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收购实务研究

2017-07-17 00:44张勤
中国总会计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万科实务

张勤

摘要:自2015年以来,万科遭遇了“门口的野蛮人”的疯狂敲门,其股权之争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标杆式案例备受关注。文章回顾了万科股权收购事件,并进行双方博弈分析,进而论证了万科股权收购事件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并购防御。

关键词:万科 股权收购 实务

布莱恩·伯勒的《门口的野蛮人》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的公司争夺战,“門口的野蛮人”被用来形容不怀好意的收购者。2015年下半年以来,万科遭遇“门口的野蛮人”,2016年宝万之争持续发酵,今年年初成为各大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让大家在和平年代亲身领略了商业战场中的“刀光剑影”。宝能系恶意收购,第一大股东华润坐观虎斗,恒大搅局,万科控股权岌岌可危。

今年1月12日,万科A股、H股突然停牌,万科股权收购之争出现转机,第一大股东华润宣布将所持有的16.89亿股万科A股以371.71亿元转让给深圳地铁,华润退出,深圳地铁以22元/股溢价接手,万科股权收购之争离大结局更近了一步,但整个事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仍将持续。

一、万科股权收购事件及博弈分析

(一)万科股权之争事件回顾

万科成立于1984年,总部设在广东深圳,现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地产蓝筹第一股。其董事长即白手起家的创始人是爬得了珠峰、上得了哈佛、煮得了红烧肉的王石,一个自信潇洒、情怀侧漏的职业经理人。

万科集团的股权收购事件始于2015年,一方是以万科总裁郁亮和董事会主席王石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层,一方是以钜盛华和前海人寿为代表的宝能系。7月10日,来自大海边的宝能系持股达到5%,第一次举牌万科,一年多来,通过前海人寿(持股18.74%)和钜盛华(直接持股8.39%,通过九个资管计划间接持股10.35%)先后收购万科共25.40%的股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距30%的控制权仅不足5%(见表1)。

安邦于2015年底也开始收购万科股票,虽然仅持有5%,持股不多,但如果安邦和宝能系形成一致行动人,二者联合持股将超过30%,对万科构成实质上的控制。但从安邦每次的增持来看,安邦只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者,不觊觎万科的控股权。同年,恒大于8月4日起开始收购万科股份,直至持股14.07%,后表示无意进一步收购万科股份,对万科的投资将账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二者对万科控股权不存在不利影响。

2015年12月17日,王石发表内部讲话,明确态度“不欢迎宝能”,因为“宝能系信用不够”,是“走钢丝的暴发户,万科不欢迎爱冒险的大股东”。次日,总裁郁亮也表明了一致对外的决心,认为宝能是敌意收购。

“宝万之争”持续经年,今年3月27日恰逢万科董事会三年任期届满,万科管理层其时表示,董事会换届方案仍在酝酿,换届延期原因之一或与“宝能系”未明确表态会否提名董事有关。

2017年1月底,华润协议转让其持有的万科15.31%的股份,深圳地铁成为万科的第二大股东。万科和深圳地铁的合作终于落成,开启了“轨道+物业”的地下、地上模式。

继而,深圳地铁与恒大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据中国恒大3月16日晚间在港交所公告称,董事会宣布公司于3月16日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据此公司将公司下属企业所持有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553,210,974股A股(约占万科总股本14.07%)的表决权不可撤销地委托给深圳地铁集团行使,期限一年。倘若此番深圳地铁能够顺利拿到恒大14.07%万科股份表决权,深圳地铁合计持有万科股份表决权将达到29.38%,超过“宝能系”的25.4%约4个百分点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然而,深圳地铁受限于持股时间短,尚无资格提名万科非独立董事。

截至目前,万科的股权结构为宝能系持股25.4%,深铁持股15.31%,恒大持股14.07%,万科管理层持股7.12%,安邦保险持股6.18%,刘元生持股1.21%。其中,深铁、恒大、万科管理层、刘元生作为现任管理团队的支持者,合计持股比例达到37.71%(见图1)。

(二)万科和宝能的博弈选择

2016年,伴随着宝能及恒大等大举买入万科股票,万科A股价曾在2016年11月18日触及历史最高点29元/股。截至今年5月18日收盘,万科A股价报19.04元/股。自股价在今年4月27日跌破20元/股后,其股价一直徘徊于20元/股以下,结束了自2016年8月开始的股价保持在20元以上的纪录,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宝万之争持续发酵,双方都面临艰难选择。

