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的表演塑造

2018-05-14 08:59王姿桦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

王姿桦

【摘要】在处理声乐唱段中,总是要先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再运用自身的声音特点与气息控制能力,进一步结合自身润腔、甩腔等演唱技巧,将自身对角色深切的体会与真挚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真正做到“情为声之魂”的精彩演唱与塑造角色“五法”俱佳的精湛表演,从而与台下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关键词】民族歌剧;《野火春風斗古城》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大型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没有像传统歌剧形式那样以“幕”为章节的形式展开,而是运用以“场”为章节的全新创作手法,这也是这部歌剧的创新之处。歌剧共分为“杨母家”“芦苇荡”“刑讯室”“牢房”“日军司令部”等十四场,编剧并没有像以往歌剧中运用配角衬托主角的方式,而在整部歌剧设定中的八个角色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杨晓冬、杨母、金环、银环、关敬陶在剧中是正面角色,通过不同形象的准确把握和每个角色不同唱段的特点来塑造与反面人物的对比。

杨母,这样一位普通的北方农村老人,作为冀中地区地下党负责人杨晓冬的母亲,她在投身抗日革命、执行党组织交待的任务中不怕牺牲、勇于冒险、机智勇敢、小心谨慎。在生活中,她又是一位慈祥宽厚、真挚亲切、质朴热情的老妈妈。

虽然杨母这一人物只有三场戏、四首唱段,分别是在第五场、十一场和十三场中担任主要角色。但作为演员,也要倾尽心力地去演绎出这位既是朴实的北方农村大娘,同时更是坚强不屈的革命者的生动形象,并使其深入人心。剧中杨母的四段唱不但曲曲经典,更是恰到好处的将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尤其是剧尾部分“娘就在那云彩里”的唱段,更是民族女高音的试金石,只有完美地演绎好这一唱段,才能为全剧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正因如此,杨母绝对是该剧中不可或缺的经典角色。

“思儿”是杨母在剧中的第一段唱,作为杨母咏叹调中重要的一首作品,在歌唱表演中,力求将中国戏曲表演的精髓融入唱段之中,并努力尝试将戏曲表演“五法”中“眼法”的表演技巧加以运用。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用眼部的表现技巧配合表演唱,可以充分的传达出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喜、怒、哀、乐、思、愁、盼、念”等情感活动。只有通过巧妙地运用眼神来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演唱的过程中随着剧情与唱词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才能在表演细节的把握上做到精益求精。例如,当杨母盘坐在炕上点着蜡烛随着音乐响起,在月光的衬托下杨母就着微弱的烛光纳鞋垫,开唱前眼睛随着手中的针线慢慢将眼神放远不自觉的开始思念起在远方进行革命抗战工作的儿子,开口唱的同时眼睛跟随手的流动,眼神像在倾诉自己内心世界一样吸引着观众,使观众跟随着她的情感和眼神的变化思绪也随之转动,与观众产生互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舞台上借鉴戏曲表演中的一些技巧,通过角色的化妆造型、真挚表演和细腻的唱腔,来生动、贴切的塑造这一英雄母亲的形象。这首唱段词曲作者的创作如丝线般优美流畅:“明月光,似银霜,借着月光细端详……”语言真实质朴、平缓流畅,旋律细腻委婉、曲调悠扬,旋律中京胡的出现更是借“月光”表达了一位纯朴的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思念以及对革命胜利的迫切向往。尤其在演唱“借着月光细端详”中的“端详”二字和“我的儿啊,郎啊”中的“郎”字的时候,努力将戏曲演唱中的哭腔、顿腔和韵腔融入其中,以此具体生动的再现杨母内心的真挚情感。“洒的还是我儿睡过的炕”一句中的“睡”字用托音下滑来的处理,“炕”字则借用戏曲中梆子腔的悲痛唱法,说中有唱、唱中带哭,努力将这三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从而将杨母此时澎湃的心情淋淋尽致地展现出来。

