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白毛女》中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

2018-05-14 10:51谢昌鹏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喜儿白毛女

谢昌鹏

【摘要】《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文章主要分析了歌剧中喜儿和杨白劳的人物形象、性格以及在歌剧中使用何种创作手法、何种音乐形式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同时作为演唱者应如何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杨白劳;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一、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解析

(一)分析“喜儿”人物形象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一个美丽天真、热爱生活、勤劳俭朴、向往自由爱情的旧社会深受阶级压迫的典型妇女形象,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她有着淳朴、善良、勇敢的品质。刚出场时,她大概只有14、15岁,她给爹爹打身上的雪、跟爹爹一起守岁、给爹爹捶背,都体现了她善良孝顺的品性。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固然很清贫,但也能感受到温暖。渐渐长大的喜儿与农民王大春相爱,但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迫杨白劳以喜儿抵债。杨白劳无奈之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离喜儿而去,只留下一张卖身契,难熬的日子便来临了。在第二幕二场四十曲中唱到:“进他家来几个月呵,口含黄连过日月呵。先是骂来后是打呀,一天到晚受折磨呵,眼泪流到肚里呵,有话只对二婶子说呵。”又打又骂的场景足以表现喜儿在黄家吃的苦。带有剥削阶级本性的黄母,根本不把喜儿当人看。喜儿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却依然坚强地活了下去,渐渐地她有了反抗的意识,她不再像爹爹一样忍气吞声。喜儿身上的苦大仇深可以在第四幕一场五十六、五十七曲中得到深刻的表现。

大春将喜儿带出山洞,第五幕二场幕内合唱第七十一曲:“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太阳光芒万丈,万丈光芒。上下几千年,受苦又受难,今天看见了太阳,赶走万重黑暗!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离开我们三四年,今天呵——我们要把荒山踏破,我们要把野洞劈开,要把喜儿救出来,救出来!”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百姓们的帮助,喜儿才获得重生。她顽强的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的愿望。

(二)以“北风吹”为例——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

我们在歌唱时要尊重最初的创作,仔细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北风吹》一共有三个情感层次。第一层是来叙述事情发生的环境、时间;第二层是喜儿等待爹爹的心情;第三层是爹爹回到家后喜儿愉快的心情。第一段(5-12)要求我们用淳朴的音色同时要注意气保持充足的气息。演唱时要有画面感,要觉得自己身临其境。在演唱时,民族化的语言成分多些,如:“feng”要不能唱成“fong”,否则就会破坏歌曲民族的味道。然后第二段歌词要口语化些,像是在向别人诉说事情,演唱时要注意一些小滑音和一些小的语气音。如:“天”要注意归韵,在歌唱时“i”不能咬得太死。第二个感情层次(18-37)是喜儿等爹爹回家的心情,要将气口处理妥当,与钢琴伴奏得当。其中,18、20、22小节都是弱起开始,(27-37)是喜儿的美好期盼,这里演唱要显露出喜儿天真朴实。从39小节进入本曲的第三个层次,这部分在演唱要更加甜美亲切。(39-42),旋律时值较短,以八分和十六分音符较多,节奏较快,因此演唱时要干净利落,字正腔圆,不要拖泥带水。

二、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解析

(一)主要唱段艺术塑造——以“杨白劳”为例

1.音乐分析

杨白劳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杨白劳》部分的音乐由四个唱段所构成。在唱腔中使用了山西民歌《捡麦根》的旋律,作为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音乐材料,《捡麦根》不同的唱段由杨白劳心理的变化组合而成。

第一部分“十里风雪一片白”的旋律,旋律音域在《捡麦根》主旋律的基础上被压缩了三度,曲调简单纯朴。生动地描绘了被逼得无路可走的老人的悲凉与凄凉。第二部分的旋律是在《捡麦根》音调的基础上发生变化,音域扩展了二度。因为节奏的改变以及三连音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音乐戏剧性的表现力。第三部分的旋律是杨白劳喝卤水前所唱,音乐中体现了悲愤的情感,同时又有着悲剧性的色彩。第四部分的旋律,作曲家对《捡麦根》采取了自由引申的方法实行了处理,表达了杨白劳对旧社会的不满,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让人潸然泪下的效果。

