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古典诗歌语言教学的策略

2018-01-04 19:49戴勤立
求知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情感

戴勤立

摘 要:古典诗歌语言教学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总结应考答题技巧,但也出现了分析程式化、感悟简单、偏离诗歌审美等许多问题。因此,古典诗歌语言教学需要去除“非诗歌”化的内容,同时兼顾眼前与长远的目标,最终将诗歌语言与生活语言运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

语文教学,特别是灵活多变的古典诗歌语言的学习尤其要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奉考试出题者和教辅编写者的最佳答案为权威,但一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又不能完全由学生自我发挥、胡乱解读,以致失去教学的本意,变诗为“非诗”。当古典诗歌语言的特点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以及考试大纲结合,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优化当前中学古典诗歌语言教学,就必须综合考虑其存在的优点与缺点两个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回到诗歌语言本身,考虑教学的意义和长远目标,变枯燥的文字为现实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运用,最终让学生获得自主积累、学习与探究的动力。

一、强化语言基础,明确原理规律

中高考指挥棒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固然常常受人诟病,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它依然是教师无法绕过的一部分。况且,这一体系的存在也无形地为古典诗歌语言提供着必要的逻辑支持。结合目前考试考查的内容和课程要求来讲,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诗歌文本在语言学层面的知识,尤其是在句式、修辞和炼字方面。因此,基础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应该紧扣句式及其能表达的含义、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何确定句眼和诗眼等不同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绝不仅仅只是把各种手法、技巧或者句式结构的意义讲解一遍,让学生蒙头背诵记忆即可,而是应当有所辨析、有所比较,甚至可以引入部分简单的诗歌理论或诗歌评价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性层面的知识点并最终导向诗歌文本的一般规律。既然学生缺乏用理性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那么对于诗歌文本的分析就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使其积累必要的词汇或概念辅助他们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考试的考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各种修辞手法、句式用法的具体内涵与差别,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讲解那些画龙点睛之笔的巧妙之处,重视原理性的知识。

此外,对于古典诗歌语言的解读并不限于文本。这就涉及对于“声”“律”“韵”的学习与体验。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介绍克罗齐的“表现说”时提到:“他(克罗齐)没有分清有创造性的‘传达(语言的生展)和无创造性的‘记载(以文字符号记录语言),而我们把这两件事分得很清楚”,并就此提出了有关艺术创造的两个公式:

情感+意象+语言=表现(传达=艺术活动);

艺术+文字符号=记载≠艺术活动

沒有诵读的诗歌不成诗歌。作为诗歌语言教学的重要一环,诵读在当今课堂的受重视程度远比之前高出许多。单纯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从感性的角度体会诗歌语言的艺术价值,却没有办法让学生得出诸如“哀转久绝”或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具体的印象。在中学阶段,学生学到的诗歌除开“词”“曲”这类本身就是“曲拍为先,依声韵填词”的音乐文学外,大多数都是律诗。即使不是律诗,其受声韵的限制也很大。作为古典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基础建筑材料,“声”“律”“韵”的讲解在中学课堂中少有提及。要改变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引入一些简单的诗歌原理,特别是声韵学的简单理论,诸如“平仄”“对仗”“韵脚”还有填词、曲拍的基础知识,让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让学有余力、有相关兴趣爱好的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学习和积累诗词。另一方面,也需要把这些拓展部分的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结合。正如学习音标有助于外语单词的记忆一样,学习声韵知识对于当前学生记忆诗歌也有好处。了解诗歌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背诵具体字词,而诗歌的声韵曲拍则有助于学生记忆诗歌的大致框架。在默写中,经常有学生反映出“串句”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学生凭借语感无意识间发现了诗歌声韵曲拍的异同。但是,这种发现还停留在原始阶段,还不成规律。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引导,给予一些原理性知识作为提示,大多数中学生所头痛的诗歌背诵问题也就有了相对简单的解决办法。

作为目前诗歌教语言教学的基础,基本的语言学知识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但是过去的关注点只在诗歌语言的表层,只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的形态”而忽视了“语言的原理”。现在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生参与,而这一提倡得以施行的根本在于学生能掌握原理性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从文字还是音韵的角度,在基础的语言形式层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目标明确地定位为对原理性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不仅仅听到一个名词,更要學习这个名词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未来的学习积累中使用它。