随着旋律的不断加快,杨母需要激动、自豪地起身唱出对儿子在革命工作中的不怕牺牲、勇于抗敌表达出赞扬之情,她的“思儿之梦”能够很准确的表现出一位母亲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与挂念着自己孩子的安危。在梦境的交织中“门儿外怎么传来脚步声儿响?”这一句唱里将“来”和“响”的字头展开后加入戏曲的哭腔并用拖腔收尾,要尽可能的使自己做到音色婉转细腻、韵味充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塑造出有灵魂的角色。

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民族声乐歌唱中讲究“韵”“圆”“归一”。许多声乐初学者在不能够准确体会民族声乐的意蕴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么在歌唱中会一味的追求声音而不能紧贴咽壁,要么由于一些唱词的咬字不易充分打开口腔而造成声音粘连、咬字不清。那么我在处理杨母的唱段时,尝试大胆地运用美声唱法中“松”“通”“透”的典型发声方法,使自己的声音努力向通透、浑厚、明亮上靠拢。

在“娘在那片云彩里”唱段的第一部分,可以在整段唱中加入一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如“喷口”(气口中加入适当的爆发力)的运用以及在咬字的力度上下功夫,借此来塑造杨母坚定不移的抗日决心和民族气节。“娘在那片云彩里”的整个唱段与“思儿”的背景完全不同,是多田在日军司令部安排杨晓冬与杨母相见展开的。杨母看到日思夜想的儿子终于与自己相见很是兴奋和幸福,但是知道日寇的意图,她不忍看到儿子为难,毅然决然地唱出了那句老话“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在这句的演唱上非常适合运用“喷口”来处理每一个字的字头和重音,把“春”“打”“六”“九”“头”“来”几个字一一“说”清,努力做到铿锵有力、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不拖拉不粘带的唱出杨母坚决抗日的革命精神。

“娘在那片云彩里”唱段的第二部分是较为抒情、优美的一段唱,需要尽可能地用平稳的气息支持和控制、圆润的唱腔和丰富的情感运用将杨母内心的“春天”即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抗战胜利的决心与信念予以展现。在这段结尾处唱的几个“啊”中,还可以运用戏曲唱法中的“甩腔”,使其层层递进,推动感情的叙述、强调故事的发展。

“娘在那片云彩里”唱段的第三部分唱段节奏稍自由,在段唱的韵味与力道处理上要多花功夫。杨母虽然经过了小日本的严刑拷打浑身是伤,但一想起家乡仿佛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便以轻快的吐字描述对家乡的热爱。在演唱“花香直扑云彩里”时,眼神要随着音乐的走势延伸,去用心来看到天边的云彩,随后坚定的唱出“娘把家搬到那片云里边”,“云里边”时要用重音来加强情绪的宣扬,将人物情感的张力达到饱和,才能使这位伟大且毫不畏惧的英雄母亲的形象得以升华,才有可能完美的呈现给观众。只有在角色表演塑造中吸取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四功、五法”等表演技巧,并充分结合自身的演唱特点,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多元的表现魅力融入到民族声乐的歌唱表演之中,才能使其声音圆润浑厚、唱腔独具韵味、表演真切动人。

如果一名歌者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歌唱技巧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一名演员想要很好地完成歌剧舞台上的角色创造,那么除了对声音音色的处理之外还要把它与人物形象和规定情境融为一体。如果在塑造《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一角时,能够在歌唱表演与角色塑造中借鉴传统戏曲中“五感合一” 的技巧运用,并对角色的情感投放拿捏精准,那么就一定可以使这一角色鲜活、立体、生动感人!

作者简介:河南紫花剧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演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师。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
浅谈民族歌剧的发展源流及其独特的魅力
民族歌剧《彝红》的当代意义及艺术分析
中国民族歌剧题材与音乐艺术特点浅析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
论民族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繁星闪闪 春水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