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

2018-03-26 10:48康威
法制与社会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犯罪大学生

摘 要 大学生犯罪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预防大学生犯罪作为其重要的责任使命,要坚持大学生群体教育和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并轨预防途径,通过加强“三观”、法制教育以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体系,从而做好大学生违法犯罪防范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 犯罪 思想政治 教育

作者简介:康威,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17

当今时期,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青年有机会接受大学高等教育。但是,作为新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一些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多,这更是反映出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时存在众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精神层面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预防工作具有较大的缺陷。笔者通过对此类犯罪的研究,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和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从我国刑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谓大学生违法犯罪,其实就是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且具备刑事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因为自己的过失或者是直接、间接地故意对某一事件产生较坏的影响,违反相关法律以及法规,最终破坏他人或者是社会的合法权益所导致的危害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下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探究预防对策,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防范违法犯罪,促进校园、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着长效的意义,也巩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情况及其特点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情况

自从步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迅速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教育的规模以及数量两个方面,由此所带来的就是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这对于提高国家的国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违法犯罪的不良事实却也一步步地渗透进了这个群体。本着真心想要掌握高校生犯罪的真实情况,本人认为可以从大学生犯罪数量以及犯罪类型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

高校生犯罪的数量是由犯罪的立案情况以及犯罪的人数两部分组成。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刑事立案与刑事罪犯数量持续攀高。据保守估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实际数量远比相关部门所做的一些统计数据要多,因为当面对大学生违法甚至犯罪的情况时,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公安、司法部门,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学生采取相关的教育措施加强教育,给予纠正的机会,符合法律的前提下选择了不立案,因此这些数据自然没有出现在统计的数据里面。

当前时期,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以盗窃和打架斗殴占比较重,尽管如此,这其中更是发生政治犯罪以及故意杀人甚至是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等众多恶性事件,虽然这一类案件很少,但是对于社会的危害却是极其重大,不可小觑。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情况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犯罪具有规律性、多样性、突发性、智能性等特点。 除了这些已知的特征之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还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1.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现实中,即使高校生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刑法。但是只要没有产生恶劣的后果,那么绝大部分的大学就希望采用教育的途径来展开,与司法机关协商不予启动案件程序,避免通过司法手段解决问题,从中可以得出刑事案件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犯罪数量真正减少了。

2.高校生违法犯罪的种类比较集中

在高校生犯罪的案件当中高居首位的一直以来聚焦在侵犯财产案件,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盗窃罪。犯罪的地点主要在教室或学生公寓,犯罪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现金或以iPh one,MacBook,自行车等其它财产的形式,这种罪行的目的是虚荣心地享乐或是自私地满足,有一定比例的伤亡事故是有意或无意的殴打他人的。此外,为了规避就业压力,还存在篡改学术体系学术成绩,伪造重点大学学历证书等违法行为。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主觀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够促使出现特定的行为。导致高校生出现犯罪的原因更是如此。为此,应该从主观以及客观两个层面来对犯罪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一)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

大学生产生犯罪行为的客观原因主要会对他们所展现的行为以及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为高校生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奠定了外部基础,起到随机性的作用,这主要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个层面的教育环境有关。

1.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为高校生展开违法犯罪提供了条件

现阶段,在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众多社会顽疾也日益凸显,例如黄赌毒,很多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贪图享乐,亦或者是陷入了自己构建的虚拟梦幻的网络世界不可自拔,更有甚者单纯追求刺激,坠入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自知地踏上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尤其是大部分的高校都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位置比较偏远,周围的治安以及交通更是令人一言难尽。学校周围存在众多帮派以及黄赌毒等肮脏的现象,一些迷信算命的活动亦是层出不穷,聚帮打架以及偷窃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这一种混乱的大环境会导致学生的思想行为日益堕落,走向消极化,更为严重者还可能触犯法律,走向犯罪的不归路。

