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生态研究综述

2018-03-26 10:48秦海燕
法制与社会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研究综述民主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诸如行政生态、政党生态、网络政治生态、组织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以及地方政治、基层治理等民主政治生态内容,分析和评价民主政治生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思考当代中国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建设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新课题。

关键词 民主 政治生态 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招标项目“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及能力评估研究”(sk2014A015)、2015年度安徽大学廉政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公开招标重点课题“村级权力生态运行的法治化路径构建研究”(ADLZFZ15ZD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秦海燕,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180

民主政治生态是指一个政治体系中的各种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按照特定的“生态位”的要求,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均衡、有序状态。民主政治生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政治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跨学科领域,并日益占据当代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现代化发展关键时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

国外自1947年美国学者J·M·高斯首次将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引入政治学以来,以F·W·里格斯、J·S·科尔曼、D·伊斯顿等为代表的学者就政府生态理论、政治系统理论及政治系统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心理生态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提供了一些研究概念与范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特别是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1961)、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20世纪70年代)、国际绿党组织及绿色生态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等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生态学的学科形成和对政治生态发展的实证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生态理论与全球治理、网络治理、地方治理、民族关系或族群关系变迁等的研究日益相连接,开拓了政治生态研究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沪宁、王邦佐、刘京希等学者较早对政治生态相关概念和问题展开了研究,在一些著述中对行政生态、政党生态、国别政治生态、地区政治生态等领域均有所涉猎。代表性著作有王沪宁的《行政生态分析》(1989)、王邦佐等主编的《西方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和《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2000)、刘京希的《政治生态理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2007)。作为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政治生态学著作,《行政生态分析》主张借用生态学研究中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一步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圈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实现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系统的目的。王邦佐等人編写的系列著作则是尝试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政党制度的专题研究。刘京希的专著着重从生态学视角一般性地考察政治现象,力求构建以政治系统为核心、政治-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政治生态理论体系,是近年来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生态研究著作,引起了学界的较大关注。

近年来,将政治生态作为政治学领域的一个专门概念加以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运用生态学的生态群落、生态平衡、生态多样性、生态链、生态圈等理论开展网络政治生态、社区政治生态、县域政治生态、地方政治生态以及政治制度生态、政治组织生态、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渐渐浮现。陈义平(2009)从分析县级民主生态入手,研究县域民主生态的优化问题。从县级党组织、政权组织、社会团体及其相互法律权责关系和实际运作形态出发,研究县级党委和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人武部之间如何建构“科层分工”结构关系、“职责异构”功能模式和“中心-边缘”权力形态战略,研究县级“内三会”(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与“外三会”(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的民主协调机制;从职能、机构、体制、过程四个方面,研究县级人民民主、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社会民主等多种民主形式的共生互动状况及其绩效,分析在局部存在着的因生态位错位与生态链脱节而导致的县级民主生态的局部失衡情况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以加强县委权力公开运行的民主制度生态建设、以理顺党政关系的民主组织生态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县级民主生态系统优化;并提出多位阶、多链节的县域民主生态空间整体优化路径,以期通过县级民主生态建设来带动县域民主生态的整体优化。同时,设计出县级民主生态建设绩效评估6个一级指标,即民主制度建设指数、民主制度运行指数、政府作风与廉洁指数、政府效能指数、社会风气与社会稳定指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在6个一级指标下,分别设计了22个二级指标、近百个三级指标。夏美武(2014)则遵循体系-过程-政策-评价这一结构功能分析原理,系统阐述政治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学科地位,客观总结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初步提出构建优良政治生态的实现路径,以及开展政治生态评价的基本模型、主要方法与指标体系等。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考察了基层政治生态系统中生态种群的功能、定位以及种群与种群之间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赵大鹏(2011)指出村级党组织作为一种“组织生命体”,受到农村政治生态变迁的巨大影响。在与农村政治生态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功能定位的不合理,村级党组织在运行中产生了明显的“功能障碍”现象。为了有效克服这一现象,村级党组织必须对原有功能进行调试,实现自身功能的转型。陈潭(2012)主要采取“麻雀解剖”的方式对乡村治理进行经验研究,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故事真实还原和解读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发现与提炼政治生态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逻辑与理论进路。王中华(2015)则基于皖南L村的实证考察,认为在村级组织内部政治生态系统中,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最主要的政治生态(亚)种群,它们之间的政治生态关系对农村良性政治生态关系的构建至关重要。结合个案村的实际情况,构建良性的政治生态关系关键在于建立党的村级基层组织领导、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民委员会执行的新型农村自治型政治生态关系,合理控制农村政治生态(亚)种群数量,同时大力培育其他新型微观自治组织和新的政治生态种群来分担农村基层治理的压力。

二、国内实践探索

民主政治生态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而来的结构性变迁,使得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目标则需要继续扩大人民民主、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政治生活领域更加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国家政治发展层面和地方、基层社会治理层面,都需要从政治生态的视角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并且按照政治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优化发展的要求来理顺各种政治利益关系、增强政治体系运行活力、优化政治发展环境、增進政治文化繁荣,从而推动政治生活朝着均衡、协调、有序、可持续的目标和方向良性、科学地发展。因此,营造优良的民主政治生态,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施治国理政战略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阐述过政治生态,比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等等,不仅将政治生态与政治环境、干部作风等联系起来,还将其与权力运行、机制设计、制度建设等关联在一起。政治生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新视角,为我们开展民主政治生态研究提供了基本依循。

