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中音色调控分析

2018-05-14 08:59王欣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音色调控

王欣

【摘要】音色是民族声乐演唱不可忽视的元素。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主要受气息、发声吐字技巧、语言与音量等因素有关。在演唱中灵活掌握音色变化,对个人演唱风格的形成、音乐曲目思想与情感的高效传达等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音色;调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音色概述

音色主要是指樂音品质特征,将相同音高音强、音长区分的声音属性。从广义角度分析歌唱音色,是指歌手演唱时声音展现的共性。从狭义角度讲,是指声音物理色彩。声音具备不同的特色,特性展示与声腔体现有关,音色丰实性直接关乎歌手轻易表达的效果,对此音色也是声音造型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独特的音色展示的魅力也不同。音色特点取决于颤音、润腔的应用,也是音乐文化内涵、引起观众共鸣的重要影响因素。音色风格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如陕北、江南等地区民歌在音色上的差异,对此可见,民歌的地域性直接决定了音色的风格[1]。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区别要素

民族声乐演唱的区别在于发音技巧、咬字吐字及气息共鸣等因素方面,区别演唱中的各因素,对音色调控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歌手要明确掌握所演唱曲目的文化背景、感情投入、声音体验等,通过音乐感受带动音色科学调控。声乐演唱直接作用于受众,歌手对所表演曲目内涵、意境的创造,直接影响受众情感共鸣与视觉、听觉感受。对此,歌手应当充分所演唱曲目的文化背景与声音体验,科学调控音色,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歌手还要具备一定的音响感知,通过音乐听觉感受,带动内心世界变化,波动歌唱者生活经验与丰富情感经历,继而形成音响感知。

三、民族音乐演唱中音色调控分析

(一)气息

演唱民族声乐时,应合理控制、微妙变换音乐物化色彩感,侧重控制音乐本体,加强唱法暗示性处理,继而带动受众听觉感受变化。侧重对气息的控制,通过强弱不同的气息优化音乐内在情感、音色等。歌手完美演绎民族声乐,与歌手的天赋、气息控制技法息息相关,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带给受众与音乐曲目相适应的心灵图像,实现心灵图像、声音形式的转换,带动受众音乐共鸣。歌唱呼吸直接影响发声动力,对此歌唱呼吸应当是强力呼吸,是需要不断训练形成的。歌唱呼吸的运用,直接关乎发声质量,气粗、气弱、气浊与气散者,分别会出现音浮、音薄、音滞、音弱问题,可见歌唱呼吸对音色调控的重要性。呼吸对音色存在间接制约关系,呼气气流对发音器官的作用方式,如呼气起音方式等作用方式,以及作用力度直接影响气柱粗细,以及气息压力。气息达到声门、声门闭合时机不同,产生的音色不同,如硬起音的音色坚实硬朗且声音偏于紧张,软起音的音色丰满与柔和,舒气起音的音色虚弱且音质不纯,声音呈疲软状态。

(二)吐字技巧

民族声乐演唱中,歌手情感表达,直接影响民族声乐色彩。歌手可利用发声吐字技巧带动受众不同的音乐艺术色彩感受,加深受众对各音色产生感情的理解。优秀的发声吐字技巧,可美化歌手声音,能够带给歌手音乐情感表达提供新的思路,继而进一步诠释音乐本体色彩。基于声学原理角度分析,动力与振动器、共鸣器是发出响亮声音的主要因素,气息、声带、咽腔分别扮演者动力、振动体、共鸣器的角色,在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的合作下发声。嗓音发声对歌唱音色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声带、各喉内器官发声状态,以及方式等方面。嗓音发声机能、声带间的差异,直接影响歌手音色构成。为避免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高音困难、声音空闷等问题,歌手面部表情应当自然,尤其是下巴位置应当自然,上下领关节张开,如同半打哈欠时的喉头位置,使其处于最佳歌唱的喉头位置与喉型,继而实现声音高位置、整体共鸣。

(三)语言及音量

地域性、民族性语言的应用,可丰富民族声乐的文化特点。对此,歌手应当加强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关注。歌手间的语言特色不同,致使民族音乐、现代音乐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在演唱方式等方面的文化特征差异。重唱、与合唱形成的传统民族音乐、和声,更加注重音色结构性。但基于近现代音乐角度分析,其和声更加注重音色色彩性、人文性,以及情感性。基于语言角度分析,歌曲语言多为“说子音,唱母音”方式,字前声后、以字带声、字声流动的字清声美更能突显出声韵美[3]。

四、总结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气息共鸣、发音技巧等是主要区别因素。鉴于音乐本身区别较大,作为歌手应明确区分内外在各因素,达到音色调控的作用与目的。对此本文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区别要素、音色的调控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目前民族声乐演唱共性多、个性少等问题的规避其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欣悦.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7.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音色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如何调控困意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