二、综合教学方法,打破定式限制

诗歌教学光有文本教学或者光有音韵教学都是有缺憾的,因此如何让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品读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最有待关注的(如图1)。然而,就目前在教学中主要出现的几种特点来看,将“评”与“悟”两者真正能够结合起来的部分很少。在定式下,不是诵读仅仅成为讲授的辅助工具,为读而读,就是淡化理性分析,追求所谓学生个人感悟的浅层了解。至于其他新颖的教学手段,也因为逃不出前两者非此即彼的争论而最终沦为陪衬。当课堂教学所需信息资源不够发达,教师个人能力有限时,模式化确实有发挥的空间。但是随着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的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模式化也会限制教师对相关资源的选取,最终表现在课堂上则是千篇一律的复述以及学生的厌烦。

要打破定式的限制,就需要整理模式化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手段。从最重要的分析与诵读入手。诵读是学生对诗歌最直观最初步的感受,也几乎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起始步骤。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方面是诗歌语言本身带有的突出的情感给读者的直接印象;另一方面是学生受环境与个人经历影响而形成的对诗歌本身的接受。学生对诗歌的感性接受可能反作用于诗歌,产生创造性的理解;也有可能得出与诗歌本意风马牛不相及的情感,对诗歌的基调产生错误的感受。教师既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个人体验,又要指出并纠正明显的错误,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时候加入理性分析的成分,把学生对诗歌语言感悟零散的创意性思维整合成有逻辑有体系的理性诗评语言,剔除有待商榷或者明显偏离主旨的内容。

除开这两种诗歌语言教学最经典的方式以外,也可以在把主要内容和原理规律讲清楚以后,运用举例、对比、模仿的方法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但是,无论是哪种手段,都应该以课堂教学的进行为准,教师举例务必准确,能够拓展学生对于诗歌的认识。以对比为例,课堂上讲解的诗歌与需要进行比较的诗歌不能差别太大,同时又需要教师一定的点拨。切勿对诗歌一概而论,诸如思乡诗的作者一定会怎样写,边塞诗的作者又一定会怎样写等传统的绝对化分析最好摒弃,最终打破“介绍背景—知人论世—读、译诗歌—总结情感价值内涵—逐一分析用词”这样线性的上课模式,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分析和感悟交织的需要为核心,弹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该读则读;背后暗藏玄机,该讲则讲;巩固检验成果,该写则写。

三、明确教学意义,提高文化价值

简单地说,诗歌语言与诗歌的思想情感无非是形式与本质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诗歌语言教学最终的归宿是走向诗歌思想情感的解读。但是在一首诗歌的思想情感之外,诗歌语言经过千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蕴含着才人志士的伟大的心灵与品格之光芒的闪烁,而且在文学理论中也积蓄着不少前贤往哲之深思冥索的智慧的结晶”。当前,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教学着重建立在语言学基础原理层面,也更需要往语言文字符号背后表达的意义深入。课堂教学是诗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但是40~45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整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通过一两首典型诗歌的解读系统地展现出来。

为避免课堂教学成为降低古典诗歌语言艺术价值的罪魁祸首,教师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要考虑教学诗歌整个的教学目的。当下流行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设计基本解决了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给了教师课堂教学古典诗歌语言的一个基本框架,并确定了不同时间片段所要完成的步骤。但是,长期的总体教学规划却很少有人提及,最多也只是以循环往复的背诵默写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长远的规划当然不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这么简单,诗歌语言教学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自主评价诗歌的能力和技巧,并从中感受诗歌语言在古典文化层面的价值,这样才符合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

要落实这一总目的,就需要搭建个人思想与精神文化的桥梁。“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一曰赋,一曰比,一曰兴,一曰雅,一曰颂。”中国诗学认为其中的“兴”不仅仅是借他物引起此物的象征手法,更代表着一种集体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个模糊的概念,不像“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么精确明白,但它必然是从诗歌语言基础原理性知识和这首或者这类诗歌反映的思想情感中提取出来的,是被全体读者(表现在课堂中即全体学生)所认同的内容。其表现如图2所示:

共同认识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共同认可的解读上,需要的是从基本的材料出发经过讨论得到的最终结果。过去的教学一谈到诗歌文化价值层面的内容,往往就和诗歌本身的内容脱节,语文素养较好的教师就会漫无边际地谈人生谈历史,语文素养较差的教师就只能不断重复学生早已知道的内容。文化价值和诗歌基础的语言与思想情感当然不能是两张皮,讲到一面就和另一面毫无关联。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形成互动,对有大量模糊、留白的古典诗歌语言进行讨论,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在价值意义层面上的作用,也能协调课堂的思维节奏,形成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最终为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共同认识。

