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2018-05-14 08:59齐宇琛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传承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山东民歌为例,分析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以《沂蒙山小调》为例,分析了小调的特征以及山东民歌的风格与艺术魅力。以《沂蒙山小调》为代表作的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风趣等特点,反映了山东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等品质。以山东民歌为例,中国民间音乐发展现状较为乐观,从整体上讲是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断被赋予时代的内涵。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进行保护与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扬弃”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使民间音乐能够永葆青春与活力、不断立足于社会实践,必须要对它进行创新,使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断丰富。因此,应树立民族民间音乐保护意识,加强重视力度,加强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山东民歌;传承;创新;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山东民歌简介

(一)山东民歌的特征

山东民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音乐,它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特点,表现了山东劳动人民淳朴、憨厚、勤劳的性格。山东民歌往往以生活小调(代表作为《沂蒙山小调》)最为突出,以及与大自然斗争中表现出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体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如在劳动号子中的《黄河号子》和《海洋号子》最有代表性。

(二)小调简介

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用以消遣娱乐、抒发情怀的一种民歌,属于中国民歌体裁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内容涉及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劳动生活外,人们也需要通过娱乐、休闲、文化活动等等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小调应运而生。不同于山歌、劳动号子那样有场合的限制,小调经过较多艺术上的加工,具有表现感情细腻曲折、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等特点。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民,无论是商人、手工业工人,或者不从事农业劳动不会唱劳动号子的人,也能哼唱出几句小调,由此可见,小调在民间具有流传广泛的特性。

(三)沂蒙山小调

1.创作背景

《沂蒙山小调》作为小调的一种,是山东省的一首经典民歌,山东民歌的代表作品,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1940年时期,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并存,由于持续多年的抗日战争仍未结束,加上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骚扰,这一时期山东地区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而我军在此时也处于一种焦头烂额的状态,既要对外与日军进行斗争,又要对内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爭,在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斗争期间,既要发动武力斗争,又要进行文艺外宣,即利用文艺给他们造成舆论方面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上受挫,这就是《沂蒙山小调》诞生的主要原因。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主要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动势力而得此名,但是当时的《沂蒙山小调》并没有完全定型,之后对它进行歌词和旋律的改变,把反对黄沙会部分的歌词改为抗日战争的内容,赋予其时代性,形成最终的《沂蒙山小调》。

2.产生的艺术魅力与影响

《沂蒙山小调》以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经久不衰,成为山东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茉莉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深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山东的主题形象。在抗日战争期间,它反映了山东人民迫切希望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脱离水深火热的战乱生活的要求,抒发了山东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好山好水好人民的喜爱,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都具有时代性,激励着每一代人勇敢前进。留给后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我们能从中学到坚贞不屈、勇于奋斗、无论何时都不放弃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贵品质。

二、山东民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一)山东民歌的发展现状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直是在发展的,发展现状较为乐观,山东民歌也不例外,但是,一定要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使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山东民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不断丰富,不断被赋予时代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前进,山东民歌的内容一直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歌唱形式,例如目前流传的《沂蒙山小调》,有独唱版本的、也有四声部混声合唱版本的,有大型交响乐风格的、也有爵士风格的,艺术表现力也更加突出与震撼。

(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这是对山东民歌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必由之路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核心观点是“扬弃”,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去伪存真”。对于传动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主旋律的、顺应时代变迁的部分,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山东民歌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扬弃”的观点。

山东民歌中表现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山东人民质朴醇厚、坚强不屈的品质的民间歌曲,如《黄河号子》《海洋号子》等,还有类似于《绣荷包》《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一类表现山东人民淳朴生活特征和抒发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歌曲,需要进行保护与传承,因为这些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在当今社会,山东民歌的传承与传播现状较为乐观,例如在许多中小学音乐课本中都有《沂蒙山小调》的谱子,而且这首歌在很多中小学音乐课中是必修曲目,这很好地提高了山东民歌的知名度,使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能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播,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增强青少年的精神力量。在我印象中,保护与传承山东民歌的一个很好的实例是2009 年山东全运会主题曲《相亲相爱》的广泛流传。2009年全运会开幕式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首歌都很受大众欢迎,大部分人都会哼唱出这首歌的旋律。在这首歌中,加入了《沂蒙山小调》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元素,使这首歌曲充满了鲜明的山东特色,甚至很多外地人都是通过这首歌,才对山东民歌产生了一定的了解。

相对于山东民歌的发扬与保持而言,对于山东民歌中不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已经失去保护意义与研究价值的歌曲,我们应当采取“有意不为之”的态度。例如曾经在蓬莱地区流行的民歌《跳大神》,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古代巫术的延续,不符合当代社会坚持破除封建迷信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这种落后的民歌加以改造和剔除。

(三)坚持不断创新,使山东民歌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遵循“变则兴,不变则亡”的规律,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创新,那么它就犹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不可能立足于社会实践。对于山东民歌来讲,也不例外,因此,对山东民歌进行创新具有必要性。

上文提到的2009年全运会主题曲《相亲相爱》,这也是山东民歌创新的一个很典型的实例。这首曲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将山东传统民歌的旋律与新的流行歌曲歌唱形式相融合、传统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赋予山东民歌新的时代特征与活力。除此之外,这种“新民歌”还包括《好运来》与《幸福万年长》等,在传统民歌的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唱法上也借鑒了通俗唱法,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手段。

三、当今社会下山东民歌的发展对策

(一)从个人层面看,要树立民族民间音乐保护意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我国的文化一直得到很大的发展,外来文化也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冲击,山东民歌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对民歌进行传承与创新,为民歌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下,各种文化信息错综复杂,为了不使本民族民间音乐失去其应有的活力,我们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始终突出民族音乐的地位,作为山东人,也一定要重视山东民歌的地位,注重避免令其失去时代内涵。

(二)从政府层面看,要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民间音乐的发展

联合国在进行多次研讨之后,建议全世界都要加强和促进自身民族音乐的发展,由此可见联合国对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山东民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的知名度较高,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政府也要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对山东民歌的宣传力度。

(三)从教育层面看,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培养,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素养等,引导他们去领悟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上文提到,当今许多中小学音乐课都有对民歌的教学,包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加强对学生的民间音乐的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内涵的理解,学习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独特品质,例如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中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生活的内涵。

四、结语

以《沂蒙山小调》为代表的山东民歌,具有淳朴、诙谐等特点,体现了山东人民与大自然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气魄与坚强意志。从整体上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直在发展,并且不断地被赋予时代的内涵,山东民歌也不例外。在当今进社会也要注重对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同时,必须要对它进行创新,国家、政府和个人也要学会如何去对民间音乐继承与创新,使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俊.民族音乐学视野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王岩.关于山东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思考[M].威海: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3]张伟秋.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J].戏剧之家,2017.

作者简介:齐宇琛(1997—),男,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专业为音乐学(钢琴),在校期间参与过校级科研项目“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参加2017年北京钢琴音乐节,荣获银奖;参加2017年OE维也纳大师班,跟从国立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钢琴专业教授Sibylla、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Emmanuel Mercier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参加第十四届北京市希望杯钢琴比赛荣获青年组二等奖。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传承发展现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