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委托代理的BOT项目合同体系优化途径

2017-08-21 10:42刘家健姜燕
大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委托代理

刘家健 姜燕

【摘 要】 BOT项目合同体系运行的顺畅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与否,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项目合同体系的优化途径。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完善项目合同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协调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提供了基本理论方法

【关键词】 委托代理 BOT项目 合同体系

一个以BOT模式进行融资的工程项目,一般都是由财团和政府签署合同,取得项目建设和经营的特许权,然后设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筹资、设计、建设和运营。所以,一个项目将会涉及众多参与方,一般包含政府、产品购买商或接受服务者、项目债权人、建筑承包商、保险公司、供应商、运营商、等众多单位。项目公司作为BOT项目的核心,与各参与方签署双边协议,形成了复杂的互相协作关系。BOT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双边协作关系运行是否顺利。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问题,是指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最基本的激励问题:假定委托人、代理人的行为均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由于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并非一致,代理人不会总是为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作为或者不作为。两权分离是委托代理问题的必然结果。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契约的不完全性。

因此,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来获取其他的非货币物品,影响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即代理人的行为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也就是常见的代理人问题。而解决代理人问题的总体思路有两条:一是制定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因为政府和企业的的组织结构安排上存在较大不同,所以政府组织系统内部靠激励机制不能完全解决代理人问题。

二、BOT项目合同体系的中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在实施BOT项目的过程中,项目相关各方的关系都通过对应的合同来反映。首先,由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法选择资金雄厚且有实力的财团来投资项目。然后,由财团依据合同设立项目公司,作为承担项目债务和风险的法律实体直接参与项目投资和项目管理。最后,项目公司与各参与方分别签订一系列合同,并且通过合同安排来进行项目的资金筹措、设计、建设、运营和移交等,从而对项目各参与方的权益和责任形成合同结构,这些合同围绕项目公司构成了BOT项目的核心合同。

BOT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是通过合同或委托的形式,相关方在限定资源和时间的前提下,完成某项特定功能和目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项目合同体系应是各参与主体,通过合同约定的交易方式形成以经济合同为纽带的各种经济关系或责、权、利关系,即由各参与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中,一方面,由于项目各参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项目公司和承包商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其合作的目的都是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利益,所以当项目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时,即项目进度、费用、质量等控制目标为最佳组合时,承包商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不会把项目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其行为选择的标准,甚至可能会存在损害项目公司的利益,即存在败德行为问题。由此可见,各参与方之间的合同关系集中体现为信息不对称性和合同的不完备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具有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基于委托代理的项目合同体系优化途径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存在各式各样的层层发包和并行发包活动,所以实际上项目的合同体系是由多条委托代理链构成的复杂网络。这种复杂的委托代理合同关系必然对项目管理有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多级代理使信息传递的的过程中失真率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初始委托人对项目的要求和指令会由于层层代理的原因而大打折扣。多级代理使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剧,随着层层代理的越多,代理人对项目的机会主义将会增大。所以,项日合同体系的优化和协调问题在实质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链的优化与协调问题,可采取如下几方面的途径,对项目合同体系进行优化,主要是通过简化委托代理链,使委托代理链实现扁平化,以期尽可能地实现项目信息的共享。

(1)项目活动中,简化委托代理链最有效途径就是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而非施工总承包模式。主要特点是将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等任务打包给一个总包商,并由其负责实施和管理整个项目。以期建立一个多阶段、伙伴式的稳定委托代理关系。

(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期实现委托代理关系的市场化配置。在项目活动中,为了实现对代理人的有效激励和监督,项目公司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形式引入代理人竞争机制,即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业务素质及其声誉良好的代理人,让有能力承擔项目活动的法人公司开展竞争,以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3)采取激励协调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相结合,实现委托代理各方共赢。委托方。一方面要让出一部分收益来激励代理人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生产技术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时跟踪代理人的工作状况,积极确定绩效评价后的奖惩措施,实现代理风险预警。从而,委托人可将激励协调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结合起来,以实现委托代理各方共赢。

四、结语

本文从项目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项目的复杂合同关系,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项目合同体系的优化途径。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完善项目合同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协调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提供了基本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丽峰,戴大双.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BOT项目特许期研究[J]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140-144;

[2] 谢晟;谢小云.PPP模式下政府与银行利益激励相容机制研究—基于股权激励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6,(5):66-70;

作者简介:刘家健(1993-),男,汉族,江西赣州市人,研究生,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姜燕(1991-),女,汉族,甘肃武威市人,研究生,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猜你喜欢
委托代理
对我国银行保险委托代理问题的思考
高等教育收费之本质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浅析农村三资委托代理工作
论如何加强农村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
基于信息结构的供应链双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