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咽喉

2017-09-11 14:22王晓明
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玉门关阳关绿洲

●王晓明

【必争之地】

丝绸之路的咽喉

●王晓明

敦煌地处中国西北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学者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同时,敦煌也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中亚的商旅,无论之前走什么路线,中途都要会聚于敦煌,可以说敦煌是整个丝绸之路的咽喉。

战略地位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整个河西走廊最西边的绿洲,是中原势力的最前沿。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南有祁连山,北有马鬃山,丘陵、沙漠、戈壁、平原等地形兼有,还有大量的盐碱地等地貌。由于党河和疏勒河的影响,形成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平原上绿草茵茵,形成了敦煌绿洲,成为历代进入西域最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

敦煌处于交通要冲,多条道路在此集结,战略地位自然极为重要,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可回顾历史,但凡交通要冲都是战祸不断,唯独敦煌是个例外,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经历过极短时间的战争,其他时候都较为稳定。这使得敦煌文化得以持久繁荣并保留至今。这一独特的现象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堪称一大奇观。

开创发展

敦煌开创于汉武帝时期,当霍去病击败匈奴,攻占河西走廊后,汉武帝便设置了四个郡,巩固这里的统治,敦煌郡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使敦煌成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对敦煌进行了大力开发。大规模的移民屯田,使这里人口大增,农业、牧业、蚕桑纺织、皮革加工、果木培植、酿造业、冶炼业等相继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

在军事上,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还下令修筑了从令居(今兰州市附近)至酒泉的一段长城,广建烽燧城障,派兵驻守。在敦煌绿洲的西部,还设置了阳关和玉门关,分别镇守南北两条通往西域的道路,管理中西交通和贸易活动。阳关和玉门关在历史上也久负盛名,很多诗词中都出现过它们,“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知识卡

提到长城,相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除了众所周知的秦长城、明长城外,还有很多朝代都修建过长城。比如汉代、北朝、隋唐、金代都修过不同类型的长城。特别是汉代长城,东边修到今天的朝鲜境内,西边一直修到敦煌以西,长度是历代长城之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长城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战国时期的楚长城被称为“方城”;汉唐时期,长城被称为“塞”;到了明代,长城被称为“边墙”。

军事交通

在汉代,从敦煌进入西域分成南北两道,南路出阳关西行,可通往于阗(tián)、莎车等国;北道出玉门关西北行,可通往楼兰等国。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军事行动的频繁,两条道路已经不能满足出行的需要。到了唐代,共形成了五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第一条是阳关道,也是汉代的南道,西出阳关,通往于阗、疏勒。沿途多绿洲,路况较好。

第二条是大碛(qì)道,也是汉代的北道,西北出玉门关,沿孔雀河通往焉耆、龟兹。沿途遍布烽燧,是一条重要的通道。

第三条是大海道,也是出玉门关,通往高昌。此路里程较近,但均在戈壁、沙漠中行走,沿途无水草,极为凶险,唐代之后便很少使用,只是在民间还有人走。

第四条是稍竿道,由敦煌北行,通往伊吾。

第五条是莫贺延碛道,又称第五道,它是由沙州北行,也通往伊吾。后两条道路在唐代曾交替作为官道使用。著名的唐玄奘西行取经所走的就是第五道,几乎命丧途中,可见路途之凶险。

这五条道路,很多地方沿途根本没有标记,往往只能依靠人畜的尸骸来判别方向。即便如此,也没挡住当时那些对财富极度渴求的商旅的脚步。

今日敦煌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进出新疆的国道、高速公路、兰新铁路、高铁均取道星星峡到哈密,不再绕道敦煌,古代艰险道路变成了今日的通途,敦煌也失去了往日交通枢纽的地位。但是敦煌依旧繁盛,每年仍有大批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学习。敦煌除了前面提到的阳关、玉门关、长城等景点外,还有享誉世界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丹霞地质公园以及数十座古城遗址。同学们,长大后一定要到敦煌走一走,去领略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

猜你喜欢
玉门关阳关绿洲
绿洲里的老先生
遥望阳关
甘肃敦煌“玉门关诗词周”部分诗友合影
沙漠绿洲
用乡愁敲打城门
阳关:虚实印象
撒哈拉沙漠要变成绿洲?
凉州词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