由他人幫组,这种对死亡的认识,是东方人的历史意识长期积留下来世世代代传承的结果。,最后一程,总是要走的安稳,对死者来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道别;对生者来说,是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中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自然界的一个规律。大悟在桥上看到溪水里的鱼拼命的努力去争取最后的死亡,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解。大悟感叹到,“让人觉得很悲伤,因为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影片中的老者平静地告诉他,“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只有一件事是始终在等待着我们,那就是死亡。人无论选择的是哪一条道路,终归是要回到同一条道路上的。既然出生是人无法选择的,死亡又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害怕。对待死亡的心情也会变得平静,面对别人的死亡经验,才会感受到死亡的含义。就像加缪所说的那样:“在实际中并不存在死亡的经验。从原始意义上讲,只有被经历的东西才能成为经验,才能使人意识到。谈论其他人的死亡经验,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死亡,在生者眼里,既然死是一种自然定律,结果是可以平静的直面和对待。

在火化澡堂的老太太时,火化师在关上那扇棺材的窗户时对死者说以后再见,他突然明白了死亡是有某种预感的,生者对死亡和死者,“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面对无法逃避的死亡,每个人都要走向那扇门,由一个过程走向另一个过程,在那道门前面是一个开始,在那道门后面也不是一个结束,在关上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那扇门后面要发生的故事,总有到来的那天,跨过那扇门相遇,向超越下一个里程走去。

死亡,往往是一瞬间就定格的事情,对于亡者而言来及不太多的思考,对于生者理解死亡却不仅仅是思考就能做到的,只有真正面对的时候,才能感受存在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为“死以一种陌生的力量出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死会揭示它所毁灭的人生的基本特性”。可以说整部影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精心设计的,经过巧妙的串联,在主人公大悟的见证下,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无疑是美好的,是温情的,同时也是感人的。

三、石头的故事:无言的爱

影片中除了入殓的故事画面震撼人的心灵,一块石头的故事更是感人入深,那是关于一段父子之间的情感的见证和回忆。大悟记得父亲的回忆也只有是那块石头,而父亲的脸在画面中,确切地说是在大悟的心中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家庭和他,传言和一个女人私奔。大悟一直不肯原谅他的父亲,石头既是父子之间的回忆,也是回忆生长的怨恨。他的父亲曾告诉他说,石头是表达符合一个人的心意的做法,选择一块送给对方,收到石头的人会根据石头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对方的心情。比如,滑溜溜的石头表示心情平静,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担心对方。年幼的大悟送给父亲光滑的小石头表达自己的快乐和无虑,而父亲那是送给他的则是一块大的凸凹不平的石头,只是那时的大悟还无法理解父亲的心情。就这样,父亲留下石头选择了离去,这一走,父子就再也没能见面,只是到父亲死的,大悟才明白了一切,看着父亲一生唯一的真爱——儿子送他的那块石头,大悟再也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他的父亲并不是和人私奔,而是一直一个人艰苦生活,石头,是他思念儿子的唯一方式。这是一种伟大的而平凡的父爱,它往往是无言的,却是最为深沉和厚重的。等到大悟将这个石头的故事讲给他的妻子,并送给他妻子一块表达心情的石头时,爱,已经在默默的传递着。

四、澡堂的故事:人间的温情

影片中澡堂的故事看起来平淡不经,实则是导演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影片不仅仅是死亡和入殓,更有体现无处不在的人间温情。澡堂在日本有着特殊的情感,故事讲述了现实生活中日本的一个农村老太太为方便他人洗澡的习惯,一辈子经营一间柴火烧水的大澡堂。有人一洗就是50多年,尊敬地称这是“日本第一的澡堂”。老人怕关闭这间澡堂后周围的人会不习惯,所以坚持一直做下去,而她死的时候也是在澡堂烧水的时候倒下的。人们在她的葬礼上传达了没有澡堂的寂寞,这是对她最好的一种认可,澡堂成为一种对人的怀念。在后来我们通过火化死体的看门人才知道,老人早知道自己会有死亡的那天,她早已经预感到死亡,所以提前将继续经营澡堂的想法同他谈论过。最后我们看到的澡堂并没有随老太太的死亡而倒下,有人接替了她的工作,澡堂文化得以延续,人间的这种温情没有消失,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里得到一种无言的认同。

五、存在:面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影片虽然在讲述与死亡有关的职业和话题,但对于存在的思考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人随时都要面临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存在主义哲学探讨的核心。萨特曾说,“当我们说人自己作选择时,我们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说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因为实际上,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在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间作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因为我们并不能选择更坏的” 。大悟的选择就是存在主义所谓选择的一个最好佐证,面对剧团的解体,面对生活,面对现实,他必须选择去工作,选择生存。在理解和认同入殓这一职业后,他已经将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这种选择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不仅仅是他对自己的个性负责,更是对身边所有人的一种负责。大悟对自己的选择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产生,对妻子,他选择了含混的隐瞒和坚持;对佐佐木社长,他表示尊敬,并在他身上看到了作为一个入殓师的职责和神圣使命;对朋友,他有不被理解的痛苦;对父亲,他有种被抛弃的痛楚……而在他真正面对亡者时候,他才真正理解了存在的含义,“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有了这种责任感的人,就会有一种痛苦,“它是一种很单纯的痛苦,是所有那些承担过责任的人全部都熟悉的那种痛苦。” 这就说,人在承担了责任的前提下,不能脱离承担的责任去任意的行事。在影片中,大悟的入殓师工作是选择后的坚持,是责任的承担。

存在的另一个方面,往往是和爱在联系一起的。“在存在主义看来,离开爱的行动是没有爱的;离开了爱的那些表现,是没有爱的潜力的。” 影片所要传达的正是一种爱,一种人间的温情。在这些力量的召唤下,战胜了传统的道德和约束,跨越了死亡的界限,更超越了自己情感。是爱让我们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是爱让我们感受到存在的生命的美好。如果没有爱,没有人间温情,整部片子就没有任何艺术感染力,更像是是空洞的职业宣传,表达的是面对死亡的无奈,那样观众就很容易掉进存在主义所谓的虚无,“当我们偶然或者命中注定地落入那种临界境况,即一种远离正规的、日常的、已为大家所接受的、传统的和受到保护的边缘,我们就会受到虚无的威胁”,而影片为观众呈现的恰恰是现代社会空虚袭来的那种长久呼唤的爱。

此外,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它的叙事手法也是很有特色的。在开头的序曲里,我们就被大悟和社长佐佐木的入殓师工作所吸引,那灵巧的动作,虔诚的态度,以及面对亡者的平静,让观众产生强烈地好奇心,关注以死亡和入殓为职业的这部奇特电影。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充满了哲理和温情,逐渐理解和感受到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当影片再次展现入殓的情景时,已经是对死亡经验的另一种理解和感悟。影片所宣扬的爱与温情,已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观众,这也许就是《入殓师》能够打动奥斯卡评委并最终获奖的重要原因,影片对死亡的思考,对爱与温情的宣扬,犹如一块石头的传说一样,长久地积压在观众心头,留在记忆的最深处,简单而深刻,独特而深邃,温暖而又富含哲理。

参考文獻:

[1]加缪,杜小真(译).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辛格,郜元宝(译).我们的迷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萨特,周煦良(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巴雷特,杨照明(译).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

猜你喜欢
大悟存在死亡
访大悟悟道茶基地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为谁开灯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
一念之间(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