万科面对野蛮人敲门,要么管理层妥协、投降、合作,唯宝能系之命是从;要么继续对抗,通过低价向盟友定向增发稀释宝能系的股权;或者停牌,12月18日万科突然宣布停牌正是因为增发事宜。

当前万科的优势也依然存在,直到2017年5月,王石及管理层都能牢牢地掌控董事会,并出台对大股东宝能系不利的政策。

宝能系的优势在于:宝能系已有两成多股份及百多亿元的浮盈,且小股东不愿意看到估价下跌。因此,宝能系的选择有:①继续增持,获30%的股权,触发全面收购要约;②宝能持股<30%,但保持第一大股东身份,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搞定足够数量股东,提出修改章程议案强行通过。宝能系的软肋在于:受限于资金量和监管限制,触发全面收购要约难以成行;资金成本高,宝能系通过连环质押的方式筹得收购万科股权资金,杠杆操作的年化利息成本最低为6%,需要支付高额的保证金和利息。5月9日,万科股份狂跌至18.47元,跌破宝能系资源计划平仓线。并且,2015年宝能地产交易额只有几十亿,这种能力管控地产大鳄万科是不够的。

二、万科为什么会出现股权收购

一个优质的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巨大,股票市值一直低估,管理团队没有风险意识,是一个多好的“红烧肉”,门口的野蛮人早已垂涎三尺。

(一)股权过于分散

万科是改革开放以后上市比较早的一家上市公司,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当时是四六开,4100万资产做股份,40%归个人,60%归政府。王石是唯一的创始人,并且没有合伙人,即使把一些高管算在内,王石应该占有绝大部分股份。但在红头文件下来的第二天,王石放弃了自己个人拥有的股权,选择当职业经理人,这一度被传为业内佳话。王石赢得了节操,却留下了软肋,一直到今天,王石在万科仅拥有极少的股份(0.052%)。

2000年,國资委直属企业华润开始持股万科,其间虽然几次改变持股比例,但从未控股超过20%。华润和万科一直保持着微妙的默契,华润作为大股东,并不干涉万科的管理。

对于此次万科股权战争的根源,有很多的解读。回归到“股权”原点讨论万科的股权战争,万科这种“人格分裂型”股权结构肯定是引发股权战争的重要原因。

身份错位:王石选择做职业经理人,干的却是创始人(Founder)的活。

权利错位:王石标榜“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但寻求大股东的控制权。

利益错位:“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的“所有人不经营、经营人不所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从宝能敲门开始,王石表现得过于自信,过于直率,太不老谋深算,率性而为。过早暴露了决绝的态度,又不能有效的合纵连横,最终大股东关系搞得很差。不断刺激大股东的,很多都是自己乾纲独断甚至可以说是暴走的行为。用评论员魏英杰的话说:“作为公司创始人,王石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理解;但作为职业经理人,这可能已经越过边界,走得太远了。”

(二)持续被低估的股权价值

万科以“让建筑赞美生命”为理念打造中国房产,其管理团队、公司文化均为业界翘楚,2011年被评为最具应变能力的地产航母,上榜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列第十,是投资者眼中以及股市中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2016年万科财务报告显示,销售业绩突破3000亿元,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居356位,在股权纷争混乱的一年却创造了集团史上最好的销售业绩。然而,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相比,万科估价存在被低估现象。以5月19日证券市场数据为例,万科的市盈率低于同行业的恒大和碧桂园(见表2),反映了万科的股权价值仍存在低估现象,是众多投资者及野蛮人中意的标的。

(三)相对固定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

相对固定的现金股利分配是万科一直坚持的股利政策,这无疑也是吸引投资者尤其是野蛮人并购的一个因素。2010年之前,万科每年的现金股利维持在0.05元-0.2元,波动幅度不大,基本保持稳定,为股东提供了稳定的分红预期。如图2所示,2012年现金股利为每股0.18元,2013年开始,突破0.2元界限,逐年较大幅度上升,股利支付率也逐年增加。2016年虽然出现股权之争,但不影响现金股利的发放,2017年3月26日,万科披露的2016年分红派息预案为每股0.79元(含税),共计87.2亿元,股利支付率高达41.58%,实属业内罕见(见图2)。若分红派息预案在6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得以通过,且前三大股东宝能、深圳地铁、恒大在股权登记日的股权持有比例不变,那么,三方将分别获得22.15亿元、13.35亿元和12.27亿元分红。

