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体检报告单中的“阳性”指标

2018-04-28 00:41
保健与生活 2018年5期
关键词:滴度乙肝病原体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梁淑慧

我们日常体检或身体不舒服时都要抽血进行检查。检验结果出来时,总会有些指标显示“阳性”或者升高,有些人认为“阳性”就代表有问题。其实不同指标的阳性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并不都表明身体出现了疾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梁淑慧帮你解读体检报告中的“阳性”指标。

好“阳性”: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这种情况主要见于一些对人体有保护性作用的抗体的出现,比如乙肝表面抗体。注射乙肝疫苗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若人体有足够的免疫力,就会杀死病毒,并记录乙肝病毒特征,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此时的检测结果就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以后,如果还有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之前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就会中和病毒,使病毒不能感染人体。这些保护性抗体的出现说明人体对这种病毒有免疫力了,身体是健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保护性抗体的滴度会慢慢降低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补打疫苗,让抗体阳性再现。

坏“阳性”:多见于肿瘤标志物

有些检验项目指标阳性对医生及患者的提示意义较大,起到提醒我们做进一步检查的作用,比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IgA抗体、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这些都是目前有证据表明跟肿瘤相关性比较大的检验指标,像EB病毒、IgA抗体跟鼻咽癌的相关性比较大,甲胎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是患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信号,癌胚抗原升高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重要参考数据。这些指标一旦出现阳性,提示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诊或排除。

只需定期复查的“阳性”: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抗核抗体等

有的检查项目在正常人体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比如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抗核抗体等。抗核抗体是人体针对自身细胞所产生的一种抗体,像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体内都会表现出抗核抗体阳性,此时抗体滴度会比较高。但是正常人也会出现抗核抗体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比例也会增加,老年人抗核抗体有2%~4%的阳性率,不过滴度都较低。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是这些项目检测结果显示是阳性,而且滴度较低,也不必慌张,只需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提示病因找到的“阳性”:病原体

身体不舒服怀疑是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如果病原体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说明此次感染的病因找到了,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春冬季天气变化大,儿童免疫力较低,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可能是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这种情况下就要查找病因。当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若抽血检查结果显示为“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或者“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阳性”,就提示这次的感染极大可能是由肺炎支原体或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因找到了,对因治疗,疾病很容易被治愈。

总之,检测指标阳性因检测项目不同解释也不同。体检结果“阳性”莫紧张,要分清情况,坦然面对。

猜你喜欢
滴度乙肝病原体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模型与滴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分析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