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把上训练的肌肉原理

2018-05-14 08:59张建伟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张建伟

【摘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建立在戏曲舞蹈和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芭蕾学科系统整理教材方法,经过提炼和加工,形成的一套适合培养中国舞蹈演员的基本训练课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包括地面训练、把上训练、中间训练、技术技巧训练,通过训练将提高舞蹈演员的身体综合能力。运用舞蹈解剖学的科学视角来研究演员把上训练的肌肉原理,能够使演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把上训练的内容,为中间训练、技术技巧训练等起到桥梁贯穿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把上训练;舞蹈解剖;肌肉原理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含义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特有的舞蹈,带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是历代的中国舞蹈者在传统民间舞的基础上对舞蹈素材进行整理加工而来的。中国古典舞有自身一套严谨的程式和规范的要领,对基本功练习有着科学系统的训练方式和方法,还包括对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对身法韵律的训练,从而有助于演员的舞台表演,并不只是单纯的基本功训练。

中国古典舞是兼具美学、文学、戏曲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是戏曲影响了古典舞的发展。在戏曲中,有多种“角”,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程式化的动作。后来逐渐增融了身韵、汉唐等的因素。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中,身韵是核心,贯穿于古典舞始终,无论是把杆训练还是地面训练,身韵是刻在演员训练骨子里的东西。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经过吸收借鉴西方芭蕾舞的方法,并在戏曲和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程式化的基本功训练课程。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内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地面练习、把杆练习、中间练习和技术技巧。每一部分练习对演员的身体能力要求不同,训练的结果也不同,其基本功训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训练好前一部分的内容,才有能力掌握好后一部分的内容。

四个部分的训练强度有差异,训练目的和意义也不一样。地面训练主要为练习演员身体的柔软度,让演员对自己的身体有成熟的认知,也就是说经过第一部分训练能够解放演员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把杆练习重点练习演员的协调性和灵巧性,使身段的每一个部位要求提高。经过这一部分的训练能够规范演员动作,为中间练习和技术技巧做好基础性训练;中间练习是让演员在脱离把杆的基础上完成一系列的基本功展示和舞姿表演,是对演员身体的柔韧度、协调性、控制力的集中训练;技术技巧是在以上三部分训练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完成前面的练习,技术技巧才能做到高、轻、飘,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倘若没有做好每一个动作的规范性练习,这一部分的学习就等于无。笔者将探究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把上练习对演员身体能力培养的作用,重点分析这一部分对提高演员身体素质的价值。

把上训练也称把杆练习,是指演员手扶把杆所做的基本动作。把上训练包含十个部分:热身、蹲、擦地、小踢腿、畫圈、小弹腿、单腿蹲、腰、控制、大踢腿。热身是将身体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训练时受伤,之后就是主要训练内容共九个。这些内容的训练离不开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舞蹈训练都是人体肌肉在工作,舞蹈解剖学者高云概述舞蹈解剖学对舞蹈学科的基础作用:“舞蹈解剖学是以人体的形态结构为基础,研究人体形态结构、机能和生长发育与舞蹈训练的相互关系……既是舞蹈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对训练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应用学科。”舞蹈解剖学是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舞蹈作为一门以人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足以说明学习人体结构及肌肉工作的重要性。笔者将通过研究蹲、控制、等,为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舞蹈演员基本功练习,体现了舞蹈解剖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着舞蹈训练方法和规范,这些方法和规范一定是符合人体发展大踢腿这三个组合的训练,进一步阐述基本功训练的肌肉工作原理。

三、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把上训练的肌肉工作原理

(一)舞蹈解剖学中肌肉工作原理概述

舞蹈解剖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分析认识人体结构、系统、器官的,比如西方芭蕾舞,就是有着一套规范的训练方法和严谨的教学体系,而我国的古典舞也吸收和借鉴了芭蕾舞的科学训练理论,让演员能够在保护自身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自如地支配身体。

舞蹈解剖学是指在演员进行舞蹈动作中,体现出不同肌肉功能,运用科学的人体解剖来分析运用具体的术语就是:“肌肉在人体内的排列都是以相互对抗的形式配布于关节运动轴的两侧”人体骨骼中每一处肌肉运动都是有一对相互的作用力,舞蹈中运用到肌肉相互作用力最多,因为舞蹈作为一个以人体为载体的艺术类型,人体本身是最重要的。演员的身体灵活度和柔韧性要比普通人更好。

