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白马人民歌的种类与特征

2018-05-14 08:59曹国梁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摘要】白马人是久居陇南的我国独特少数民族族群,他们能歌善舞,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间音乐是承载无文字白马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在白马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白马民间音乐古老、原始自成體系,不同于陇南其他民族,属于陇南独立、典型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类型,从区域资源形态上看,白马音乐样态丰富、音乐元素多样、风格独特是陇南区域音乐文化构成的核心要件,以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丰富着甘肃地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民间歌曲;磨面号子;酒歌;琵琶弹唱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白马人民歌曲调古朴原始、演唱独特、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是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从现存情况来看,文县白马人的民间歌曲总体上有两大类:一是先祖流传下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歌词,演唱时间和演唱场合;另一类是有相对固定的曲调,可以即兴填词的歌曲,这类歌曲演唱者可以依照演唱环境自由填词演唱。从白马人民间歌曲演唱的场合和主要用途来看,常见的有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嫁歌、情歌等。

一、劳动歌

白马人一向有“歌舞民族”之称。“他们从事生产劳动、休闲、娱乐、节日、嫁娶、亲朋相聚、迎客送友、上山下河等都要歌唱。其中关于生产劳动的内容尤其丰富,例如修建房屋有《修房歌》《动土歌》《打墙歌》,背水有《背水歌》《祈水歌》,上山狩猎有《打猎歌》等等。”[1]同一样的歌曲描绘场景也会出现不同的歌唱旋律,如《锄草歌》就有上午和下午的旋律区别。这些民歌的内容,是白马人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狩猎、养蜂、采药等副业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料。

谱例1:《锄草歌》(上午)

谱例2:《锄草歌》(下午)

谱例3:《背柴歌》

磨面山歌也称磨面号子,是一种古老的劳动歌。随着时代的发展,磨面的工作逐渐消失,这种艺术形式也几乎处于消失的状态。在整个白马村寨,古老的磨面坊仅有一处,它是水动力磨坊,通过山间流至村头小河的溪水,将磨坊的磨盘带动,磨面时旁边要有人在不停的在扫磨盘,磨面过程中就有磨面人在歌唱。

谱例4:《磨面山歌》

二、酒歌

白马藏人把“酒歌”称为“酒曲子”,是白马藏人特殊自然环境中乐观生存心态的一种体现,也是白马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一)酒歌的分类

白马藏人的酒歌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朝呆”与“朝谐”。

“朝呆”主要用于尊敬的长辈和尊贵的客人。当晚辈遇到长辈时,晚辈首先要唱两句,唱到最后一声的时候要双膝跪地,这就是白马藏人晚辈尊敬长辈的一种最高礼节了,当晚辈将酒双膝跪献上去的时候,这时,长辈就要站起来并且向唱歌的晚辈送于祝福词,再将跪唱的晚辈托起,把酒一干而尽,如果长辈没有喝完碗中的酒,晚辈则常跪不起,一直到长辈将碗中的酒喝完。“朝谐”则多用于一般关系的亲戚,平般等辈还有客人之间。白马藏人给客人唱酒歌如同“朝呆”中的晚辈给长辈献酒,客人必须将酒一干而尽,歌声才能停止。

(二)歌词特点

白马藏人歌曲的歌词内容浩如烟海,十分丰富。从远古苦难的族史、频繁的迁移及残酷的征战到当今的安居乐业、欢庆团聚、五谷丰收,有歌颂民族英雄的英勇机智,颂扬祖先拓荒繁衍的丰功伟绩,还有对自然神灵的崇敬虔诚。酒歌内容大多随演唱者、演唱时间、演唱对象的不同而各各有差异,表达对客人的真挚情谊。

谱例5:《敬酒歌》

白马藏人的歌曲全都是用白马藏语来演唱的,白马藏人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由于没有文字的传承,所以他们的音乐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承下去。白马藏语属于“汉语系藏语文”,在语言方面,白马藏语有单辅音声母四十个,单辅音声母的塞音、擦音都分清浊,特别是塞擦音分为卷舌、舌叶、舌尖前与舌面前四套。白马藏语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高降调;高升调;低降调;升降调。这些在藏语与汉语当中都是没有的。这就使得白马藏语演唱的白马民歌,在歌词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即兴作词,意境耐人回味。在很多时候,白马藏人在自然界中劳作,当触发灵感时,他们便会高歌出自己的心里所想,所望。当然,他们会根据所处的场合或者听众的特点来即兴的发挥演唱,这样的酒歌会让客人深切的感受到他们与白马藏人走的很近,客人也就更容易接受主人的敬酒了。例如:在一次接待客人时,白马藏人唱到:朋友迎着太阳来,我们快把寨门开。翻山越岭路难行,敬杯蜜酒表深情。而在另一次迎接客人时,白马藏人唱到:天上的星星闪闪亮,远方的客人来山寨。水源水尾的人相聚,我们一起欢歌共舞。

