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表情肌训练,让患者“重拾脸面”

2018-01-27 19:59刘如恩
益寿宝典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上唇指腹口角

文/刘如恩

我们都是“爱脸面”的人。然而,我们的脸面很有可能因为疾病而出现异常,如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等,让人大失“脸面”。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等疾病的方法有手术、针灸等多种方法。但治疗结束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科学的面部肌肉康复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面肌康复训练主要有自我按摩和表情肌训练,患者学会后多加练习,有助于“重拾脸面”。

自我按摩

自我按摩是面肌康复训练简单易行且效果不错的方法。

1.枕额肌额腹

患者或他人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沿着枕额肌额腹,从眉弓向头顶再反向从头顶向眉弓方向轻轻地按摩。按摩时可以轻轻地从眉弓处向头顶发际处推拉,或缓慢地揉搓。

2.眼轮匝肌

大部分面肌痉挛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缩,将眼轮匝肌从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闭合。

患者闭眼,用指腹沿着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按摩。在上、下眼睑上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有助于上眼睑功能恢复。这种方法亦有助于闭眼。一般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上眼睑闭合障碍。重度病变型面瘫,可以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个别患者出现下眼睑轻度外翻,主要由于面瘫后下眼睑松弛所致。

亦可采用上述手指推拉的方法治疗。嘱患者闭眼,用拇指及食指的指腹,分别沿着下眼睑皮肤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地推拉。个别患者在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后,遗留上眼睑闭合不全,采用此方法按摩治疗,可避免或减轻恢复后的眼睑挛缩。

3.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又称上唇方肌,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此处位于眼轮匝肌的深部。

提上唇肌的一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其他纤维与口轮匝肌纤维交织。因此,按摩时应在患侧的上口轮匝肌向鼻翼旁及颧部按摩,然后沿着鼻唇沟或口角上向颧部按摩。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按揉颧部或沿着肌肉方向推拉按摩治疗。

4.颧肌

颧肌分为颧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按摩时主要是上提及向外拉口角,可沿着肌纤维,由口角旁向颧骨方向推拉或按揉。

5.口轮匝肌

上口轮匝肌:用食指及拇指的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人中沟一方向,然后沿着人中沟向口角方向按摩。

下口轮匝肌:用食指及拇指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再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

6.下唇方肌

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向下轻轻按摩、推拉,有助于下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

表情肌训练

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问题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抬眉训练

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在失用型、轻、中度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最容易恢复。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2.闭眼训练

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

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4.示齿训练

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4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

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鼓腮训练

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上述每个动作的训练是针对不同肌群的运动障碍设计的,因此在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时,应针对受累的肌群进行训练。

猜你喜欢
上唇指腹口角
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上唇腺样囊性癌1 例及文献复习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上唇年轻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改良旋转鼻唇沟皮瓣用于上唇缺损的亚单位修复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耳后游离皮片在修复鼻小柱与上唇粘连外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