三、由万科股权收购实例谈并购防御

作为经济运营主体的企业,从其自身内部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防御野蛮人的进攻:寻找白衣骑士、毒丸计划、焦土计划、驱鲨剂条款。

(1)寻找白衣骑士,即在遇到恶意收购时,向关系密切的企业求助,通过关系企业参与收购竞争,从而挫败恶意收购行为或者迫使恶意收购方提高收购价格。从2015年7月“万科股权大战”开始之初华润位列万科第一大股东到2017年1月华润宣布转让其所持有的全部万科股权,在这期间,以王石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层至少找了华润董事长傅育宁12次请求支援阻击宝能系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是结果却未能如愿。华润作为万科的原第一大股东,在遇到他人频频举牌、意欲强行夺取万科的控制权时,华润在期间除了做过一次象征性的增持外,一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华润这一白衣骑士是难以指望。另外,2016年万科曾筹划与深圳地铁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意图引进另一位“白衣骑士”,稀释宝能系持股。也正是由于华润方面的极力反对,这一重组事项未能成行。

(2)毒丸计划,也称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是公司面临敌意收购时给予股东或债务人的特权。2005年,盛大恶意购买新浪股份,新浪实施毒丸计划,迫使盛大2006年无奈抛售新浪17%的股份。万科曾拟通过定向增发的毒丸计划,来提高盟友的股份占比。增发价格通常是按照停牌前二十个交易日均价的90%计,假如以今年5月19日为停牌日,万科增发价格为17.5,而当时万科股价为19.17元,也就是说,无论此次谁参与了万科的定增,价格都颇具吸引力。

(3)焦土战略,是一种目标公司“自残”的战略,主要包括加速还款、高价购买不必要的资产、或大量举债等。对收购方而言,影响了目标公司的估价,使收购方的收购兴趣下降,尤其对杠杆收购不利,因为现金流价值下降,导致收购时的融资变得困难,也加大了收购后的整合难度。作为第一大房地产集团,显然万科不适宜也不会选择“自残”的战略。

(4)驱鲨剂计划,即为了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在公司章程中设立一些条款,通过这些条款来增加收购者获得公司控制权的难度,这类条款就被称之为“驱鲨剂”条款,如董事会轮选制、董事资格限制、超多数条款等。超多数条款中有一类叫金色降落法,它是一种补偿协议,规定目标企业被并购的情况下,高层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离开企业,都可以领到一笔巨额的安家费,这将增大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若此次宝万之争能如愿够保留王石、郁亮董事局的权利和地位,管理层应吸取教训,完善公司控制权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与中小股东监管机制,谨防类似事件再次来袭。

与此同时,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而言,适时规范市场发展责无旁贷。在此次宝万之争处于胶着状态时,证监会、保监会对于宝能系施加了压力,国资委撤出华润,深圳市政府出力,2017年3月29日,万科被划为深圳市属国资房企,万科股权收购战进行了一年半后尘埃落定。但门口的野蛮人仍窥视着,万科管理层仍需小心应对。2016年度股权大会将于今年6月30日召开,董事会换届方案仍在酝酿中,万科董事会席位的博弈仍未结束,或在等持股未满180天的深圳地铁集团拥有提名权之后再进行改选,确保董事会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黄金曦,徐丹.不完全信息下上市公司股权反收购动态博弈——基于万科与宝能系的股权之争[J].财会通讯,2016,(32):86-88.

[2]陈淑贞,罗琦,张歆晨.万科未了局[N].第一财经日报,2017-3-28(A03).

[3]于德江.华润372亿元转让万科股权,深圳地铁22元/股溢价接手[N].证券时报,2017-1-13(A08).

[4]李勇.以宝能收购万科为例分析企业的股权结构问题[J].财经界,2016,(4):99.

[5]赵思茵.万科这一年:地产丰年,股权之乱[N].中国经营报,2017-1-2(C07).

[6]梁梦雅.万科股权之争或将迎来大结局[N].中国联合商报,2017-1-23(A02).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万科实务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重庆万科璞园
天津万科·大都会1号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万科:楼市进入深水区,万科这样做! 万科2020年经营策略披露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万科未来之光售楼处
万科变身“技术控”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