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斝的起源探讨

2018-04-01 13:36卢可可南开大学天津300350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二里头礼器泥饼

卢可可(南开大学,天津 300350)

一、青铜斝的起源

青铜斝是商周重要的一种青铜礼器,一般我们把它归为酒器。兴盛于商代到西周早期,通常与爵、觚作为随葬礼器成组出现,在西周中晚期逐渐衰落,在墓葬中的出土逐渐减少,地位逐渐降低,以后也消失不见,这可能与其功能的变化有关。关于其形制朱凤翰教授指出青铜斝与爵相似,通常有三足,常见中空,也有实足,且足与腹部有明显界线,腹部为鹅卵形状,腹部有一鋬,敞口平面为圆形,杯口有两柱。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有其出现、发展的过程。青铜斝的起源、发展及演变也有它的轨迹。关于斝形器的起源,李济先生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认为斝集鬹形器、透底空足、折壁三足陶鬹及带立柱的木器于一体,其柱和鋬的排列也“显然取法于黑陶时代的鬹的结构”1。对于斝有陶鬹发展而来是没有疑问的,但斝口缘两侧的立柱是源于木器的立耳的说法却是不肯定的,至少目前没有相当时期的木容器的发现。相比较而言,斝的两立柱由陶鬹口沿两侧的泥饼饰演变而来有更大的可能性。

青铜斝应是由陶斝发展而来,最早可追溯到新时期时代,即海岱地区的陶鬹。到尹家城岳石文化时陶鬹转化为陶斝,再到青铜斝。陶鬹是一种陶制的“口部带流,流的相对一侧有鋬,三实足或袋足的器物”2。虽然有关陶鬹的出土资料较少,但是其发展体系较为完整,并向其它地区传播发展。

青铜斝的首次发现是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同样在二里头遗址三期发现了一件形制与其相似的陶斝,有细长的袋足,口沿上有两柱。在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中,泗水尹家城遗址中出土一件夹砂灰褐陶斝,“敞口,短流,两侧有矮柱,圆鼓腹,把手残断,袋足尖细。腹部划网状纹,颈和足有篦状擦痕。口径14.8~16 厘米”3。城子崖所发现的陶斝虽然残损较为严重,但与泗水尹家城的陶斝形制极为相似,也与青铜斝有着紧密的联系。吕琪昌先生将早期青铜斝与有柱陶斝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形制、大小、陶质、双柱、纹饰等方面论证了岳石文化中的陶斝,认为其与偃师二里头、南关外的陶斝及河南早期青铜器是同一类器物,而且河南地区的有柱陶斝很有可能来自于海岱岳石文化。

南关外期的陶器也有很大的可能是来自于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这一点可以从南关外期遗址中出土陶器的器形及陶质得到证实。南关外期出土的陶器与郑州地区同时期其他文化类型的陶器有着很大的差异,出土的陶器“如厚胎敛口鬲、敞口细腰胖袋足甗、敞口细腰弧裆斝、有流无尾圜底或平底爵、敛口短颈鼓腹瓮和圆饼形器盖等,形制是比较特殊的。同时陶器又以棕褐色的较多。这些特征,与郑州商代遗址二里岗期和洛达庙期的同类器,都有显著的不同。”4在商代文化中层中也发现了与南关外期类似的陶器。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南门外期文化并不属于郑州本土,而应是一种外来的文化类型。对此安金槐先生认为南关外期文化遗址是“从外地迁到郑州南关外一带居住的人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5。我们暂且不论南关外期文化类型是否是随着外来迁入的人群而传入的文化,它是来源于其它地区的文化类型却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我们把目光转向了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南关外期陶器。虽与郑州本土的文化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却与岳石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栾丰实先生也认为南关外期文化陶器是来源于岳石文化的,并对部分陶器从陶质、陶器颜色、器表纹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两者的陶质与陶色相似。在纹饰方面,“绳纹,弦纹、划纹、泥饼、附加堆纹和夔龙纹等是两者共有的纹样”6。吕琪昌先生将岳石文化的陶斝与南关外下层的同类型的陶斝进行了比较,两者同为夹砂褐陶,形制相似,器身装饰刻划纹,口沿上都有两个矮柱,且均为袋足。由以上分析可知,可以整理出青铜斝的发展历程:河南早期青铜斝由陶斝发展而来,陶斝则是源于海岱地区岳石文化的一类陶器,由此归纳出青铜斝由海岱地区岳石文化的陶斝发展而来的第一条线索。

