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潘文国先生《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有感

2017-12-19 12:39张倩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3期

张倩

【摘要】本文以潘文国先生《当代西方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为基础,对翻译的学科性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行概括和评述。从西方翻译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探索中國翻译学学科建设可以吸收和借鉴的经验,这对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具有宏观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 学科性 三个阶段 六大学派

一、引言

潘文国先生,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先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是学术界为数不多的同时受过中文和英语两方面科班训练的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潘文国先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论著20余部,其中专著9部、译著5部、编著10余部,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潘文国先生的文章《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分三期连载在《中国翻译》上,其学术价值岿然可见。该文首先讨论了翻译的学科性问题,并根据学科性的自觉意识强弱将西方的翻译研究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个阶段,根据“翻译研究派”的不同观点将翻译研究派分为六大学派,后对各学派的思想进行介绍。

二、翻译研究的三个阶段

潘文国先生认为学科意识是西方翻译理论中一条重要的分水岭。以此作为标准,西方翻译史研究被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传统翻译学,从古代的西塞罗到1959年。第二阶段,现代翻译学,从1959 年雅可布逊的论著《翻译的语言观》的发表到1972年。第三阶段,当代翻译学,从1972 年霍姆斯的论著《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的发表至今。

传统翻译学中理论零碎、不成系统,翻译实践家为多,理论家偏少且多以经验为主。“忠实”和“自由”的选择是传统翻译学讨论的焦点,即“直译”和“意译”。这一阶段又被称为“文艺学派”,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翻译行为基于个人的主观体验,强调翻译的创造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应运而生。

现代翻译学开始具有学科意识,重视翻译理论的研究。雅各布逊、达奈、威尔斯、卡特福德等人是现代翻译学的代表。1959年,雅各布逊发表论著《翻译的语言观》,文中第一次将语言学、符号学概念与翻译学结合。他强调翻译活动必须要能接受语言科学的细查,科学意识开始萌芽,翻译理论得以发展。

当代翻译学具有强烈的学科意识。继霍姆斯之后,勒弗维尔建议以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1980,巴斯奈特出版了第一本以《翻译学》为书名的学术专著。

三、翻译学的六大流派

潘文国先生根据 “翻译研究派”的不同观点将西方翻译学派大致分为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并分别介绍这些派别的基本思想。

多元系统学派的代表学者有霍姆斯、把斯奈特、勒维尔、埃文-左哈尔河图里。所谓“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相关系统组成的网络。系统是分层级的,有“高级”形式的诗歌,也有“低级”形式的儿童文学和通俗小说,多元系统理论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

图里是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译理论是建立在一项实际调查的基础之上。系统地调查1930到1945年十五年间翻译成希伯莱语的文学作品后发现,语言学和美学在翻译过程中并不起什么作用,翻译时的选择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影响。

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文化学派是当代翻译理论中具有“革命”性质的学派,其观点对以前的翻译理论具有颠覆性意义。出于对翻译哲学的思考,他们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奈尔,既与“翻译研究派”有着学术上的联系,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故被称为综合学派。在1988 年的著作里,他表示赞同翻译研究学派的主张将翻译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对传统翻译理论仍持批评态度。斯奈尔认为,文本分析要从宏观语篇到微观词语,翻译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过。

德里达是解构学派的大师。解构主义继承了二十世纪以来哲学上的语言转向,强调语言的哲学地位,强调翻译的地位。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翻译是一种思想上的操作,是译者把自己的思想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是语言学之类的转换。

后殖民主义学派在翻译理论上的代表学者是拉菲尔、尼兰贾娜和斯皮瓦克等人。八十年代,翻译研究转向文化,到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最后发展为“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关心的是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问题,不仅抛弃了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更批判人文学派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为一项国际性的政治活动。

四、结论

潘文国先生博览群书,对于西方发展研究的来龙去脉上思路清晰,颇为了解各流派相关代表学者,实乃大家之风范。他呼吁国内学者面对翻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并把握契机加强与国际译坛的对话,借鉴、引进国外最新的翻译理论,结合中国翻译的历史与现状,建立起中国气派的译学理论和学科体系,为国际翻译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潘先生认为,必须创造条件,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人才,同时,不能小看理论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最后,读文献的目的之一在于为我所用,作为有价值的输入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切记教条主义和投入多产出少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罗选民.易为古今,译为中外[J].外语教学,2015(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