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才有心境

2018-05-21 02:18鄂雨莹
做人与处世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国维南山安宁

鄂雨莹

城市的尘埃愈来愈重,生活的钟摆总是马不停蹄,左脚的黎明永远被右脚的黄昏赶上。有人惊呼在城市声中失去了自己的心跳,变得浮躁,不再能潜心于所求,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晃得自己眼花缭乱。

于是,避暑山庄、世外桃源等旅游景点应运而生,有人放弃高薪隐入南山,有人将书店开到偏僻乡村,以此来追求所谓的宁静。但是他们不知道,有意离开人群其实就是执着于自我,刻意求取安宁实际上可能反而是骚动的根源,那如何能获得真正的心静呢?

晚清学者王国维回答,将自我与他人视为一体,将宁静和喧嚣两忘方可获得。王国维常年隐于纸堆,性格内敛,心境枯寂,从不主动与人接触,一头扎进学问时便全然不知外界,即使膝下的孩子和他打鬧,也不会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脱离,把生活融入了安宁,而不是在日子中苦受片刻的宁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出了人生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后人更是给了这三境界一个通俗的解释,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之初,心静如水,故山水就是山水。随着成长,心湖起了波澜,是因为心态变了,山水亦混沌难分。而最后,夕阳沉落,心又归于平静,放眼望去,山水如故,人心终于回归最初的宁静。

心静和心境相关。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刻意地追求,追求太多便会超越适度,真正的宁静来源于内心的安定。就像陶渊明所说:“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像他人惊叫“看,王国维”时,仍呆坐无语或点头微笑。这是一种孤独,能够坚守这份孤独的人,无论身处何地、何境都能悠然自得地享受寂寞,能傲视一切平庸和卑俗,能够宁静致远,能够静心观日出,能够随风听雨落,能够“悠然见南山”。进入有我与无我随意自主的境界。只有内心宁静时,人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平和,内心才能淡泊平静。

这份孤独其实也是陈寅恪的坚守,他在清华大学王观堂纪念碑铭中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共三光而永光。”普天之下的一切事物,人伦纲常的一切情感,世俗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千头万绪各不相同,太多人的思想都因此而被羁绊,一言一行免不了要考虑各式人情俗务,内心也变得愈加浮躁世故。但林林总总都不过是些平常之物,何必去分辨和区别,唯有坚持自己独立的内心,超然物外,用这种观点寻找内心的安宁恬静,虽然看似消极,但也能帮助人们消弭各种过分强烈的纷争之心,从而独立于一方净土。

静,是心静,又不只是心静,更是心境,是自由之思想的孤独。

指导老师何平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王国维南山安宁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还鸟儿一个安宁的家
南山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安宁史》和《伊米德史》比勘