在上述背景下,安徽省委、省政府自2007年开始在国内较早关注和重视民主政治生态建设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于2007年12月接受新华社专访并在人民网、安徽网等重要传媒上发表对政治生态的见解和对安徽政治生态建设的思路、任务和实施途径,省委、省政府在事关安徽发展的一些重大政策、重要文件中都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生态建设提出意见,并于2008年在全省开展了“政治生态建设年”活动。2009年4月,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17个省辖市的政治生态建设进行了调研。“从调研问卷情况看,干部群众普遍对加强政治生态建设表示赞同和拥护,普遍认为我省政治生态总体状况是好的,普遍认为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 2010年9月17日,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深入谋划“十二五”的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十一五”以来的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原因有多方面,“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不懈地优化政治生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凝聚加快发展合力,营造迅速崛起氛围,全省上下发展的信心更强了,精气神更足了。这必将成为‘十二五发展的强大动力。”

安徽省开展民主政治生态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和活动,在全国逐渐引起了更多的关注。随后,国内其他省份的党委政府也纷纷效仿,提出要开展民主政治生态建设。如广东省2010年对政治协商和政治参与重定规程,注重民主概念、权利概念中的实际内容,注重就重要公共利益、公共事务进行的协商,并且利用有效的程序设计逐步实现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促进了广东的民主政治生态建设。江苏省2011年在城市化进程中完成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方面的“民主生态建设”的原始积累,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社区民主建设中民主权力良性循环的“民主生态系统”的形成。全国各地推出的一系列民主政治生态建设新举措和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建构和谐社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理顺政治内外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各地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民主政治生态建设路径往往指的是政治环境生态建设,将民主政治生态看作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其实,政治生态与政治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政治生态环境是政治生态的外部表现,属于“政治外部生态”,而政治生态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政治内生态”,它包括政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生态化、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行为的生态化、政治运行过程的生态化。因此,这样的路径选择往往会导致对政治制度生态、政治组织生态、政治过程生态等政治“内生态”的忽视,没有能抓住民主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

当然,近年来安徽省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主政治生态建设。在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从严治党,从严抓思想、抓管党、抓执纪、抓治吏、抓作风、抓反腐,营造了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如亳州市探索建立党建工作季度督查调度制度,压紧落实各级党委抓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合肥市蜀山区创新引入“互联网+”手段,创建了“锋领蜀山党建云平台”,实现了党员管理信息的畅通交互,解决了党员管理难的问题,有助于基层党建的提质增效。合肥市包河区则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功夫,构建了“两应型”基层党组织,做到对群众的需求“有求必应”、在群众当中“一呼百应”。通过打造“‘八小时之外党员先锋站”、“‘春风里·红色驿站平台”、“红周六·先锋行”、“居村小微权力清单”、“聚合工程”等特色党建品牌,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协调各类人员、组织、资源和能力,广泛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实现民愿,适应了当前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要求,构筑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优良的基层政治生态,塑造了风气正、人心齐、干劲足、事业顺的良好的发展生态和社会生态,赢得了党心民心,使得党风政风民风展现出新气象,从而为美好安徽建设积聚了强大力量。

三、结语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民主政治生态的研究,拓展了政治学的生态分析思路,丰富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创新了政治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为在实践中推进民主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我国部分省份对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建设的倡导和推进,为深入开展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研究样本和借鉴资源。但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较明显,表现在:一是国内外学者关于民主政治生态的研究,仍局限于某个局部的研究,或行政学方向,或政党制度专题,或只是对政治生态概念的介绍和对政治生态观的一般性阐述,在学理上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政治生态理论框架,未能建构起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生态学理论体系。二是缺少对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建设这一实践领域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运用政治生态的基本理论框架来解读当代中国的地方政治生活现状、揭示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建设路径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成果很少。三是更缺少从实践中提炼出一套可行的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建设能力评估体系,从而不能有的放矢地为地方民主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实证分析和决策咨询。

当代中国的现实政治迫切需要学界致力构建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民主政治生态理论体系,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关于区域、地方和基层的涉及不同层面的、立体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进而为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各层级的生态发展提供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由此,可以建构以政治学学科为主,融合社会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组成的基礎性、前瞻性的创新研究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考察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现实,创造性地设计一套政治生态理论框架体系,提供一个崭新的政治生活分析模型和政治生态评价体系,来分析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发展中的区域政治生态、地方政治生态、基层政治生态状况,进而为各级党和政府加强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注释: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培育风清气正环境.领导文萃.2009(17).

http://www.ahtv.cn/News/ahxwlb/2010-09/17/cms202113article.shtml.

参考文献:

[1]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常杰.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6]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Hoboken:John Wiley &Sons;,Inc.,1967.

[7][美]A·麦肯齐.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美]R·M·梅.理论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9][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美] J·S·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1]彭勃.路径依赖与治理选择: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2]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13]樊红敏.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黄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卢福营.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6]陈潭.治理的秩序:乡土中国的政治生态与实践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8]陈义平.县域政治生态建设及其绩效评估//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创新兴皖:观念、体制、路径”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

[19]赵大朋.城乡统筹背景下村级党组织的功能转型与定位——基于政治生态系统的分析.天府新论.2011(5).

[20]王中华.论农村基层治理中良性政治生态关系的构建——基于皖南L村的考察.运城学院学报.2015(2).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研究综述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