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剖析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2018-02-25 07:59董尚勇
新课程(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数学课程学分

董尚勇

(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甘肃 白银)

新课程标准从2007年开始实行至今,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教育部对新课程标准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那么,究竟2017版课程标准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较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影响呢?

一、课程标准的变化

比较两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一些变化:

1.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

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2.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化

在课程性质方面,2017版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高中数学主要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在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

3.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化

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发现2017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在课程目标方面,首先由原来的“双基”转变为“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4.课程结构的变化

在课程结构上,由旧版本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修改为新版本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旧版本的五个模块,数学必修1—5,变为新版本中的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五个模块。

选择性必修课程:新提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个模块为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由旧版本的五个系列,变为新版本中的A:数理类课程;B:经济、社会、部分理工类课程;C:人文类课程;D:体育、艺术类课程;E:拓展、生活、地方、大学先修类课程,五大系列,并对这五大系列的内容、学分以及适合哪一部分学生学习做了具体阐述。

2017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数学文化的概念——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

在学分与选课上,首次提出学分与选课的教学方式,必修课程的学分由旧版本的10学分变为新版本的8学分,添加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

5.学业质量方面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学业质量是应该达成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学业质量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教师教学活动与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性要求,也是相应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总结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提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朝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尽最大可能采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成不同学习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数学课程学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分美食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