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练习设计中教学评一致的实现

2018-03-19 07:41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维也纳课文儿童

教学评一致一是针对教师与命题者而言,是指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命题者的命题保持一致;二是针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目标、行动、评价三者之间衔接的一致。[1]

一、教学评一致的实质

首先,教学评一致是一种目标驱动的学习,制订精准、适切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师的教学、儿童的学,以及进行后续的评价。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教学目标为“学习品读刻画人物的言行、神态表现其内心情感的写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紧扣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后练习评价的设计。

【教学】在预习时,我们发现彭德怀是爱他的大黑骡子的,看看课文叙述,文中有“爱”这个字眼吗?那你是从哪里读出这种爱来的?

【练习】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_________……此时此刻,他的眼前似乎浮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他在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通过练习引导儿童关注彭德怀“摘下军帽”的动作,并想象其内心语言,体会刻画动作、表现情感的写法。

其次,教学评一致体现了为儿童学习的理念。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思维的空间、活动的支撑、意义的发现、关系的重建、经验的改造的。教学评一致体现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学习为本的理念。教、学、评三者中,教、评都是为学服务的。因此,当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教师就要思考我们的教学以及我们的评价应怎样促进、巩固儿童的学。

如《秦兵马俑》:①文中有一个词概括兵马俑的特征___________。为突出这个特征,作者不仅写了所见,还写了所想,请用“____”分别画出。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②用这种方法写上一段话。

练习为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研讨的话题:“讨论作者是如何根据所见展开合理想象的,针对每一种俑的想象是怎样做到合而不同的。”而在后续的单元测评中,建议引入《月光曲》或《蟋蟀的住宅》设计相关读写进行迁移练习,以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

再次,教学评一致是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实际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固化了哪些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评价的练习检测反馈,我们能调控教学实施过程,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内化、迁移等训练,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一致是追求有效的教学,只有将评价纳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统筹考虑,实现为学习的评价,才能使评价也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的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

阅读能力是一个整体框架,它是由不同的能力综合构成的。其中,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必须关注五大关键能力的培养,即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反思、创意运用的能力。[2]这样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评一致的有效练习中习得。

1.设计促进知识与能力螺旋上升的单项练习。练习虽然是以单个的题目形式出现,看似彼此独立,实际上题与题之间应该有密切的联系,哪些在前,哪些在后,哪些在同一层次上,这些都应加以考虑。

比如,第四单元中,《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4学写参观记》等课文,基于“方法与过程”的维度有“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学习合理表达参观感悟”的教学目标;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通过了解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体会创造者的勤奋与智慧,产生以世界为教科书的渴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后练习:

第一,知识记忆型练习:

(1)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并选择其中的几个写一段话夸夸本单元的一处景物。

举世闻名__________享受盛誉__________

惟妙惟肖__________绝无仅有__________

金碧辉煌_________巍然屹立_________

我想夸夸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单元位于_____的秦兵马俑,位于_____的金字塔、位于________的维也纳、位于__________的千佛山、大明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喜欢___________(填特点)的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能力内化型练习:

(1)在《埃及的金字塔》中,从“70多座”可以看出_______,“146米多、40层”写出______,“10万人、30年”告诉我们_______,而“几千年”“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则表现了_________。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写出了金字塔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自我梳理:本单元的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合理地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勾画例句、列表整理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课文 说明方法 例句摘抄 好处

(3)合作展示:

A.校园刚刚经过改造,很多地方焕然一新,请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写一段话介绍校园一角。

B.世界上有许多值得我们一游的名胜古迹,你向往何处,可以查找资料用学过的方法简单地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处。

2.设计体现综合运用的主题练习。

(1)问题探究式练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月光启蒙》可以这样设计练习:①“发愤”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与资料说说课题为什么不能改为《司马迁发奋写史记》?②《月光启蒙》这篇课文选自作家孙友田写的《母亲启蒙》,编者将题目改成《月光启蒙》有哪些好处?

以设计精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火种,以问题搭建学生探究行动的支架,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阅读感悟——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问题探究式练习设计中如何精心设计一个有思维空间的问题,或一组有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点一点地实现学习目标是关键。

(2)文学鉴赏式练习。通过文本细读,获得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就是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语文学习的较高境界。比如,《望月》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画出小外甥的话,结合文字说说小外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②尝试将小外甥的话改编成一首小诗,读一读。

改编的小诗让学生品味小外甥语言中的诗意与童趣,使师生都置身在美妙的月夜中。接着,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文本的鉴赏,可以品析文字,感受遣词造句之妙;可以展开想象,体会文字的意象美;可以关注背景文化,结合文字深化理解。

(3)关注生活式练习。①学了《古诗两首》,你想用____________,赞美南京的_________(地点)的春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映子觉得爱如_________,她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它________的特点;而我觉得爱如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这样的爱。

——《爱如茉莉》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关注生活式练习为儿童的感悟提供一个鲜活的“情境场”,着眼于课内,延伸向生活,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升语文能力。

(4)个性表达式练习。①祖父的园子_______的特点给童年的萧红带来无穷的快乐。生活在城市高楼大厦中的你也希望有自己的秘密花园吗?在那里________是__________的,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的,就像______________。我呢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祖父的园子》

②长征中,红军战士克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困难,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战役,我想对参加长征的彭德怀将军说___________,想对参加“四渡赤水”的战士们说________,想对站在六盘山上遥望的毛泽东说_________。班级将组织同学们看“崔永元重走长征路”,请你试写一段推荐词。

个性表达式练习以课文的某一个片段为读写结合点,选择恰当的写作技巧,点拨相宜的组织思路,引导学生模仿、借鉴,通过读写结合、读说结合,最终实现能力的迁移。

3.设计加强对学习过程引导的练习,即主题研究式练习。比如,针对《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对维也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你还对哪一方面的问题比较感兴趣?讨论,拟订小组学习方向。《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都”在字典上有以下解释:①大都市;②一国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③美好;④总;⑤居;⑥首领、头目。结合研究成果说说你对“音乐之都”的“都”的理解;研究了_____通过____方法收集的资料有_________。对照课文,我发现“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都”有___________含义。

通过主题研究式练习,学生结成学习伙伴搜集文字、图片、音乐影像或评价资料,从地理位置、历史、名人名曲、城市日常生活、音乐盛典等方面开展研讨。在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维也纳给了音乐家心灵栖息的家,使无数音乐大师实现了自己的音乐价值,是一个生活、生命都熔铸着音乐的圣地。因此,音乐之都的“都”是大都市,含有发祥地、发源地的深层意义。

在“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下,我们可以认识到练习与评价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的一个辅助环节,也不是一个人教和另一个人学之外,等待第三个人评价的孤立的环节,它们应该紧密结合,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因此,教师应以“教学评一致”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精心设计练习,有效促进儿童学习。

猜你喜欢
维也纳课文儿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图说
柏林维也纳打嘴仗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