2.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

《杨白劳》是一首男中音的声乐作品,音乐部分一共由四个部分,六十小节构成。四个部分的音乐旋律所表现的感情,在统一中又包含变化。统一是由于四个部分的旋律来自由同一个音乐主导动机,这个主导动机是源于我们所熟悉的民歌的音乐旋律。说有改变,是由于不同段落的旋律都描绘了杨白劳不一样的人物性格。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停的旋律进行下要选择适当的音色,在杨白劳讲述旧社会农民被地主欺压的故事时,整个故事主要反映他内心的悲苦,因此整首歌曲比较悲伤无奈,演唱时强调低沉且略带哭腔的音色。另一方面,她的反抗也是对喜儿的疼爱,演唱时的音色一定要把这种反抗意识表现出来。《杨白劳》是个抒情的男中音作品,不需要声音多么高亢、多么雄壮,需要音色洪亮、沉稳、连贯。演唱时需要抒情地去表达,如果把作品表现得恢弘大气就背离了作品的本意要求。

音乐作品刚开始时,钢琴的演奏象征着杨白劳低沉、缓慢的主调,之后唱出主题。让观众在开始时就对杨白劳有了大致的认识。第一段需要气息下沉,寒冷的除夕夜,大雪纷飞中又冷又饿的杨白劳赶回家,踉踉跄跄地走着,胸腔共鳴可以起到扩大声音穿透力、增强音响效果的作用,头腔共鸣则是辅助声音不过于沙哑,使声音雄厚而有力。

第二部分描绘杨白劳刚刚到家与喜儿相聚,就被黄世仁等人欺负,便被拉去黄家。杨白劳在黄家听到叫喜儿顶租子。这一段的旋律部分维持了主要音调,节奏部分较为紧张,还有三连音的出现,刻画出杨白劳内心的惊慌失措。第二段高潮部分则是要求鼻咽腔共鸣,尤其是男生撑喉的问题更是要注意,也不能压喉。注意换气、气息的停顿与连贯,气息也要微微上提,如果这里用较深的气息就显得沉静,表现的情感不够激烈。还有咬字归韵,鼻咽腔灵活运用,更好地表现出杨白劳惊恐悲愤的情绪,通过强的音量把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是叙述的是杨白劳从黄世仁家回到自家时的场面。看到睡觉的喜儿杨白劳内心不安。高音C的延长,表现了杨白劳对喜儿忏悔的场面,描绘出杨白劳悲伤、痛不欲生等纠结的内心世界。气息要求更深沉,以表现凄凉的情感,气息流通时要有一种膨胀感,这样才符合感情需要。

第四部分音乐唱腔中融进了说白,描绘了杨白劳对自身悲凉命运的无奈、对喜儿命运的无能为力、旧势力使他走上绝路时的沉重心情。歌词曲调都发生变化,与之前相比有所不同,人物情绪的变化、调式调性的变化,这部分唱段充满了杨白劳的悲伤与愤怒,充分表达了他对万恶社会的痛恨,气息要强弱結合、高低起伏,做到强弱有别,更能将其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歌剧《白毛女》的时代价值

《白毛女》在艺术上最突显的特点便是富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深刻地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广大人民与地主的基本矛盾。作品中揭露的地主无恶不作与农民长期受到压迫的生活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格局,不论是文学或者戏剧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和演奏等方面,都有强烈的革命性、时代性和群众性。歌剧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以及现实的积极作用和人民群众本身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演出形式上,将吟唱、道白、歌唱三者戏曲传统相结合,这种演出形式恰到好处地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在一定的时候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来。

歌剧《白毛女》的诞生象征着中国歌剧的道路寻找到了自己独有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它独特的美学风格。它的创作促进了延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激情。解放战争期间,在其他的解放区,许多文艺工作者也都试着用这种形式进行艺术的创作,在前后数几年的短时期内,数十部歌剧问世。它的演出成功,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群众性的集体创作,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并且吸收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1951年,歌剧《白毛女》荣获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随后,戏曲版《白毛女》、电影版《白毛女》等又相继问世。2011在国家大剧院首次演出成功,足以看出歌剧《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岩.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杨白劳》浅析[J].黄河之声,2000(4):20-21.

[2]王雪松.歌剧选段《杨白劳》的用声主张——由此想到的男中音民族化问题[J].音乐时空,2013(10):60-61.

[3]常先进,闫鹏举.《〈白毛女〉选场》教学引导[J].山西教育:管理版,2001(20):18-19.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喜儿白毛女
憨福
吕大郎还金逢骨肉
“白毛女”姐姐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喜儿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