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百年不衰的艺术魅力

2018-01-24 17:41/张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沃夏克协奏曲小调

文 /张 恒

前 言

作为专业交响乐团的一名大提琴手,如果有人问我:“你最爱的作曲家是谁?”,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安托宁·德沃夏克”。如再问:“为什么?”我会动情地回答:“因为他为人类创作了一首多世纪以来无人超越、起凡脱俗、魅力无穷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使我一生将受益不尽。”这是我由衷的心里话。正因如此,从幼年开始学习大提琴的我,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及毕业后加入专业交响乐团工作实践的二十几年里,对有关德沃夏克及其作品《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音响资料,名家演出该曲的音乐会及文字乐评等格外关注,并经常欣赏和试奏,力图深入了解作曲家及其作品的音乐内涵和艺术魅力所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水平,也祈盼有朝一日能在舞台上演奏这首完美的作品。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自1896年3月19日在英国伦敦女王音乐厅首演至今已122年了,首演当天就引起轰动,取得超乎意料的巨大成功,正如当时乐评所说:“这场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狂热欢迎。”从此,这首作品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连续不断的巡演和演出,一个多世纪来,不仅受到了无数大提琴演奏家和交响乐队指挥们的追捧和青睐,也成为音乐学院作曲和大提琴教学中的范例,是大提琴手是否达到高级演奏水平的标志,更是许多大提琴和交响乐爱好者及听众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该作品成为有史以来最为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世界级大提琴艺术家音乐会关键曲目中的核心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全在于这首不同凡响的协奏曲所独具的艺术魅力所致。本文谨籍此为题作以下探析:

一、特殊的创作背景和精彩的音乐人生是作品艺术魅力的基础

在德沃夏克少年时,就从贝多芬、柏辽兹、李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创作演奏的大量优秀作品中,学习和汲取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创作手法,给他成人后高质量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经典大提琴协奏曲之一(另一首是埃尔加《e小调大提协奏曲》)。和作曲家另一首传世之作《“新世界”交响曲》一样,是他在旅居美国的最后一年,创作的一首辉煌作品。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动机似乎是偶然且被动的:1892年,德沃夏克受聘担任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临行前,他的好友捷克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哈鲁斯·维汉诚请德沃夏克为其谱写一首大提琴协奏曲,具有一贯严谨创作态度的德沃夏克没有立即答应,原因有二:一是他虽然承认大提琴在室内乐和交响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一直感觉大提琴并不适合作为独奏乐器;二是在1865年,他曾试写过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但创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作品既没演出,也没出版。

1894年3月9日他在观看美籍大提琴朋友维克多·赫伯特在纽约的一场音乐会中,听到其演奏自己作曲的《e小调协奏曲》时,发现作者使用了三只长号。“但精明之处在于长号并没有对独奏的大提琴形成遏制,相反,大提琴清晰地穿透了长号声。(德沃夏克语)”这一发现使他喜出望外、茅塞顿开,就在第二天,他再聆听了这部作品,后来竟借来乐谱更详细地研究学习,受到了极大启发,从而找到了大提琴与乐队之间正确的配置方法,解除了他长久以来认为“大提琴不适合作为独奏乐器”的困惑,并激起了他要写一首与众不同的大提琴协奏曲的动机和兴致。经过充分的准备,于同年11月9日,他胸有成竹地开始了这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耗时三个月后,这部长达40分钟的旷世之作终于一气呵成。作者在初版协奏曲谱最后以这样的文字结束:“感谢上帝!于1895年2月9日小奥塔卡尔生日这天在纽约完成。星期六上午 11∶30”。