2.家庭结构不完整以及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出现缺陷

绝大多数走向违法犯罪深远的高校生都具备着人格层面的缺陷,而产生这一方面缺陷的原因更是与家庭结构以及教育缺失息息相关。一方面,家庭的破碎使得学生从小就不会形成完整的人格。比方说,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这样孩子就无法得到父母的直接照顾,这些孩子的成绩可能是最好的,但是,并不完美。长期的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比那些在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起来的人更容易经历心理障碍,面对同样的事情,他们可能会过激。另一方面,家庭缺乏教育。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竞争加剧。许多家长由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忽略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教育,或采取一味地迎合溺爱和千篇一律地打骂,更有甚者,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身上。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出现极大的伤害,最终很容易使得孩子产生叛逆以及攀比的心理,此时,一旦孩子自身的需求无法通过正常的手段来得以满足,那么就会铤而走险,最终出现违法行为。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滞后

我国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从学生们刚上小学开始就对他们展开道德层面的教育,之后,更是格外关注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但是,从实际现状来看,不少高校重视度仍达不到要求,口头上大力宣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无论是相关经费方面的投入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长期建设等均被社会边缘化。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力度薄弱以及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忽视了自身素养的建设。一旦缺乏老师及时的引导,高校生仅能通过别的途径来取得精神上的慰藉,比方说在虚拟游戏当中发泄自我,如果发泄的尺度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就很可能踏上了违法犯罪不归路。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

众所周知,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上述所分析的客观因素只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外部成因,具备偶然性的作用。所谓内因,就是使得高校生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观因素。如果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心理上发生扭曲抑或是对别人的生命以及财产进行轻视的时候,可能采用一些不合法的目的,犯下罪行并不奇怪。实际上,我国大学生的个人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的匹配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大学生公然挑战法律权威,或者因为无知触及犯罪行为,也是存在着一定的比例的。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预防大学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使教育的目的以及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是避免高校生走向犯罪深渊的必要保障。在对待新时代的大学生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中的功能与作用,推进实效性。

(一)切实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如果高校生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坚强的理念作为支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的话,那么就可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种隐藏性的风险,甚至长期下去会发展成为一种违法行为。因此,在对高校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新时期的现实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并将这方面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思想教育以及管理活动当中。

作为高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措施,理想信念的教育需要教师将当前高校生的现实需要作为落脚点,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共产主义理想观念。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树立法律信仰

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时代精英,在未来的号召下,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法律信仰。然而,许多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他们虽然能够大体的掌握法律的相关知识,但是却无法对法律的定义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学生们在信仰法律的同时却严重质疑着法律所能发挥的作用,在重视自身权益维护的同时却漠视他人乃至国家的相关利益,上述不一致也反映了思想和行为的不一致,从而更有可能违法。因此,法学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重要。

第一,在新生入校时进行大学生管理制度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加强督导,稳中有序地引导在校学生的行为。

第二,学院可通过宣传展板、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宣传法律法规的力度,已经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要充分依托本校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引起广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让法律拉近心灵的距离。

第三, 對于当前社会当中所存在的众多司法腐败的情况,学院一定要在正面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们有一个深刻而科学的认知,避免由于认知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对法律的认同意识降低,乃至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当前大学生群体里,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有着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应通过有力的措施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卫生知识。建立学校、院系以及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体系,进行动态教育的全面监控。开设心理慕课或者专题心理讲座,开通心理咨询平台或者心理咨询热线,做到有问题早发现,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帮助大学生排除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大学生通过合理地交往,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纪洪娟、唐辉.大学生犯罪与学校教育的改善.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冉旭辉.从高校大学生犯罪行为探讨高校德育问题.长江丛刊.2017(19).

[3]员宁波、王永平.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赵晓娜、潘潇、于思佳、王齐鹤.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犯罪的探究与预防.民营科技.2017(4).

[5]程锡俊.对学校教育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4).

[6]冯树梁著.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7]张莎.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探析.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2).

[8]贾红英.从学校因素分析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9]王嘉伟.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

[10]杨先永、王辉.从高校层面预防大学生犯罪探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犯罪大学生
Televisions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