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之探索

2017-10-21 01:13王桂红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水产养殖协调发展

王桂红

摘 要: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规模虽有较大发展、经济效益增加,但也引起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行业高品质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养殖实际意义。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渔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产养殖业在渔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同时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令我国经济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是新形势下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保证食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1水产养殖及水域环境的概况

1.1水产养殖的概况

目前,我国养殖的品种极多,青、草、鲢以及鳊鱼、鲤鱼、鲫鱼等为普遍养殖的淡水品种。此外,还有特种品种等。同时,污染的数量和种类也多种多样。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传统养殖发,不仅浪费水资源造成自身养殖环境污染,而且最终污染周围环境。许多养殖场所通过增大放养量以获得高产和高效益。由于放养密度和投饵量大,养殖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极易使水质恶化,从而诱发各种水产动物疾病和水域环境污染。虽然我国已制定很多有关水产养殖的行业标准,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观点和执法不严不力,致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1.2水域环境的概况

1.2.1近海水域环境概况

据我国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看,中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保持两个,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严重,主要受到氮、磷、石油类和部分重金属(铜)等污染物的影响,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岸海水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及自然保护区的部分水域仍然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铜的污染。

1.2.2内陆水域环境概况

江河、湖泊、水库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受到总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挥发酚和铜的污染。七大水系中,黄河部分予以水域中非离子氨、总磷、有机物和重金属铜的污染相对较重;黑龙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非离子氨、总磷和有机物的污染较为严重;辽河、鸭绿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石油类的污染相对较重。

1.3我国水产养殖的类型

1.3.1非投饵集约化养殖

非投饵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藻养殖系统和贝类养殖系统,其中又以海藻养殖系统为最常见。海藻养殖系统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只需投入苗种,便可完全利用太阳能和水体的营养物质进行生产,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体的营养负荷。

1.3.2投饵集约化养殖

投饵养殖主要包括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形式。 投饵养殖会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这是因为饵料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缘故。作为网箱精养鱼类主要营养来源的饵料,其投喂后并不能完全为鱼类所摄入,而未被摄食的饵料连同鱼类粪便一起进入水体,成为污染水体的重要物质。

2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2.1水产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①溶解氧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水质必要的指标之一,也是水产养殖生存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水质,其溶解氧量必须保持在5~10mg/L左右。

②总氮与总磷升高

③BOD与COD增多

2.2对底质的影响

我国饲喂水产的技术比较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沉入水体底部。经年累月,水体底部的东西越来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进而消耗水体底部更多的氧气,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质出现,这些毒物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2.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①化學农药和抗生素在杀灭病源生物的同时,会使水体环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体环境微生态失衡。

②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或抗生素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天敌数量剧减。

③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④进入水体中一些难降解的化学农药,以及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会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环境并可能构成二次污染源,在水体环境中反复循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

2.4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养殖户在计算收益时发现入不敷出,许多养殖户面临着各种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的办法也不奏效了,而常规鱼类养殖业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对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标准。

3防治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對策

发展水产养殖不但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控,尽力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更要注意周边水域环境的保护,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的面积

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二密集养殖是饲料过剩的重要原因,饲料的大量过剩远远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对水域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须对养殖面积进行科学的规划。

3.2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容易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传统上一般都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对沉积物进行处理,但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复时间短、处理操作简便、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渔业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但养殖技术较低,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欠缺,导致渔民养殖收益低,人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政府通过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举办如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及时将各种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法规传授给渔民,不但从一定程度提高了渔民的养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渔民认识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渔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

总之,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行业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为了保证整个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单位和个人一定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养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水产养殖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立华.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5)

[2]李双德.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4).

猜你喜欢
水产养殖协调发展
水产养殖水体UV254和COD值相关性研究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