二、精巧的音乐结构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是作品艺术魅力的保证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从表面看是具备了传统的三乐章体系: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复三段体;第三乐章(中庸快板)回旋曲式。但在每一乐章、每一乐段甚至每一乐句的安排上,都独具匠心、与众不同。比如第一乐章以一个非同寻常的管弦乐引子开始持续86小节(长达4分钟),两个主题皆得以呈现。第二小节中小七度和弦的运用结合了被作曲家称为美国时期典型乐句主旋律。第二主题则是一个几乎可以称为人声的抒情旋律。德沃夏克对这个主题有着特别强烈的感情,不顾他那著名的外在情感的约束。他在给友人高尔的信中写道:“每次演奏它,我就浑身发抖。”发展却只有主旋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转换,随着主调在主旋律上变调、再现部引进了一种比较乐观的情绪,导致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尾声。

第二乐章是作者最深邃的抒情表达之一。客观的听上去,好像处理了相同的主体材料,并在乐章结尾处类似即兴演奏的乐曲中进行了变奏。而乐章中间部分正是前面介绍过回忆往事的主题,来自德沃夏克的歌曲《留下我一人》(又译《让我独处》)。

第三乐章基本上是用回旋曲式写成的,然而它的主题性质,尤其是所扩展的终曲,已使之远离了传统回旋曲样式的终乐章。此乐章中真实有型的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潜在感情,通过从b小调主旋律到晚些时候占优势地位大调的和弦发展,得到加强,正是用这种方法“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这里正反映德沃夏克对自己能重回祖国的喜悦和企盼;这里作者依然引用了第一乐章的主旋律,强化了作曲的循环性。回到故乡的德沃夏克,为哀悼他曾心爱的约瑟芬娜·库尼科娃的去世,大幅(60小节)扩展了该乐章的结束部分,这深刻的亲密感宣泄通道,经过简单编排,再次引用了约瑟芬娜最喜欢的歌曲《留下我一人》。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被行内公认是所有大提琴优秀演奏曲目中,技巧难度极高的作品,它几乎运用了一切可能的演奏技巧,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大提琴手一般是无法演奏的。1895年,英国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斯特恩高兴地接受了德沃夏克批准在首演中担任大提琴独奏,并提供与作曲家一起赴布拉格学习该作品的相关费用,在布拉格和维卡共同度过的两个星期中,每天会晤探讨协奏曲。斯特恩对独奏部分的技术难度感到惊讶,他说:“这部大提琴协奏曲与迄今为止任何大提琴协奏曲都很不一样,在音调技巧方面可以说很难。为了把握这部作品,我每天必须练习差不多七个小时。”

美籍俄裔大提琴演奏家米尔斯坦认为:“天才具备两条,第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感情的演奏;第二是要通过专心而稳定的学习,获得好的演奏技巧。”提琴教育家拉米安也指出“一个好的演奏家应当让完美的演奏技巧和可以使每个人理解、信服的音乐表现力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演奏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演奏技巧是音乐作品得以完美表现和成功的重要保证,尤其象《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样宏大的作品,没有高超的演奏技巧,想要完整试奏都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准确无误的去表现作品深远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表达了。

三、浓郁多彩的名族风格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是作品艺术魅力的灵魂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艺术创作顶峰时期旅居美国最后一年创作的最宏伟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之所以被全世界公认为伟大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同于德沃夏克其他任何协奏曲,它具有更深刻的民族性,更强的戏剧性,以及艺术的抒情性,同时又结合了多元化的民族素材和英雄主义的音乐风格,使德沃夏克不仅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主义作曲家,而且作品的民族色彩更加浓郁鲜明,艺术魅力也更加绚丽夺目。对此探析如下:

1、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始终根植于民族音乐之中,民族音乐素材的精巧选用和民族风格的多样化表现,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之中。他是典型的“继承与创新”的作曲家,在继承“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将民族音乐吸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的创作手法的同时,通过自己丰富的音乐积累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赋予民族音乐更多的创新,并且突破了民族音乐之间的局限,将本国的民族音乐特征与异国民族音乐传统相互融合,使作品能瞬间抓住听众的心灵,并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既独具个性,又通俗易懂。

