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2018-05-14 14:27钱苗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归有光枇杷树

钱苗

【摘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三十五歲的归有光如是淡淡而语,我想他更多的是不愿说,不能说,不敢说。本文就以枇杷树为切入点,去揣测归有光未言之言。

【关键词】《项脊轩志》;枇杷树;归有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扛鼎之作,此文共分为六段,分正文(前四段)和补续(后两段),文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单独成段。作者究竟为什么要种这株枇杷树,又是谁亲手种下的这株枇杷树,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做粗浅地表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为什么要种这株枇杷树

一丈见方的南阁子,垣墙周庭,庭院中杂植兰花、桂花、竹子,庭院中间一株枇杷树亭亭如盖矣。如同桓温所言: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株枇杷亭亭如盖,我之娇妻亭亭玉立。

(一)留观赏

枇杷树,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喜阳,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常用于园林观赏。庭院深深,一方小小的项脊轩,被他栽植兰桂竹木于庭,高洁清幽的植物带给他的不仅是一份美丽更是一份心灵的慰藉。故而,简单直接的理由是留观赏用。何况枇杷树的果实枇杷,具有治肺燥咳嗽功效,这种既可观赏又能够治病的枇杷树,有什么理由不去种植呢?

(二)寄情思

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归有光就是借枇杷树来表达内心对于娇妻无限的爱恋欢喜。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成了情感的触发点,纵使时光流逝,往事依然深情难忘,空留满怀的凄婉惆怅。“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这树长得越葱绿,人的心情可能就越抑郁。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多情”。悼亡之情,正有如此树,生生无已。

作者在《请敕命事略》中回忆了夫妇二人在项脊轩内“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娶到这样一位淡泊名利,善解人意,又爱读书写字的女子,岂不是一件人生的幸事?此外,妻子转述诸小妹的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虽是一句转述语,但却巧妙地映射了妻子以丈夫为荣,对丈夫名声在外的自豪之情。作者借一枇杷树寄予对亡妻的思恋之情,可谓用情至深!

二、是谁种的这株枇杷树

在执教《项脊轩志》这篇文章前,我并没有深入思考“枇杷树到底是谁种的”这个问题,因为教参和教辅资料都将文本译作“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当我在强调“手”这个字的特殊用法,名词作状语“亲手”的意思时,班级竟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谁亲手植的啊?”班级大部分学生讥笑着回答:“当然是他妻子种植的啊”,而我顺势发问:“思考一下,到底是谁亲手种植的呢?”我的本意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先思考再回答问题的习惯,并不是有意否定他们的答案,当我问题发出后,竟有1/3学生将“手植”理解为“归有光亲手栽植的”。课后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同学们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故而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得出是“我的妻子亲手种植”的答案。

(一)语法角度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句话的断句,可以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也可以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前者可补充为“吾/〈于〉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后者则为“吾妻/〈于〉死之年/所手植也”。看似都能解释得通,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归有光全篇都用“余”“予”字来表示“我”,并没有用过“吾”字。在补续中,作者都是用“吾妻”来表示“我的妻子”,所以作者没有必要在文末特意改变成“吾/〈于〉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也是主语一致性的体现。

(二)内容角度

文章后两段的补续,目的是表达出对于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文章倒数第二段先是“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而后“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这一段主要是回忆夫妻二人美好而愉悦的往事,从情感流向上来看,最后一段应自然而然过渡到追忆亡妻的情感表达上,也承接全文悲喜交加之内容结构特点,此其一。其二,最后两段都是在对亡妻的追忆,如若是作者自己亲手种植,那表述的角度势必不合理!

(三)语气角度

郭祥圣在《大语文论坛》上有如下表述“‘亭亭如盖矣是作者深沉的感叹,感叹的是妻子几年前亲手栽植的枇杷树如今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但是她本人却不在了,触景生情,这怎么不令人黯然神伤!归有光就是把这种极深的悲痛寄寓在妻子栽植的一棵树上,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试想,如果枇杷树是归有光自己栽的,他要感叹什么呢?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吗?”

故而,我认为这亭亭如盖矣的枇杷树是归有光妻子在生前亲手种植的,抑或是妻子有意而为之?而今,归有光回忆起来,算是睹物思人!

三、是谁亲手种植之他论

《项脊轩志》中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不知在多少代人心中已将其化为爱情的象征。李民认为这株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植下的,从语法角度而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这句话省略了主语“我们〈于〉”,这样去靠其实也能说得通。更何况对于这个“大类女郎也”的归有光而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读书,同赏月,齐种树,未尝不好!

枇杷本是无情物,今已亭亭如盖矣,在探寻这株枇杷树的过程中,我目睹了一对比翼双飞的伉俪之交的纯真爱情,爱他,就静静的做他近旁的一棵树吧!年轻她已不在,留一株枇杷树,聊以慰藉,风吹枝动,沙沙作响,似在诉说彼此未了的情缘!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归有光枇杷树
枇杷树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校园里的枇杷树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寒花葬志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枇杷树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