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歌曲《冬之旅》看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质

2018-01-23 14:18
黄河之声 2018年6期
关键词:乐派古典主义舒伯特

沈 屹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浪漫乐派是欧洲音乐史上紧随古典乐派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并贯穿至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在古典乐派时期,主要强调的是平衡、结构的整体性。而浪漫乐派主要强调的是想象、景象以及情感表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古典的理性被浪漫的感性所取代,形成了一种人性的回归和超自然的风向。①

十九世纪之前的整个西方思想核心被“知识既美德”这个观点占据了两千多年。该观点的实质是——世上存在着种种我们必须服从的事实。科学即服从,顺应事物的本质,慎对存在之物,恪守事实,科学就是理解,知识及是顺应。②

而浪漫主义时期的观点却于此相反,它可以被归纳为主要的两点,其一就是“人们所要获得的不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而是价值的创造。”其二就是“世上并不存在事物的结构,不存在一个你必须适应的模式,只有一样,那就是世界是永无止境的自我创新。”

该观点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的核心——使现实裂成碎片,从事物结构中挣脱,说出不可说的种种努力。浪漫主义运动使人们意识到了主宰人们的伟大意象——认识到黑暗力量,无意识,不可言说之物的重要性以及忽视它和顾忌它的必然性。这个认识传播向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

浪漫主义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承认意志以及这个事实:世上并不存在事物的结构,人能够随意塑造事物——事物的存在仅仅是人的塑造活动的结果。由此,浪漫主义反对任何把现实再现为某种可供研究、描写、学习、与他人交流的形式,换言之,就是那些用科学方式再现现实的企图。③

浪漫派的作曲家试图从现实的不满中逃脱出来,进入信仰的境地和对自然的陶醉之中。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无不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描述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且,古典主义作曲家因为把音乐创作作为谋生手段而掩盖了个性的表现,这种倾向在浪漫主义作曲家中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以赛亚·柏林在他的著作《浪漫主义的根源》中曾经引用了叔本华④的一段话,“作曲家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隐秘本质;他是最深刻智慧的解释者,说着理性所不能理解的一门语言”。叔本华的观点就是理性不能,其余一切也不能。叔本华认为音乐是赤裸裸的意志的表达,是使世界运转的内在能量表达。音乐是被视为脱离生活的抽象艺术,一种非模仿,非拟声的直接表达,最大限度远离一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这便是浪漫主义的音乐观。

弗兰兹·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管弦乐、室内乐、钢琴作品上,尤其是在德奥艺术歌曲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用极其丰富的和声和微妙的旋律,独创性地将伴奏与旋律融为一体。

舒伯特从他十五岁时写的第一部作品到他三十一岁的短短十六年里大概完成了六百多首作品。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作品是艺术歌曲。

舒伯特将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背景进行了解后更可衬托出它的伟大成就。在西方文化中,一般可将歌曲的早期发展进行大约的分类:1.“独唱曲”。“独唱曲”有着长远的历史,是一种以单一的旋律为主,大多是由游吟诗人演唱的歌曲,例如叙事曲和民谣。2.“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由单一旋律的民谣演变而来,例如在公元13世纪时,诗人兼作曲家华尔特·冯·德·弗格怀德就曾写出富有强烈旋律性的歌曲,他的歌曲非常大的影响了他的后世继承者们,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德国歌曲的传承和发展。舒伯特的前辈莱哈特和约翰·琼斯泰格也都各有创新:前者首创在“分节歌”中重复相同的伴奏来配合变化多端的词;后者则是创作叙事诗歌中戏剧效果明显的伴奏,并辅以独创的音调转换,发展出不亚于旋律的伴奏部分。

德国艺术歌曲的兴起过程中,与舒伯特的一生相结合的恰巧有两项重要因素:一是以德国诗人歌德所代表的德国浪漫派诗作在当时非常流行;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琴渐渐的替代了羽管键琴。在当时,受格鲁克的抒情调管弦乐以及莫扎特歌剧的影响,舒伯特将这两者进行完美结合,并用钢琴进行了展现。舒伯特用这种兼具抒情和喜剧效果的结合体进行谱曲创作,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创新。这种创新正是舒伯特能将钢琴伴奏与声乐旋律进行完美的契合的写作方式将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推向极致。⑤

《冬之旅》是舒伯特采用德国诗人威廉·缪勒(1794-1827)的同名组诗而创作的,是舒伯特写的一部组歌⑥,创作的时间大约在1827年左右。缪勒的原作是描写一个失恋者在大雪弥漫的冬夜漫无目的的旅行,舒伯特从诗歌中读到了自己,于是在整个作品中倾注了自己一切,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倾尽全力写成了这部由24首独唱歌曲组成的组歌。这部作品集中地反映了舒伯特当时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作曲家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追求。

