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探讨

2018-01-19 17:37杨晓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设疑德育创新

杨晓芳

【摘 要】创新教育是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创新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化学教学开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化学教学的宗旨。

【关键词】创新;德育;设疑;综合信息交流;实验改革

创新教育是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创新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并努力探索蕴含其中的基本规律,教学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环境,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化学教学开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化学教学的宗旨。综观化学教学的特点,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就为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原则。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源远流长。例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烧制瓷器、制造火药、用酒曲酿酒、造纸等化学工艺的国家,在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石油、煤和天然气,由此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介绍国外著名科学家、化学家,以及他们从小就勤奋学习,酷爱科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事例感染和影响学生,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是民族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于青年人创新精神的强弱。

二、设疑激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强烈的探索欲,才有可能激发潜能,才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调控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要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如: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平谷县的溶洞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加以解释,这是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互相转化形成的。另外,结合生活中水壶里边的水垢,讲解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水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通过这一番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转化这一知识的印象就更深刻。还有,利用目前很热门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酸雨是怎么形成的,温室效应的原理,臭氧层空洞,汽车尾气,土壤改良等问题,举出这些实例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再如:生活中有些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如用硫磺熏蒸馒头、银耳;为了使食品色泽鲜艳延长保质期,加入对人体有害的合成色素和防腐剂;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大胆设想,验证设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提高综合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其中蕴藏着化学家们执着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卤素时,阅读材料里有氯气的发现简史,课后可以安排学生搜集其它典型元素的发现史,以便课上交流。在信息交流课上,常见元素的发现史基本上都被学生“发掘”出来了。尤其是氟单质被发现的历史最为感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莫瓦桑因中毒而中断了四次试验,但他仍屡败屡试,终于在1886年第一次制得了单质氟。这样的交流课,学生不仅接受了一次化学科学创新史的自我教育,而且他们还经历了一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研究过程,加上课堂上学生富有激情的表演、朗诵,整节课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主动、快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这种平等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了解决。

四、改革实验内容与设计,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既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了验证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实验教学更以其生动、具体的魅力和丰富、真实的内涵,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只能教师动手,具有一定的实验效果,利于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如果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讲解中,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师讲解模式:原理—讲解—装置—步骤—注意点—演示,加大素质教育,把原来枯燥无味单一的教学模式变成师生共同寻求原理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找出注意点,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融入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这种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创新的学习教学模式,为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验证实验,往往先给学生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在不知晓结论的前提下,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得出结论,无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CO32-离子的检验时,就是要从实验入手,把石灰石、大理石、水垢、鸡蛋壳、水泥渣等物质分别与稀盐酸反应,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总结特点。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很容易总结出CO32-离子的性质及其鉴别规律,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学生会积极思考,联系所学知识,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的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发明,为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基础。

以上所述,是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几点探索和体会,以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安邦.《中学化学实验教程》.四川省教育厅,1941.

[2]《当代教育创新》,2006年.第四期.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四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疑德育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