浓郁的民族风格赋予德沃夏克的作品以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他采用自己故乡波西米亚民间音乐元素的同时,也将美国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如第三乐章中庸快板,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却巧妙地运用了黑人灵歌旋律和波西米亚民族舞曲节奏,使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协奏曲的三个乐章的架构具有交响乐气派,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在“快板的第一乐章——田园风抒情的第二乐章——热情奔放的终乐章”三个段落一气呵成,连贯自然,其中加入了大量美国黑人原住民奔放的民族风味和多段质朴优美的波西米亚民谣,把大量个性鲜明的民间音乐元素用自己独有的音乐语汇和创作手法变成了德沃夏克式的民族风格,使音乐作品得以升华。《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正是在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神韵后,又将民族主义音乐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2、以“情”为本的美学原则和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是《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艺术魅力之灵魂:

俄罗斯著名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而西方音乐历史上,感情论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他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程度不同的焦躁、懊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在世界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伟大的作曲家的优秀作品都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这也正是音乐的特殊属性。而德沃夏克及其作品在这方面可称之为典范,《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更具说服力的范例。

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德沃夏克以自己娴熟的创作手法,以如歌的旋律和运用了丰富的大提琴演奏技巧,揭示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内容与复杂层次。爱国之情、民族之情、骨肉之情、悲悯之情、爱恋之情……,渗透在作品的每个乐章、每个乐句甚至每个音符之中。

四: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深远的社会影响及其艺术价值

大提琴协奏曲体裁的交响化手法,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舒曼、圣桑、拉罗和埃尔加及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协奏曲作品得以体现的,其中,德沃夏克通过其《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将这一体裁推向高峰,并广泛地影响着后世作曲家对这类体裁的创作和进步。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为德沃夏克晚期作品,首先可以说是一部他本人的得意之作。1895年3月11日,作品即将在英国首演前夕,他写信兴奋地告诉捷克著名古典音乐作曲家约瑟夫·博胡拉斯夫·斯福特:“我已经完成了为大提琴而作的新协奏曲,我可以肯定地说这首协奏曲远远超过我的其它两首协奏曲(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不要惊讶我正在这样给你写信,自吹自擂通常是不可靠的,但我必须告诉你的是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纯粹的快乐,我想我没有弄错。”

1895年3月19日,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在英国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世界乐坛轰动,一时好评如潮,有评论说:“……主题材料的丰富与美好,以及第一乐章发展部非同寻常的兴趣,都使得这首新协奏曲带来的反响和作曲家最近的作品不尽相同。三个乐章的旋律都非常悠扬,乐队和独奏之间保持着公正的平衡。而炫技乐段又有着令人钦佩的构思。”

之后,该作品开始了世界范围内连续不断的精彩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广大听众的追捧和喝彩。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著名大提琴家罗伯特·豪斯曼于1896年在自己的公寓里和弹钢琴的勃拉姆斯一同演奏这首协奏曲时,这位曾热情帮助过德沃夏克的音乐大师感叹道:“如果我知道写作这样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可能的,我也会进行尝试!”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其时代性和延续性,不同的是,有些作品往往在问世之时或之后相对一段时间里短暂的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迁,会变得暗淡无光、继而消失。而有些作品却因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不仅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每个不同的时期,通过无数优秀的演奏家(演唱者)的诠释,绵延不断的散发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而集非凡的音乐天赋、深厚的生活体验、强烈的创作激情、高超的写作才能于一身的德沃夏克所为人类献出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正属后者,所以我们今天能听到德沃夏克的这一协奏曲也实为幸事。

后 语

在学习大提琴和工作艺术实践中,对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进行过无数次的赏析和探讨,但从未正式落实于文字,写这篇文章,使我对这部杰作又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学习。《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问世一个多世纪来,为无数大提琴演奏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技能展现的天地 ,给无数作曲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给无数音乐爱好者及广大听众呈现无限美的享受。如罗曼·罗兰所言:“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泉水似的流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安托宁·德沃夏克和他的佳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必将流芳百世。

猜你喜欢
德沃夏克协奏曲小调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德沃夏克:胸怀爱国热忱的作曲家
浅析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第二乐章
谈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风格与技巧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小调[六首]
自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