舒伯特的音乐并不是标题音乐,他借用缪勒的歌词来表达舒伯特内心的想法。舒伯特想要撇开条条框框的束缚,撇开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走向浪漫主义时期崇尚的个性。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人们共同的理念。因此舒伯特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将这种追求浪漫的理念化为一个失恋者,一个流浪汉。笔者认为,主人公失恋,所要告别的那个对象,其实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以及束缚。而流浪,则是想要走出去,去追求浪漫主义的个性的解放、浪漫的情感。

在整部《冬之旅》中,舒伯特用音乐书写了告别,对过去的祝福,刚离开的怀念和毅然继续追求未知向往的理念。以及想起自己在学习古典主义的理性音乐,感受到原本平淡的理性在召唤自己。因为追求新的道路是艰难的,会有痛苦,会有不安。因此,舒伯特借用缪勒的歌词,写出了一首首表达或淡雅、或甜蜜、或热情、或奔放、或伤感、或悲哀的优美歌曲,这犹如一幅幅精炼情感小品或情感肖像。舒伯特在其中着重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塑造了缪勒在诗中所描写的孤独、寂寞、对现实不满足,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却艰难向前追寻的苦闷灵魂。主人公决心远离那个狠心离开他的负心人所在的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个人行走在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迎着寒风跨过冰封河面,默默听着邮车的叮当声,小心翼翼的躲着山野中的恶狗和不祥的乌鸦。时而触景生情,踌足不前,时而脚步坚定,感慨万分。主人公想要努力的去避开那充满民利与野心的浮华世界,想要在这无尽的旅途中寻找他内心的安宁,寻找他属于自己的自由。

在舒伯特的创作艺术歌曲过程中,他清晰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地位同等重要。他并不像过去的那些歌曲作曲家那样将钢琴伴奏作为简单的和声辅助,也不像现代作曲家把人声纳入管弦乐的结构之中,从管弦乐的角度来构思艺术歌曲。而是将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始终和人声旋律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钢琴和歌唱的二重奏。从《冬之旅》这部作品可以看到,钢琴部分是作为音乐意境的描述以及情景氛围的烘托,而声乐部分则展示乐曲的景象中的不同细节。对于舒伯特来说,他创作的音乐并不是对歌词所采用的的诗歌的诠释,而是始终坚持用音乐来创作“新的”诗歌。因此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永远是音乐之诗,而不是诗之音乐。即使没有诗歌的文字暗示,他创作的歌曲依然能从纯音乐的角度进行欣赏——人声与伴奏的完美结合。不过,诗作为一种“诱因”,发展成了好的音乐。好的音乐在加上优美无比的歌词就显得更加的光彩照人了。

其实舒伯特所写的告别,并不是向主人公所爱着的那个人告别,而是向整个古典主义告别。因此,所谓主人公、流浪汉,并不是一个特指的形象,其所代表的或许是整个浪漫派的群体,流浪的旅途就是去追寻浪漫主义理想的征途。就以舒伯特本人而言,他在古典主义时期开始学习音乐,并且继承了古典乐派的很多思维,从其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古典主义的继承者。他热爱着古典主义,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古典主义时期那种过度依赖音乐创作来谋生的现实使其越来越不满,感觉原来纯粹的理性音乐开始抛弃自己了,因此转而去追求感性的自然和情感描述。到了最后回归的时候,仍然清楚地知道,是古典主义的一切基础才造就了之后的浪漫主义的发展,到了最后,他能在古典主义的强调功能的和声基础上,游刃有余地使用浪漫主义时期的旋律创作手法和和声的布局,显示出了两种乐派的结合与发展。

因此,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舒伯特的音乐就是浪漫主义所特有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他创作的音乐不仅仅是结合歌词的内容,更多的是借用同是浪漫主义时期诗人的歌词,表达浪漫派的理想和追求,同样更是描述其内心的心理历程,这即是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特质。所以,若要更好的演绎和感受舒伯特的音乐作品,那么必须完全理解了其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想法,知道的他音乐不仅仅是标题音乐,还有对浪漫主义的一种追求,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真正演绎好舒伯特的音乐作品。■

注释:

①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edited by Stanley Sadie. Cambridge /London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pp.281-285

② 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译林出版社,2011,1:120.

③ 同上,第127页。

④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⑤ 佩基·伍德福特.舒伯特(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70-73.

⑥ 组歌,是由若干首在风格上、内容上有一定联系,或同一诗人作诗的歌曲组合而成。这些歌曲可以联合成套,也可以单独演唱,又称为声乐套曲。

[参考文献]

[1]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edited by Stanley Sadie. Cambridge /London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译林出版社,2011,1.

[3]佩基·伍德福特.舒伯特(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沈屹.从《冬之旅》中的三首作品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色[J].美与时代,2014,12:63-68.

[5]张雪.黄自与舒伯特艺术歌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杨千毅.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内涵[J].大众文艺,2015,22:166-167.

猜你喜欢
乐派古典主义舒伯特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文艺复兴时期乐派的形成与传承机制探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向古典主义致敬
金湘的“新世纪中华乐派”理论及其歌剧创作
中西古典主义绘画构图艺术比较研究——以《鹊华秋色图》和《掠夺萨宾妇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