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形式化对经济发展影响

2017-08-21 20:36曹桂玲
大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形式化社会和谐房地产

曹桂玲

【摘 要】 现阶段,房地产行业表面上有回暖迹象,其实质仍处在冰河期。房地产业日趋形式化,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束缚经济发展,并对社会和谐埋下了不稳定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房地产业现状描述,运用矛盾法,分析房地产业形式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影响,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业发展道路,为城市化顺利推进,构筑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房地产 社会和谐 矛盾分析法 形式化

一、房地产业概念和发展现状

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的总称,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属于第三产业[1]。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崛起是当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支柱产业地位,对拉动内需,激活国内市场,带动经济整体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 1998 年开始,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2002 年到 2011 年十年間,也被称为是房地产业的“黄金十年”。2013 年至 2015 年,随着新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业跌宕起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局部地区已出现房地产业“泡沫”崩溃,但是整体处于平稳态势,较之前相比,增速明显下滑。现阶段,已有部分地区抛出了房地产业回升的势头。各类与房地产业有关的企业团体或个人,也都相继发表出自己的声明和言论,如房地产业已走到尾声;房地产行业的“白银时代”到来;房地产好赚钱时代已过成平均利润行业等等。这些信息的混杂,不但未能预测房地产业的走向,而且混淆了民众的视线,使得房地产未来的准确评估更加困难。

二、房地产业形式化影响

形式是内容的存在和表现方式,任何人和事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其内容。然而离开内容的形式,就是空有其表。当下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房地产业由搭乘城市化[8-9]列车的高速发展,步入覆盖城乡两位一体的缓慢前进。但因房地产业的独特性质,自以国家的力量扶持和推动之后,由上而下覆盖了整个社会,且无限放大。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经济体的前途和命运。如今房地产波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仅靠政策只能束缚它的发展速度,而它对经济和社会和谐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

(一)对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由于政策上过度倾斜和支持,特别是房地产业暴利、诱惑和吸引着各行业的资源都向房地产领域流动和聚集,推动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30 多年来虽然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繁荣,但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和风险也在急剧增加。其中房地产泡沫是最常见,也是政府和民众最不愿意看到的灾难现象。然而在这些影响和风险中,由于房地产业形式化的危害隐藏的最深,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无论是政府要员还是民间投机者,对于房地产业的态度之热情,不能说是绝后,一定是空前的,以至于房地产业的覆盖面积已经深入到村这一国家最小的行政单元。为了响应时代潮流,获取政策支持,部分地方要员在忽视其地方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盲目的招商引资,造成土地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对于投机者来说,这种能够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又有暴利为吸引的行业,再大的风险也是可以忽略的,这就造成了某些地区的房地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架子”。不但深深套牢了地方的金融领域,而且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有着财政漏洞和资源缺少的地方政府来说,不仅仅要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且因采取了饮鸩止渴的短时效之举,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是难以考量的。

(二)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对于一个现阶段甚至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大国而言,稳定是必须的,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不能发展,就不能强大,就会重蹈旧社会的覆辙。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房地产业的发展,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加深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如在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地方区域之间等,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不安定因素。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控制力和扶植力都为最大的地方,房地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同时,由于政策调控的及时性,危害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对于一线二线城市而言,它们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能源资源消化的主要市场。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得大量劳动力者汇集,因其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的不平衡,对社会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同时,地方政府在掌控力度上的不完善,使得房地产业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已经由主动可控性变为了被动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抬高房价,增收税负等,这些弊大于利的行为就出现在了那些地方上。对于那些务工人员来说,在收入与需求严重失衡面前,铤而走险也只是时间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乡村也跟风一般将房地产业引进来,这种可以投资带来政绩的项目,不是任何一位政府要员可以视而未见的。这种盲目的刺激消费,提前收取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的劳动财富,对于有着低收入和储蓄民风的农民而言,贫富矛盾只会加剧。

三、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业道路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大国,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和相对劣势;国内外环境是发展契机也是危机环绕。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业发展带来的价值是通过了时间和事实的验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一条发展之路。然而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家的基本国情,针对性的提出符合国家特色,地方特色的房地产业发展道路。

国家特色,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象征,我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国外房地产业发展的历程,取其精华,融进国家特色,走出一条兼具他国优秀房地产业模式的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道路。

四、总结

房地产业的发展,只有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由于国家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各阶层人们收入差距甚大,导致了房地产业并不能像预期的那样健康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无法调控的危机,政策出台,也只是给这个危机在整体上提供了可以解决的思路和标准,各地方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耿建明. 城市化与中国房地产发展[J]. 当代经济, 2010(21):66-67.

猜你喜欢
形式化社会和谐房地产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白银时代”房企转型,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