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法宝

2018-02-25 07:59魏军武
新课程(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原则探究

魏军武

(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甘肃 天水)

一、巧设疑问的原则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但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设疑问来刺激学生,引领学生去思考和探究知识,从而实现以疑启思的教学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也是需要遵循一定原则的,否则无效的问题只会延误课堂教学的进程,反而会本末倒置。对此,我认为有效的设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可行性原则

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因此,所设计的疑问必然应该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难度,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贮备、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合作探究,而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无人解答得了的问题。所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灵活性、兴趣性和创新性。例如,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如此设计问题,首先可以这样设问:你所在的小区或者村子的人口数量有变化吗?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但又和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他们会发现人口数量的变化可能是由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造成,老师再因势利导地提出自然增长。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的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渐进性原则

新课改的基石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是对应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中应该不断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的“脚手架”。因此,对于问题的设计我们还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学生才能在学习时“够得着”。通过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估计学生会列举大量的事例,再对事例进行区分,哪些是人口迁移,哪些不是人口迁移。最后再问学生什么是人口迁移。从事例的列举到区分再到概括人口迁移的概念,层层递进。

3.生活性原则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生活化就是在告诉执教者,教育教学活动是应该遵循生活性原则的,对于课堂提问自然应该注重问题的生活性。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好多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列举、思考、探究,因为离生活越近学生越熟悉,所列举的案例更加真实生动,学生也更感兴趣,这些案例本身就是思考和探究的素材。比如前文涉及的问题:你所在的社区或者村子人口的变化,列举你所在的社区或者村子人口的迁移等,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这类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探究、解决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二、巧设疑问,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上文提到了设疑的原则,下面将对课堂设疑导学探究的关键环节做一说明。

1.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凸显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为构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将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或者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提炼,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展示内容,重构和再现问题,问题直接刺激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对于这一环节而言,问题的质量是关键,问题要有价值、有趣味、有目的、有尺度。

2.合作探究

在问题提出后,第二个环节就应该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勇于表达,在交流中释疑解惑,提升探究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操作方法和顺序是:提出问题并分发给小组→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问题探究→形成结论。对于这个环节而言,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由散漫,完全把课堂丢给学生,而应该是做一名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做学生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时时参与学生的谈论;老师还要做好小组分工与合作,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

3.点评总结

对于巧设疑问教学来说,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最终的点评和总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要针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整个过程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进行点评,要明确地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勇于作答的态度,同时要客观地指出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辨是非、发现不足,从而在课堂上和今后的学习中改进提升。

总之,巧设疑问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法宝,有趣的问题、有价值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还可以使学生学思结合,践行且学且思、且思且行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创造性的培养。我们应该把握住巧设疑问的原则,提高设疑的质量,从而真正让问题教学走进并助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原则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