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2018-03-26 10:48王晨
法制与社会 2018年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意识形态思想政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在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伴随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频发,学界愈发关注这一问题。因此,梳理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现状并展望其未来趋向,一方面是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高校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KYZZ16_0296)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王晨,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12

随着产业革命的持续深入,我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之时,“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也暗流涌动,以不同途径和方式向我国渗透,竭力挑战或冲破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得到学界的重视。故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现状做个梳理与展望,以期研判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引导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7年,研究历史较短,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目前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何谓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研究仍不够完善,甚至于是对网络舆情特点内涵机械性的延伸。诸多学者虽都曾尝试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下过定义,但都未达成共识。目前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大致分为三个方向:

其一,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围绕某一焦点事件在高校网络空间内流传的,青年学生对该事件的评价、态度和情感的总和(李育全,2010;吴勇,2011;潘清泉,201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及高校网络的范围限制。

其二,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与高校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与观点(王健,2009),强调高校在网络舆情中的核心地位。

其三,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及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事物态度的总和(张鹏程,2009),注重高校对外和外界对高校两个层面,此类定义较为系统全面。

(二) 何为高校网络舆情

自高校网络舆情逐渐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以来,众多学者都试图深入剖析其基本特征与运行规律,一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潘清泉、韦慧明,2012)、多样性、无序性(周瑛,2011)、主體复杂性(杨娇,2017)等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又展现出移动泛在化、强互动性、碎片化、群体极化(陆优优,2015)等新的特征。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规律,一般认为具有发端、扩散、爆发和衰减四个阶段(彭湘蓉,2013),随着微文化的快速发展,其运行规律也逐渐具备了酝酿、诱发两个阶段(李恭园、黄惠丽,2014)。

二、思政教育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的领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最先得到思政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见解,其观点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舆情对传统思政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及思政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两方面。

其一,网络舆情新特点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苏云升、周如俊,2005),围绕网络舆情的工作内容、方式、手段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带给思政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提出思政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的五个办法(汤力峰,2007)。一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开辟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形成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合力,同时也在挑战着传统课题教学模式、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蒋笃君,2015)。

其二,指出思政教育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要做到以人为本(王济伟,2005)。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从青年学生的群体性、价值观可塑性及网络舆情的情绪化、丰富性和多元性等方面强调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任永梅、刘秀伦,2010),同时强调转变旧的思政教育观念,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李方裕、杨霞,2011),主要方式包括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孙伟,2015)。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周伟,2014;李洪雄,2017)、AHP层次分析法(邓尚民、董亚倩,2012)、心理学理论(卢宁,2016)、反沉默螺旋理论(黄俊燊,2016)、议程设置理论(路遥,2015)等切实加强思政教育话语权及高校网络舆情工作。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措施研究

如何正确有效把控高校网络舆情既是相关研究的现实目标,也是重难点所在。此类研究颇多,但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包括预防与应对两方面:

(一) 舆情引导策略研究:重在预防

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1.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以人文关怀为视角,培养其价值认同、“慎独”精神、甄别能力、网络道德,同时注重其个体差异、心理交融(王兴国,2014;王永灿,2013)。

2.以高校网络舆情相关工作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其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为引导者提升工作能力给出建议,要求丰富教育内容、强化网络舆情建设效果(马松海,2013;陈忆金、李伟东,2013)。

3.以高校整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强调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曹银忠、许方圆,2012)。

4.以高校网络舆情本身内涵为研究对象,研判其生命周期和运行规律,进而依据时间、空间、主体、类型、动力等进行引导(段洪涛、于子淼,2015)。

(二)舆情危机处置研究:重在应对

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突发时,一般遵循信息搜集、信息研判、舆情应对的逻辑理路。有学者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动态监测多平台网络舆情数据建立数据库,实时进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徐萍,2016),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评估,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時钟平、唐学庆,2013),以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特征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热力学熵理论构建了五力模型,阐述高校网络舆情中五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张义庭、谢威,2012);还有学者依据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构建了多维信息采集、别类分析、应急预警、报送反馈、三次干预及研判防控六位一体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李景升、黄华龙,2013)。

四、研究不足与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研究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亟待完善加强:

(一) 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完善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这一研究课题发展历史较短,没有充足的现实材料、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基础理论尚未成熟,现有理论多是对原有舆情、舆论理论在互联网时代新特性的简单描述,不能抓住网络舆情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更无谈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和特征,故存在诸多争议和空白。同时由于国外的国情、社情的特殊性,导致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难以借鉴,因此理论研究仍有待完善。

(二)多领域交叉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将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计算机技术学、信息传播学、教育心理学等结合研究的方法已得到众多学者认可,但由于学科限制,思政教育工作者难以很好掌握计算机技术学和信息传播学,计算机方面的学者又没有足够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导致多领域交叉研究成为一个难题。2013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网络舆情分析师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序列,这意味着专业高校网络舆情研究队伍渐将成熟。

(三)舆情管控策略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

我国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的探讨虽已不少,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依旧频发,可见其可行性与实效性。目前大多研究还停留在罗列现象、问题和实践试验阶段,一方面没有挖掘出其深层次原因和规律性舆情态势,另一方面结合高校实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扩大总体过程进行研究的科研成果还不够丰富。故此,亟需切实加强相关实证研究,提出可行、有效的管控措施。

因此,基于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紧抓意识形态领导权背景下,探思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特征,明晰高校网络舆情成因、类别及表现,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控制措施是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

[3]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7).

[4]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5]王永灿.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引导探究——基于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分析视角.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6]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7]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

[8]齐朝阳、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9]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10]王晨、张乐.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必然性观念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2).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意识形态思想政治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