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阈下《沙漠之花》的三重困境解读

2018-04-01 13:36沈伊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非洲人殖民护照

沈伊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萨义德指出:“理解人类状况的第一条规则,是人类生存在二手世界里。”[1]也就是说,你所了解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经别人主观加工过的信息,是知识、话语无法抵达的真相,不过它们却是最常见的权力样式之一,所以世界上充斥着对知识的加工、权力与话语权的争夺。正如西方人对于非洲的刻画,便是一种融合权力、殖民和主观想象的综合体,是西方这个主体,试图征服、压迫、控制非洲这个客体的产物,是西方重构和施加权威的一种霸权话语。

一、身体困境:附属和凝视下的话语压抑

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21世纪,西方电影中的“非洲”和“非洲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其用异质文化语境来进一步考查西方文明的实验场所,是塑造和完善自我形象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在影片《沙漠之花》中的非洲女孩华莉丝无论是在索马里还是在英国伦敦,都是缺乏话语权并且附属于他人的。在索马里她是附属于自己的父亲,是用来交换牲畜的商品。在伦敦作为一名模特她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凝视,是附属于模特公司。内在的价值观让华莉丝认为只有“只有割过礼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当她在玛丽莲的帮助下终于认清了自己内化已久的价值观,不过是自己族裔的荒唐习俗时,她异常地悲伤。在出逃非洲的时,外婆清楚的告诉她,“只有到了欧洲,才能避免战乱的迫害”。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华莉丝被强烈的西方意识形态所驱使。这些意识形态包括:他们是落后的、愚蠢的、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

西方媒介利用影像将非洲人刻画成一个没有自主权利的附属品,企图通过影像来压抑其话语权。同时巧妙利用非洲文化自身的劣势,拔高其自身文明,对非洲文化进行“异化”描述,而且使广大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生存困境:主体性的匮乏

西方文化在文化殖民之始就开始表述第三世界了,即通过对非洲的表述来为自己的殖民行为提供合法的行径。西方人认为非洲是贫困的、是愚钝的、是需要被表述,被统治的。西方人企图通过想象的建构传达给人们,不是他们要殖民统治非洲,是非洲人需要被统治、被殖民。

《沙漠之花》中华莉丝最终在联合国总部呼吁废除割礼,是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她才明白割礼是落后,是应该被废除的。这也暗示了观众,非洲人是不开化,是需要在欧洲人的“统领”下才能与文明接轨。

人生存是需要主体性的,对于主体性的关注就是对于人存在和意义的关注。我们难以想象,一种无主体性的存在将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当华莉丝因为战乱和逼婚,第一次来到伦敦,因为自己手中的护照,暂时还拥有作为非洲人身份的主体性。但国家战乱爆发,其身份与主体性也开始渐渐“丢失”。这也导致她在英国一直是被遮蔽、被怀疑、被拒绝的。朋友、情人、绿卡这些虽然表面上看似都是华莉丝融入的证明,但其实只是为了加速了她身份主体性的丧失,英国营造包容假象所耍的把戏。她所得到的主体性,也只是暂时与虚构的。她依旧是处于被凝望、无主体性的客体。西方文明最终利用自身的权力,将她以及她所代表的非洲再次殖民。其身份带来的地位与富足的生活,也只不过是文化殖民下的泡影。

三、身份困境:体制规训下的身份迷失

“身份问题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身份主题是文化殖民主义语境中的焦点之一,是文化殖民与非文化殖民争夺的主要领域。”[2]一说到“身份”总要涉及“认同”。“不经过一个认同过程,“身份”总是漂浮不定的”,容易出现身份焦虑。身份认同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人会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安全感。

华莉丝一直牢记着自己外婆的话,“那儿的人会企图改变你,但你要记住你的家乡,没了护照你也就没了身份。”为了加强自身身份的安全感,她将代表其身份的护照,细心的藏于花盆之中,但随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冲击,她开始渐渐渴望获得一个光明正大的身份,她抛弃原来的过期护照,并为了获得英国绿卡以身体作为交换,开始了自己的认同过程。在西方文明的规训下,华莉丝渐渐丧失其自身身份,转而去拥抱其殖民国。

英国媒介利用其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对其自身文化进行包装,将英国塑造成了一个包容性十足的城市。无论是黑皮肤的哈罗德还是黄皮肤的印度房东,尽管肤色不同、阶级不同、语言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英国获得自己的新生活。在媒介文化的塑造下,英国对于华莉丝不再是曾经带来迫害的殖民国,而是处处充满希望的欲望所。白人也不再是恶狠狠的殖民者而是漠视阶级和种族歧视,努力建设平等社会的大英雄。英国通过想象性的建构顺利的为第三国家甚至全世界塑造了一个“个体是可以超越阶级,身份与地位的桎梏,成功完成自我蜕变和社会角色转换的”[3]的理想生存国度。影片中对于非洲的塑造必然是想象性的建构,这种呈现必然是不真实,甚至带有欺骗性的,另一方面,它又必然带给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一种暗示与想象:遥远的非洲就是这样落后和不文明的。

结语

英国殖民者企图通过《沙漠之花》运用影像来隐性殖民非洲,以达到塑造自身大国包容形象。许多后殖民批判者认为,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介文化的塑造下人们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殖民国所带来的文明和理论来观察问题、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在精神深处被殖民化了,看似殖民地人民取得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政治斗争的胜利,却仍然在精神上依旧是殖民国的奴隶。

猜你喜欢
非洲人殖民护照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头顶神功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如果护照快过期,如何保住有效签证?各国规定有不同
2016全球护照排行榜
误解非洲
护照力
没洗脸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