演唱自如,咬字清晰、准确。在白马藏人的歌曲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用气、发声,还是咬字上面,都是以语言为依据的,在这点上,白马藏人做到了白马藏语与音乐的音调相结合。

歌曲取材自由随意。正如一位白马老人所说:“我们从前的酒歌是一套一套的,从古代唱到今天,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海子,从太阳唱到月亮,从森林唱到小草,从土地唱到石头,从河流唱到山泉……有的酒歌已经失传了,就随心所欲,看到哪里,唱到哪里,想到哪里唱到哪里。”

衬词大多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大山中生活的白马藏人,是非常勤劳朴实的,由于远离城镇,生活相对闭塞,与外界的接触也比较少,他们常年都在田间劳作,所以,歌词的内容大多都是与自己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例如:圆圆的花朵多鲜艳,花瓣没开花蕾开。(快开啊,快开)。冬天是唱歌跳舞的季节,花瓣没开花蕾开。(快开啊,快开)。香甜的咂酒喝起来,我顾不上说笑了。(快开啊,快开)。

(三)演唱方法

在演唱酒歌时,白马藏人是十分有规矩的,一般是成年人按照年龄的尊卑入座。按照歌曲的排列顺序,每首歌先由男性长辈唱,然后加入男声,到第二句的时候加入女声。男生的声音浑厚、雄壮、粗狂;女生的声音嘹亮、清脆,以略微加花的高八度曲调漂浮于男声之上。这种以男声为基础,女声即兴加花,多人合唱的形式,使得这些酒歌音响听起来更加谐美。

谱例6:敬酒前准备

白马人敬酒歌很讲究礼节,一般先敬外族外寨的人,后敬本族本寨的;先敬尊贵的客人,后敬平常客人;先敬长辈后敬晚辈,先敬年纪大的后敬年纪小的。依照演唱场合的不同,词调中多包涵挽留、答谢之意,如客人要走,主人要唱挽留的敬酒歌,客人也要唱答谢的敬酒歌,以此来表达回敬之意。

三、乐器弹唱

白马人的琵琶弹唱是指用弹拨乐器伴奏,用汉语演唱汉族乐曲“十二花”为弹唱形式,現流传的“十二花”弹唱,共有“大十二花”和“小十二花”两套,这些曲调在演唱时,演唱者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奏的音调多为和演唱曲调相一致的伴奏加花变奏音型。

琵琶弹唱始终是白马人的最爱,表演形式多样,有自弹自唱,一人弹多人合唱,多人弹多人唱等表演形式。琵琶上共按有3根弦,过去为丝弦,如今都改为金属弦。外面的一根叫“子弦”,又称“外弦”,声音清脆响亮;内面的2根弦称“母弦”,又称“内弦”“啷弦”,声音低沉浑厚。内外弦为五度关系,两个内弦同音同高。多用骨角做的拨子弹奏,也有用指甲弹奏的。琵琶弹唱除了琵琶外,还有三弦、碟子、笛子、竹瓦片、二胡、板胡、木板凳、鼓等组成。琵琶弹唱悠扬婉转,龙飞凤舞,千变万化,令人打开眼界,赞不绝口。演唱分为“背工调”和“花调”。“背工调”唱腔上多采用小嗓,主要是男声;“花调”唱腔又分为高腔和平调,高腔多用于男声,曲调变化丰富,旋律起伏较大,平调男女均可,女声唱腔多采用本嗓,曲调起伏不大。

琵琶弹唱是当地人在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在昌吉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农民生活、生产以及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白马藏人的歌曲,调式中羽调式最多,占43%;徵调式占37%;宫调式和商调式各占5%;角调式占4%;转调式占6%。“宫、角、徵”三声调式的歌曲,是白马藏人歌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白马民歌常用装饰音。白马民歌以高亢、悠扬的音调,又没、别致的情绪、简介明快的节奏以及低沉忧伤独特声韵打动世人,醉人心魄。尤当节日来临,男女老少均会尽情抒发以歌相对,那清脆明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鸣响在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1]张映全.甘肃文县白马藏族考[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曹国梁(1981—),讲师,任教于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