现在,我们来讨论从陶鬹到陶斝的演变和发展。我们所论述陶鬹是起源于海岱地区的器形,此时的鬹形器是有管状流,与盉形器的流很相似。其最早发现是在山东城子崖遗址中,有流无柱。李济先生肯定了两者的渊源关系,斝的“T 字形鋬柱线”7 与陶鬹口沿上流折与鋬弓所成的正角关系是完全吻合的,青铜斝的两个立柱与鋬保持了同样的关系。到龙山文化时期,王油坊类型的陶鬹已发展成平流鬹。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的陶鬹已成为平流,但在流根两侧还有泥饼饰。在永城王油坊遗址中也出土了与平粮台陶鬹类似的器形,也是平流,流的两侧有泥饼。总之,平粮台和王油坊陶鬹在形制上与海岱地区的陶鬹联系极为密切,“明显属于海岱陶鬹体系”8。最终在岳石文化时期泥饼饰也转化为立于口沿之上的双柱。管状流变为平口流,泥饼演化为双柱,这时的陶鬹初步具有了陶斝的形制,在前文所述的中原地区南关外遗址首次出现了陶斝,而南关外文化是由海岱地区迁入的一种文化类型。但是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关于斝的确切的产生地点,我们仍不得而知,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青铜斝是有源可寻的。

二、青铜斝的发展演变

青铜斝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此时期已经与青铜爵以青铜礼器组合的形式出现于墓葬之中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段的南关外遗址中发现了陶斝,并且形制类似,这更说明了陶斝与青铜斝密切的关系。

二里岗期出土青铜斝的数量已经很多,且多与青铜爵成组出土,斝的形制为多平底,锥状空足,体形或瘦长,或粗矮,与前一期相比也有所变化,斝柱较前期有明显加大,部分柱顶饰圆涡纹;柱有后移趋势。三足多为锥状空足,“外表上已分化有明显界线”9。此时青铜斝已多加纹饰,但较为简单,多是在腹部形成一圈纹饰带。在二里岗期东里路的墓葬中出土一件青铜斝,“器身显得短粗,束腰程度亦较差,三足较矮,双柱则较长,并有了菌状柱”10,这些特点与二里头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朱凤翰教授认为在二里头到二里岗期间,青铜斝是有过渡器形的。

殷墟时期青铜斝在墓葬中的出土比例减小,在墓葬中出土青铜礼器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此时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组合以爵、觚为核心,改变了以往爵、斝的核心组合。虽然数量减少,但青铜斝的形式却更加复杂,形式变化主要表现为“立柱增高,柱钮变化多端,且位置多已后移至口缘正中两侧。腹与足明显区隔开来,并演变为凹槽形实足。装饰繁复,纹饰布满器表,并采用复层花纹”11。到殷墟晚期,青铜斝已呈现出衰落之势。此时期出现较多的袋足斝纹饰已较为简单,甚至素面,制造也略显粗糙。

西周时期早期已经很少见到青铜斝。此时期主要流行的是袋足斝和柱足斝,而且纹饰简单,质地也不如前期精良。西周中期及以后青铜斝已经不见。

三、结语

青铜斝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重要器类,不仅其发展演变对研究古代冶铜铸铜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的意识形态、国家政治及社会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研究是必要而有意义的。本文在青铜斝的起源发展方面肯定了其由陶鬹发展而来,并以此为线索分析青铜斝的演变历程。

关于青铜容器从最早的日常生活用器,逐渐演变为青铜礼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早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人们最初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最早的容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容器。同时,人类文明得到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或者说宗教信仰有了变化,关于“礼”有了更为系统深刻的认识,也就是礼制思想的成熟,青铜容器在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渐发生变化,从而演变为用于祭祀和象征地位及身份的礼制性器物。

2、冶铜技术和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青铜容器材质的变化,铸造技术的改进也是青铜礼器形制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3、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统治阶级的进行统治的需要。整个国家的等级和礼制需要具体的东西去承载和体现,需要藏礼的工具。青铜器物具有珍贵性,为少数贵族的专用器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青铜礼器也用于随葬,体现了当时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除此之外,青铜礼器也在国家的祭祀和重大场合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礼制作用。

青铜斝作为重要的青铜酒器和礼器之一,在它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文明礼制的健全与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奴隶社会维持国家秩序的需要,促进了礼制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二里头礼器泥饼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水基钻井液泥饼增强剂及作用机理研究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油基泥饼解除液技术及施工工艺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睡在半空中的泥饼爷爷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固井二界面泥饼固化强度室内评价方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