四、学习模仿运用,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的学习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古典诗歌语言本质是对思想情感的艺术化表达,是为了产生距离感而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辞气典雅,根据不同条件,既适合直抒胸臆地准确表达,又可以婉转内敛地潜移默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独特的作用。以往的诗歌语言教学多注重诗歌的理论和评价层面,绝少触及诗歌语言的操作层面,但事实上一些简单的写作和模仿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实验,可让学生切实感受诗歌语言的灵活多变。

诗歌语言学习从理论层面进入应用层面,首先能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最为纯正典雅的汉语。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而诗歌独特的语言运用则是其最大的助力。目前的中学教学缺乏语言文字基本的积累和运用工作,学生又多受到网络用语和其他环境影响,在语言运用特别是书面语言运用上能力较差。教授学生使用古典诗歌语言,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纯正典雅的书面语的认识,把口语使用中零散、意义不明的用法转变为正规严肃的书面用语。就短期目标来看,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语句,变机械式的好词好句积累为自觉的發挥创作,让写作真正“活起来”。就长期来看也能提升人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手诗意丰盈的文笔也能丰富学习生活的格调。诗歌语言运用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意见。就诗歌写作的动因来讲,古人就有“诗言志”与“诗言情”的争论。但无论是哪种假说,写诗都是为了艺术化地抒发心中的思想情感,它既可以是表明观点、说明道理,又可以是抒发情感、亮明态度。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日渐成熟,感知能力接近成人水平,但也有着情感控制较差、不善表达等问题,在日常写作中,词不达意或者表意偏差现象也比较常见,往往写一大通文字结果偏离主题,或者反复描写却表意不清。感受古典诗歌语言朦胧的美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难度较高,但是它能够简单说清观点态度的这一层面价值值得教师教学。学习使用古典诗歌语言可提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水平,其实质的作用即学会用简单有效的说明观点、情感,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学习中国文化独有的含蓄温婉的表情达意模式。另外,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所谓“语感”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语感好的学生往往不需要灌输大量的知识点就能准确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写作文章也灵动有趣。然而除了天生的“语感”以外,后天培训的“语感”也颇为重要。诗歌语言运用价值的另一个部分即是阅读诗歌形成的语感对于其他类型文本语言乃至其他学科学习的投射。诗歌语言几乎集齐了其他各种文本语言的精华,可触类旁通地加强散文、小说乃至整体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培养中学生后天的语感有着特殊的价值。中国文学是诗的文学,诗又是所有文学的原始形式,要把握其他各种形式语言的奥秘,需要教师教授学生把诗歌语言灵活地投射到其他类文学语言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做好示范工作。毕竟中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古诗,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真正接触古典诗歌语言,要学习运用古典诗歌语言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这一互动工作至关重要,在初期阶段,教师可以从单句甚至字词给出示范,让学生赋予这些基本元素诗意,再慢慢由简到繁进行模仿。在这一过程中(如图3),学生可以将自己模仿的成果运用到日常的写作当中去,重组写作的语言,让诗歌语言成为写作语言的一部分,综合日常积累的运用,完成短期的写作能力提升目标。对于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选择甚至自己写诗,让学生逐渐开始模仿经典的古典诗歌范例,从打油诗转向古体诗,再转向近体诗、词、曲等要求较高的诗歌语言部分。最后,诗歌语言运用的最终目标在于交流。古典诗歌语言重要的是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让读者、听者琢磨作者的心路历程,进而形成集体价值取向,如有需要,交流也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途径。

五、教师重视古诗,提高自身素养

提高诗歌语言教学的水平,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从教者的水平和重视程度。缺少诗歌阅读和诗歌相关理论的积累,教师要教好诗歌语言的知识体系就会险阻重重。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诗歌基础,最好多学习一点诗歌理论,使得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系统化地讲解有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学习一些诗歌评论的知识,在讲解诗歌语言的时候减少枯燥单调的灌输,转而多使用一些诗歌评论式的语言,营造诗歌语言学习的环境,用诗的语言评诗,既加强了对于诗歌语言本身的认识,又可以算作是一种对诗歌语言的运用。教师自身对诗歌语言教学的重视程度的提升,必然也能带动学生对学习诗歌语言的重视;教师深厚的诗歌语言底蕴、生动而不失典雅的教学语言也自然会引起学生对诗歌语言学习的兴趣。语言的学习固然相对會有些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调节气氛,让学生听得下去,也愿意听下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2](加拿大)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李虹玉.浅谈古典诗歌的语言美与诗歌教学[J].理论与当代,2000(4).

[4]李明伟.用诗化的语言解诗——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索[J].文教资料,2008(28).

[5]谭汝为.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J].阅读与写作,1995(2).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情感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情感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台上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诗歌过年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