(二)中国古典舞把上训练肌肉工作原理的分析

舞蹈解剖学对舞蹈动作的分析可以使得演员对自身拥有充足的认识,了解身体肌肉的位置,科学地支配身体,达到有效和有序的训练过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把上练习共有十个组合,笔者将选取三个典型的组合练习做人体结构、肌肉等的分析。下面将分析“蹲”“控制”“大踢腿”的肌肉动作原理。

1.“蹲”的解剖学分析

“蹲”的动作要领是上身保持直立,下肢从大腿处开始外旋直到脚踝,双脚外开一位打开。在蹲的过程中双腿膝盖保持外开,朝着三七点方向,“蹲”分为半蹲和全蹲,笔者以半蹲为例说明动作运动中肌肉的工作。(图1)

“蹲”的过程中人体关节的介入有骨盆的髋关节、大腿膝关节和髋关节、踝关节,其中臀大肌和肱二头肌作为支撑。在此同时肱四头肌、耻骨肌、小腿三头肌被弯曲,这就是对“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知道是大腿的肱四头肌在用力,还有小腿三头肌,而臀大肌和肱二头肌作为保持下肢稳定的肌肉群。

在做“蹲”动作时,关键要注意从人体的胯根转开,膝盖和脚踝连带着被转开,这样就能有效地完成此动作,如果不注意胯根部的转开,会使得膝盖或者脚踝受伤。当不了解身体结构时,就不会知道颈侧副韧带、内侧半月板等都会严重损伤。

2.“控制”的解剖学分析

古典舞基本功把上训练的“控制”动作要领是指,动力腿在髋关节处伸展、外旋,上肢在过程中上身或含或展或仰。笔者以“控旁腿”为例分析控制中的肌肉工作。(图2)

控制旁腿的过程中,要参与肌肉运动的关节有腰骶关节、骨盆髋关节、大腿髋关节、小腿膝关节和踝关节。在做控制时,分为主力腿和動力腿,它们的肌肉工作各不相同,首先要保持稳定的上肢,也就是固定住腰方肌、臀大肌,在伸张动力腿直到位置时,大腿的臀大肌、肱二头肌固定以及小腿和脚的筋肉群加以固定,此时的主力腿的大腿骼腰肌和缝匠肌、大腿的肱四头肌支撑住。这样就能保持控制不动,训练到控制的要领,要想练好控制组合,就必须加强对腰部和大腿肌肉群的训练,让这些肌肉更加有力并且柔韧。

3.“大踢腿”的解剖学分析

基本功训练中,大踢腿组合的练习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演员身体柔韧度的体现,还是技术技巧中运用较多的动作,比如大跳、撕腿跳、紫金冠跳等。大踢腿发力的身体部位是骼腰肌,它位于脊柱腰部的两边,由腰大肌和骼肌组成。(图3)

在古典舞中身韵贯穿于始终,无论是基本功还是技术技巧,所以在把上训练的大踢腿中参与的人体肌肉群应该从腰的肌肉群开始,腰方肌和竖脊肌下部作为固定身体的肌肉,其次是胯的臀大肌肱二头肌,大腿的臀大肌大收肌,小腿的肱四头肌脚趾的趾长屈肌。这些肌肉作用下,使得人体的下肢脱离地心引力踢起来。练习好大踢腿组合,需要柔韧性和力量性,柔韧性是指大腿的肌肉群伸展了,被演员不断地拉伸腿部肌肉训练出来。力量性是指包括腰部肌肉群以及大腿、小腿、足的筋肉群共同作用下训练出来的,只有腰肌群是固定住身体,其他肌肉群是支持肌肉群运动的。

在做大踢腿时,骼腰肌是控制身体稳定性的功能,能够在演员练习大踢腿的同时保持上身不动,有效的对下肢进行训练。

四、结语

笔者论述舞解剖学的动作原理是为了演员能够更好地运用身体,科学地锻炼身体,有利于演员柔韧性、软开度和灵活性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掌握了人体肌肉动作原理,才能运用正确的肌肉群训练方法来提升身体素质。文章运用舞蹈解剖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把上训练的动作,能够让演员明白人体骨骼肌肉的作用。演员通过充足的认识与了解身体肌肉的位置,从而科学地支配身体,进而通过完整有效和有序的训练机制,提高演员的舞台表演寿命。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2宁姝.中专基训中的舞蹈解剖学[J].广东艺术,2007 (03):51-52.

[3]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

[4]李炜,任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09).

[5]杨懿媛.舞蹈人体科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6]赵志连.试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特殊性[D].沈阳:沈阳音乐学院,2009(09).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性、训练性、运用性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之我见
对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