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融合”概念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2017-12-19 12:30唐施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流沙

唐施

【摘要】“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对于译者主体性是极有力的理论基础。该原则对于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尤为显著,因此本文以英国19世纪著名散文家托马斯·德·昆西《英国邮车》中《流沙》为例,结合“视界融合”的概念,探讨翻译过程中叶子南先生彰显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视界融合 译者主体性 《流沙》

一、视界融合与译者主体性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阐释学原则之一。根据伽达默尔所述,视界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简而言之,各个阶段视界的形成和融合就是理解的过程。学者周宪(1997:251)认为:“所谓视界的融合,是指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不可能是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他对过去的理解总是包含着自己对当前情境的理解。……当前的视界可以扩大到包容过去的视界。这样便构成一个新的更广阔的视界”。

作为特殊读者,译者在解读文本时,不可避免地会掺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在文本整合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无限接近原文的形式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二、《流沙》叶译本与视界融合原则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观指出,“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在翻译中,视界融合的过程往往是两个不同视界相互碰撞、退让并过滤的过程,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译者孜孜不倦地琢磨推敲。

《流沙》描写的是一位年轻姑娘被流沙淹没的景象。下面本文将在视界融合观点下探讨叶译本中彰显的译者主体性。

1.译者在选词和表达方式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是译者将自身视野与读者视野相结合的体现。比如原句“Sweet funeral bells from some incalculable distance, wailing over the dead that die before the dawn, awakened me as I slept in a boat moored to some familiar shore.”叶译文:“悦耳的丧钟声,从不知多远的地方飘来,为那些黎明前去世的人哀唱,此刻唤醒了睡在舟中的我,舟正泊在熟悉的岸旁。”此处,sweet原意甜美的,但形容丧钟声不太合适,译者选择了“悦耳”一词,以描述钟声客观上给人带来的感受;而incalculable表示“难以计算、不可估量的”,若直译成“难以计算的远处”,带有明显翻译腔,译者在calculate本意的基础上译为“不知多远的地方”,则避免了这种情况;此外,译者将整个句子拆分成了多个短句,则考虑到了意合语言的特点,中文读者即使不用连接词,也能看懂句子内在联系,且这种短句更能体现中文散文的魅力。

2.译者在揣摩原文本意思时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是译者当时视野与作者当时视野相融合的表现。例如原句“Her running was the running of panic; and often she looked back as to some dreadful enemy in the rear.”叶译文:“她跑得慌张,还不停回头,仿佛怕坏人追上。”事实上,后半句是省略句,补充完整为“she looked back as if looking to some dreadful enemy in the rear”,译者根据语法知识并综合思考将句子省略成分补充完整并翻译;同时前半句并未译成“她的逃跑是慌张的逃跑”,而是“她跑得慌张”,将英语名词性短语切换成了动宾形式,另外整个句子还是采用短句形式翻译,简短有力。

3.译者在风格选择上力求无限接近原文本散文诗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原句“I…saw this marble arm, as it rose above her head and her treacherous grave, tossing, faltering, rising, clutching as at some false deceiving hand stretched out from the clouds…”这里marble arm译者并未直译为“大理石一样的手臂”,marble在此形容姑娘的手臂光滑细腻,译者选择“玉臂”一词,符合散文简练的风格;tossing, faltering, rising, clutching四个并列动词,译者选用三个类似的排比结构“摆动着、摇晃着、伸展着”,而将最后一个动词与后面的at介词短语合译为“仿佛要拼命抓住云端伸出的一只欺人的手”,这些都是译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虽是一个恐怖事件,英文读者也可以从中领会到原散文诗的魅力,而通篇译文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无穷,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视界融合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从以上解析中可知,该译文是译者本身风格、知识水平等主观因素与遵循原文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由于中英文的差异性,叶译文虽然未面面俱到地将原散文诗所有的特点表现出来,如原文多处运用了押韵的修辞手法,译文却未体现,但理想的范本本身就很難做到,更无法做到,译者只能无限接近这个范本。

三、总结

视界融合观,是关于理解的观点,译者需寻求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相融合,对原文文化进行过滤,是暂时搁置自己所属文化,向原文化靠拢,还是把原文文化的意象归化为目的语文化意象,这需要译者积极地进行取舍,而取舍的过程正是译者主体地位得以彰显的过程。好的翻译,是在尊重原文基础上,选择最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语法规则且体现原文风格的译法,而文学翻译尤能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最能显示译者的文学造诣。

参考文献:

[1]龚剑琴,吴小平.从“视界融合”看文学翻译的实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88-90.

[2]李俊芳.从阐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J].考试周刊—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21):209-210.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流沙
流沙说
流沙!流沙!不要怕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风华是一指流沙
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