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多模态文本解读探微

2018-02-23 04:35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语篇模态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经过沉淀与发展之后,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之中,其中也包括外语教学。多模态教学是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改进提出的,它涵盖了现代科技应用与教师体态语在内的多种模态的互动与交际,从而实现多模态教学环境下的信息输入,提高教与学的相互参与度。文本解读则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

一、初中英语教材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的问题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初中生英语总体有了一定的提升与进步,但地域发展仍不平衡,学科内部能力发展也不太均衡,没有达到教材设定的预估值。这样既会造成学科内部的短板,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阻碍教学的进展。为此,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发现问题,既要回归教材本体,重拾文本,再度解读,以便更好地贴近学生的认知,又要反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课堂。

以“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大多数教师都习惯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点或是语法的讲解上,而容易忽略一些延伸内容或活动内容。事实上,有的活动内容恰好能够调节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如果对于这部分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就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缺失。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大主要问题,即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多地把目标和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但其实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能力都处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他们的心智和学能使他们有进一步接触、了解社会和文化的想法与渴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在语言本体的背后发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多模态理论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学界对模态的定义不一,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朱永生认为,模态是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在内的符号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顾曰国指出,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而所谓多模态,则指的是任何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

初中英语课程中的文本主要是指英语教材,还包括辅助阅读材料以及一些影像资料等。文本是知识的载体,但与其他文本教材稍有不同的是,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文本具有双重性质,即知识性和文化性,在满足知识储备和知识教学的情况下,同时搭起文化认知的桥梁。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浅层次知识符号的解读与理解,更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传授和熏陶,从而实现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模态文本解读是对一个语篇或一个交际事件的几个或所有不同符号模态的解读。将多模态理论同文本解读相结合,其最终目的在于把不同交流模态所体现的意义相融合,并结合起来考虑,分析他们是怎样共同协作,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语篇或交际事件。

三、多模态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呈现

在信息多模态的新时代,《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模态识读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借助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进行交流”等。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更加关注文字模态的识读,注重词汇、语法及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对其他模态识读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较差。实践证明,分析多模态的语篇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师成长,能有效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关于多模态文本解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并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多模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兼顾单词、短语等基础要素的教学,以及语篇、语义,乃至于其后隐藏的文化要素的考量与传播。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充实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在文本中开阔眼界,了解不同语言背后所蕴藏着的不同文化背景及人情风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学语言多模态。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多模态解读时,需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多模态。要避免教学话语模态的单一性,即使是在描述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语境时,也要合理选择并组合各模态,以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

3.教学手段多模态。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模态化提供了条件和便利,多媒体的使用与推广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相比于传统课堂的单一性,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还能让学生更主动、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环境。例如,在对on,over,above等近似介词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多种模态进行整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含义。在介绍文化或讲述其他非语言知识部分的延伸问题时,可以借助视频等影像资料来帮助学生拓展认知与思维,从而实现多模态的文本解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相对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语感。

4.教学形式多模态。笔者认为,良性、生态的初中英语课堂应该由教师通过多模态文本解读,分析并选取适当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来创建多模态平衡的课堂环境,包括小组讨论,组间活动等,进而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结构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良性多模态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一对多”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师生平衡交互模式。

教师在进行多模态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当兼顾各个模态的平衡,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组织并整合相应的模态,使各个模态主次分明,协调应用。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等方面,例如,适当使用而不过度依赖多媒体,以免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或者因多媒体过于鲜艳复杂而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可以考虑将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运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体验,淡化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训练,学生很少真正与所读文本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的语言材料是支离破碎的,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不系统、不完整,从而限制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当前,多模态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的一大潮流和趋势,这也要求教师应当具备多模态文本解读的能力。实践证明,多模态语篇分析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打开这些教学盲点,促进教与学的改善,增强教师将教学内容整体化、系统化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基于多模态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文本多模态识读和自主阅读的执行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自主构建阅读信息及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文本多模态信息自主理解分析、概括整理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语篇模态教学内容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