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2018-04-01 13:36万肖晨昱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225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桑植县桑植谱系

万肖晨昱(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一、桑植民歌调查实录

桑植民歌起源于桑植先民日常生产劳作中所唱的歌谣,距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加上别具一格的衬调、衬腔,彰显出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然而,随着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她被列入我国第一批急需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了探寻这一古老艺术的踪迹,笔者采访了桑植民歌国家级传承人向佐绒民歌手陈召炯张巧珍陈玲玉,宋云辉等,了解他们演唱传承桑植民歌的往事。

二、桑植民歌发展历程

回顾桑植民歌的历史,确切的记载可追溯到2000 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歌谣,屈原《九歌·湘君》中载“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和《九歌·湘夫人》中称“沅有芷兮澧有兰”。其中“沅”“澧”分别指“沅水”和“澧水”,二者均源自今之桑植,上古史称“古西南蛮地”。《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了汉代桑植土家族英雄相程,其中的“鼓噪”就是“蛮歌”,即今之桑植民歌。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唱着《马桑树儿搭灯台》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清代,桑植民歌更加普及。大革命时期,贺龙建立了以桑植为核心的湘鄂革命根据地,各地民歌随红军进入桑植,为桑植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新中国建立以后,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桑植民歌,出版有多种桑植民歌集,收录曲调10000 余支。其中《马桑树儿搭灯台》《太阳出来照白岩》《叫我唱歌就唱歌》等数十支经典曲目唱响京城,得到历届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涌现出尚生武、向佐绒、谷彩花、黄道英等一批杰出的桑植民歌手。2004年,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震撼国际音乐殿堂;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被国务院宣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桑植民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桑植民歌的谱系传承保护

“传承”的主体是传承音乐文化的人。桑植民歌传统的传承方式有家传和师传,传承谱系有十支之多。传承谱系的确立对于理顺桑植民歌的传承关系、发展脉络,展示和保护桑植民歌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5年,桑植县文化局对桑植县境内的民歌手进行全面普查,归类,划分为以下十个传承谱系:(一)戴福香谱系、(二)娄菊香谱系、(三)向宏治、(向法真)谱系、(四)谷兆庆谱系、(五)金岸武谱系、(六)谷志壮谱系、(七)钟学芝谱系、(八)朱耀榜谱系、(九)尚立武谱系、(十)向佐绒谱系。谱系中的传承人从 19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跨越了两个世纪,在这十支桑植民歌传承谱系中,向佐绒谱系位列第十,是现在桑植最年轻也最活跃的一支传承谱系。向佐绒的传承继承了传统的家庭传承,也扩大了师徒传承的面,既继承了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又开创了录音、记词的现代传承方式。

例:向佐绒的继承与家传

向佐绒,1958年 6月出生在桑植县人潮溪乡红旗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对向佐绒学艺经历进行访谈时发现,她最初对桑植民歌的认识缘自母亲的传唱。2018年1月 29日上午十点左右,笔者在张家界向佐绒的家里对其进行采访,对话如下:

笔者: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民歌的呢?

向佐绒:很小噢,可能也就一两岁吧,我妈教我唱过一首儿歌,到现在都还

记得,是这么唱的“黑八哥,红嘴嘴,我在娘家做女儿,爹舂碓,妈磨磨,一夜忙到半夜过”。

笔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民歌呢?

向佐绒:那时候我妈在干活的时候嘴里总是哼唱着小曲,我听着很好听,时间长了,也会哼唱那些调了,晚上睡觉前,我妈会给我讲红军和贺龙的故事,有一首贺龙儿歌是“大灯笼,小灯笼,编个灯笼送贺龙”。从向佐绒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向佐绒最初对于桑植民歌的认识缘自她的母亲,由此可见,家庭中的女性在艺人学艺中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她们伴随家务劳作的哼唱让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优美的民歌曲调声中,这样的熏染不啻是一种早期教育,培养了后一代对桑植民歌的热爱。

1976年,向佐绒招工到了桑植县花灯剧团,担任歌唱演员,从此走上职业演唱的道路。随着演出机会的增多,她开始意识到她应该要学习演唱更多的民歌,于是开始有意地学唱更多的民歌。随后跟随更加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开始了民歌的搜集传承和教育。

1996年,向佐绒正式调到张家界市民族艺术团,认识了黄道英,在团里的接触和一段时间的共同演唱工作,向佐绒觉得黄道英是作为桑植民歌传承的优秀人选。

笔者:当初,您是怎么看待黄道英,选她作为接班人的呢?

向佐绒:我看她有灵气、嗓音条件也比较好,当时就是希望让她成为我的接

班人,有意为她重点辅导,对演唱的技巧和对歌的理解以及处理方法,我毫不保留地教给她,我们俩在一起常常因桑植民歌而陶醉。和她在一起有话可说,有歌可唱。我也需要有人去欣赏我、认可我,她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我觉得她可以将桑植民歌发扬光大。

从1996年到现在,向佐绒也一直在从事桑植民歌的教育和推广工作,还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桑植民歌的讲座,以及电视台关于桑植民歌专题的录制演唱等等。

结语

向佐绒传承的特征表现在:口传心授、谱传字教、舞台表演、音像制品、电视新媒体等多种传承方式于一身,自然传承与现代传承并重。钟敬文曾说过“不要低估了一滴水的分量”,向佐绒就是桑植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她那不可复制的传承历程在桑植民歌传承中极具典型特色,既有个人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传承与保护桑植民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我国“文化产业”中一项艰巨的基础工程,需要向佐绒这样的歌手,更需要各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传”、“承”并发展。桑植民歌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传承发展着,我们相信,无论岁月怎么变迁,那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迷人歌曲会永驻人们心中。

猜你喜欢
桑植县桑植谱系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神族谱系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电子商务 为农产品插上翅膀
邹军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