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决定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2018-03-16 09:25马晓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幸福指数教师职业

马晓燕

【摘要】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于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认同和尊重。社会地位的提高,单位领导的关心,学生家长的认可,成为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的三个社会因素。

【关键词】社会认同 教师职业 幸福指数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城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及职业认同的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6]PLG224)。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97-02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也是一名“社会人”,在社会上也有着与其他行业相同的“生存权”,有着被人尊重的职业满足感。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太高,不自觉拔高了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教师被崇尚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便沾染了“俗气”,而教师自身也迷失在“为人师表”的过度“规范”中,教师在这种精神压力下,幸福指数当然不高。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社会上切实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而不是仅仅作为“口号”。

一、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地位的提高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信任。“社会信任”对教师而言是最大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教师仍然保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社会信任。但是教师人群庞大,只要教师群中出现个别不遵守师德行为的例子,媒体的枪口就直击整个教师群体,信任危机便会出现,教师俨然成为师德规范和理想期待的“奴仆”,教师何来幸福感?教师的幸福来源于顶天立地的豪气,教育者的奉献和付出不需要感激,但需要承认。如果人们能够理解教师的苦心,哪怕工作再辛苦教师也会乐在其中,物质贫乏可以用精神的富足来弥补。

因为“生本主义”的推行,教师已成高危职业,教师的任何教育工作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师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此教育面对众相学子,只能是“春风化雨”式教育,遇到个性较强的学生只能“哄”,哄不过去就束手无策,教育的“无力感”让教师找不到幸福的感觉。近期,新闻报道了多起“弑师事件”,其根源是什么?总不能又归咎为教育问题吧。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应该享有教师应得的权利,如果这份“权利”在社会上形成自然风气,“尊师重教”才落到实处,教师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然,还有不能免俗的工资待遇,如果教师的生活水平高了,社会地位就会随之提高,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二、获得单位领导的关心

教育教学是一项琐碎而繁重的工作,每天要面对学生生活与学习上的诸多问题,思想压力很大,领导同事之间和谐相处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找到愉悦的感觉。教育教学包含的工作项目很多,如备课、上课、作业、檢测等教学常规工作,还有学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等隐性工作。老师所做的大量工作并非立竿见影的显示出成果来,这是教育性质决定的,领导要看得见教师的付出,要从长远的教育效果去评价老师的工作。领导对老师的评价也要借用教育评价规律:“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领导的赏识和鼓励可以鼓足老师的干劲,激发老师们致力教学研究的热情。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能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领导可以定期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调研,发现教师的教学亮点予以表扬和推广,为教师的成长做好坚实的后盾,让教师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除了正常上课以外,小学生进校门后的一切事务都需要教师来帮忙处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室内的卫生都要老师来打扫,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更不在预设之内,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并不能以时间来衡量。领导要具备一双慧眼,及时关注老师的精神状态,了解老师的家庭情况,关心老师的工作和生活。领导的关心问候,会让老师感到亲情般的温暖,幸福指数当然会提高。

三、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

老师在交际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家长,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影响着教师的幸福感。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在家里养成的自傲性格可能会带到学校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是集体学习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家长能够理解老师的工作,那么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工作幸福的起点。教师与家长的适时沟通是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沟通的方式很多,可以是面对面谈话,可以是电话交流、可以是微信聊天等,只要家校之间以诚相待,教师就可以感受到被认可的幸福。

如学校可以开展“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家长如果有时间可以报名参加与学生“共听一节课”的活动,全面了解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艺术,与教师共同交流,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可以站在同一战线,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在教室里坐一节课,可以充分了解老师组织课堂的过程,从知识的传递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感受教师工作的琐碎和辛苦。家长的感同身受可以有效提高对老师的认可程度。家长对老师的理解是老师工作幸福的支点,也可实现办“家长满意教育”的目标。

总之,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整个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精神层面的问题,选择了三尺讲台就选择了奉献,但是这种奉献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要得到外界的赏识。社会上对教师工作要有相对客观的评价,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老师就应该是道德规范的“标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对一线教师更应该多一份“人文关怀”,让教师们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团体的力量。家长与教师交流时应该多一份理解和认可,让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教师带着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去工作,教育教学才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方辉.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学术研究. 2011(06)

[2]李永涛.浅谈校长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04)

[3]王克胜.影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1)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幸福指数教师职业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